白鵬飛
(大連市城鄉規劃測繪地理信息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大連 116011)
鄉鎮產業的發展是鄉鎮經濟發展、空間壯大的動力。只有鄉鎮產業得到全面發展才能夠使鄉鎮真正的發展。都市農業型鄉鎮是在城市與農業型鄉鎮城鄉空間發展演變過程中,通過交通條件的提升和便利,使得農業型鄉鎮的發展能夠依靠農業產業的發展實現的。都市農業型鄉鎮是伴隨著社會發展,農業產業的擴大和聚集逐漸發展起來的產物。
在2015 年,本作者負責了莊河市鞍子山鄉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莊河市鞍子山鄉總體規劃(2015-2030)》,在鞍子山鄉總規修編過程中,對鞍子山鄉原總體規劃中的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從分析研究過程中體會到,鄉鎮產業應結合自身產業發展情況,利用優勢條件,從長遠產業發展角度,抉擇農業型鄉鎮的發展方向。希望通過對都市型農業鄉鎮的產業發展分析,能夠為相似的鄉鎮的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鞍子山鄉位于莊河市東北部,距莊河市35 公里,距丹東市150 公里,距大連市200 公里,依托現狀高速公路和丹大高鐵,使得鞍子山鄉與莊河市、丹東市乃至大連市交通較為方便。同時,鞍子山鄉耕地資源多,一產農業發展好,其中全鄉水稻種植已經有了很大的規模,“冰浴”、“陽光”品牌在大連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另外鞍子山鄉的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海產養殖在當地也有相當知名度。可見,一產農業在鞍子山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鞍子山鄉的二產發展相對落后,現狀二產主要是食品加工、水產品加工和少量機械制造等產業。同時,由于鞍子山鄉鎮區人口少,城鎮化率低,鞍子山鄉的三產服務業更加落后,僅僅能夠滿足最為基本的服務。
從鞍子山鄉現狀產業可以看出,鞍子山鄉是一個典型的濱海農業鄉鎮。鞍子山鄉的海產養殖、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稻種植為一產的主要產業。并且鞍子山鄉與莊河市、丹東市和大連市有著便利的交通聯系。而鞍子山鄉位于莊河市、丹東市和大連市城市的邊緣或其有效輻射范圍內,與城市之間有便利的交通的關聯,為鞍子山鄉成為都市農業型小城鎮提供了無限的動力和發展空間。基于鞍子山鄉的現狀產業發展基礎和交通區位優勢等條件,鞍子山鄉可以借助自身農業產業優勢發展成為都市型現代化農業鄉鎮,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海產品產業示范基地,打造生態宜居的農業型示范鎮。
結合鞍子山鄉的產業發展特點,以都市農業型鄉鎮發展模式為發展方向,以“強化一產、整合二產、提升三產”產業發展目標,提出以“一產規模化、二產組團化、三產一體化”為產業發展策略,充分保護和利用生態環境資源和一產農業優勢,調整鞍子山鄉產業結構,帶動鞍子山鄉的產業向都市農業型鄉鎮轉型發展。
鞍子山鄉一產農業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是鞍子山鄉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想發展鞍子山鄉的都市型農業,就必須首先實現農業產業化。應本著與周邊鄉鎮協同化發展的原則,優先發展都市型農業產業,加大科技和資金投入,制定優惠政策,建設高科技農業園區,走農業規模化道路,依托農業資源,通過整合、改善,逐步實現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產業,逐漸走向都市型農產品規模化的道路第一步。重點打造水稻種植、番茄種植、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海產養殖產業模式,加大綠色、無公害、有機產品比例,開發高經濟附加值經濟作物等并且打造形成了自身品牌。
鞍子山鄉的二產工業是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是鞍子山鄉經濟發展的重要來源。鞍子山鄉二產的發展應以一產農業作為依托,強調農產品及海產品深加工,本著循環經濟原則,重點與青堆鎮二產協同化發展,規劃將形成海洋產業經濟園區、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區域肉禽制品品牌基地和環保型制造加工業園區四個重點園區。其中,海洋產業經濟園區主要以建設優質、高效、生態的省級海參產業示范區,重點建設基礎設施、標準化養殖區、繁育中心、研發中心、精深加工中心等;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主要通過利用大米優勢資源,規劃可形成精品大米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有機精品米、米糠油、米糠蛋白等產品;區域肉禽制品品牌基地主要依托區域優質肉禽資源,積極引進國內知名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適宜發展肉制品精深加工及冷鏈配送;環保型制造加工業園區主要以區域協調發展為原則,規劃對鄉域內現狀二產進行集中整合并建議逐漸轉型向發展環境友好型機加工項目發展,逐步形成產業優勢。
鞍子山鄉三產商業服務業是產業發展的品質提升,是鞍子山鄉經濟發展的活力點。鞍子山鄉應制定積極政策,鼓勵有條件的農民進鎮投資,從事第三產業。根據鞍子山鄉的實際情況,本著與青堆鎮“資源共享、互為補充”的原則,在發展前期只需滿足符合人口規模、基本的文化站、郵政所、銀行、衛生院、中學、小學、幼兒園、商店、集市等基礎便民設施,規模較大的如影劇院,體育場館、科技館等第三產業設施考慮與青堆鎮協同化發展原則,依托青堆鎮的第三產業設施。待青堆灣區域的人口出現相對較大集中、青堆鎮發展到一定規模的“青堆新城”時,待出現新的功能需求,本區域將發展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高端服務設施。
城市近郊型農業型鄉鎮應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結合交通區位優勢,積極與周邊鄉鎮協同化發展,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鄉鎮發展模式,打造特色都市農業產品,為農業型鄉鎮產業發展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