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姍
新媒體作為互聯網時代傳播信息的媒介,能夠滿足信息的多元化傳輸需要,內容飽滿、形式豐富,相比于傳統的電視廣播等傳媒方式,新媒體能夠跟上時代發展需要,加快文化傳播產業結構轉變,將品牌效應最大化,同時能夠憑借快速的信息采集、多樣化的結構布局,在保證新聞時效性和準確性的同時,能夠滿足用戶多種閱讀習慣,受到廣大用戶青睞[1]。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需要的信息,而不必局限在固定的時間段守著電視廣播,擔心錯過重要的節目,尤其對于現階段年輕的上班族來說,忙碌的工作沒法抽出固定的時間收看喜愛的節目,新媒體的應用,為他們提供了多樣化的平臺,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和隨心[2]。
電視新聞編輯的作用在于為用戶提供權威、科學、有價值的信息,但新媒體的出現強烈地沖擊了傳統的電視新聞的發展,大量網絡綜藝、網絡電視劇的出現,以及新聞客戶端、短視頻網站的廣泛使用,還有以微博為主的社交網絡平臺的出現,使得人們得到信息遠遠比電視廣播傳遞的要多、要快,并且讓觀眾有了更多的參與感,因此,如果不加快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就難以在新形勢下獲得觀眾的信賴和喜愛。
大數據時代信息急劇膨脹,海量的信息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傳統的新聞編輯難以快速處理大量的信息,傳達到外界的信息更是遠遠少于互聯網帶來的數據量,因此許多剛發生的事件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和報道,也就大大削弱了信息傳輸的速度,不利于人們快速感知周圍世界存在的問題,也不利于保證節目的質量[3]。
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熱度來源于“流量”和用戶關注度,不少新聞媒體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采用不切實際的標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增加其訪問量,然而實際的內容卻并沒有很高的質量,這樣投機取巧的方式往往伴隨著虛假信息的傳播,難以獲得用戶的信賴,長此以往,不僅容易造成用戶的流失,而且不利于自身產業的持續發展。
國內電視媒體產業的理念還未發生根本的轉變,在節目的安排、內容與形式上,都比較單一,缺乏創新能力,大多數節目會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模式,這些重復的形式容易造成觀眾審美的疲勞,難以滿足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對于先進文化的需求。
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從電視、廣播、報刊轉變為使用手機、電腦等這一類便攜式的工具,QQ、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的盛行,也帶動了信息的分享和傳播,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接納,也深深影響了新聞編輯工作者的業務,對于他們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只有緊跟時代的腳步,抓住最前沿的方式,才能留住更多的觀眾[4]。
電視新聞以其真實性、權威性獲得了穩定的用戶,但表現形式單一,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而新媒體形式多樣,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無論在視覺效果上還是聽覺效果上,相比于傳統的新聞媒體方式都更加具備優勢,因此,傳統的新聞編輯更需要結合新媒體技術的特點進行改變,增加圖像效果和聲音效果的渲染,注重信息的多樣化呈現,滿足用戶及時獲取資訊的需求,提升新聞內容的藝術性和表現力,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
互聯網推動了電視新聞媒體行業朝著更加多樣化的方向不斷進步與發展,因此新聞編輯也應該抓住時代的契機,打破固有的觀念,不能夠只停留在讓觀眾被動地接收信息的層面,而要思考新的編輯模式,迎合觀眾不斷變化的喜好,在新時代變化發展的浪潮中,充分挖掘和整合新聞資源,并以創新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加速新聞媒體產業的優化升級,積極應對互聯網發展新形勢下帶來的挑戰[5]。
傳統的新聞媒體常使用人工播報的方式進行資訊的傳播,觀眾只能作為一個收聽者去被動接受信息,新媒體多樣化的形式給了觀眾更多參與的平臺,比如微博、社區、論壇等,能讓大眾發表自己的觀點,參與討論,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下也可以為各項政策的決策者提供寶貴的意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眾的參與度,更加貼近廣大群眾的生活,增加大眾對于熱點事件的關注度,并且在互動的交流中擴大了媒體的影響力,滿足大眾對于先進文化內容的需求,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在不改變新聞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的情況下,新聞編輯工作者也應當挖掘多樣化的形式對不同的新聞進行相應的報道,如果只依靠電視節目主播,不但缺乏新意,也難以增加用戶的興趣。首先可以對新聞進行分類,再選擇合適的途徑進行傳播,比如重要的會議、新的思想理念這一類不能改變嚴肅的風格,但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強調其重要的作用;對于美食類、旅游類,可以考慮采用實地采訪、實景采風的方式進行解說,增加觀眾的代入感;而對于民生這一類大眾極為關心的問題,可以結合一些小短片、小故事加以說明,增加觀眾的認同感。
新聞內容的創新包括對新聞資源的整合以及優化新聞編輯[6]。新聞資源即從人民生活中獲取到的新聞素材,新聞工作者利用好新聞素材,認真進行加工,能夠為觀眾呈現出更好的新聞效果。對于新聞來說,優秀的選題、有深度的內容、貼近生活的焦點更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結合新媒體的多種表現形式,增加新聞的生動性、藝術性、多元性、趣味性,更加豐富觀眾的感官體驗,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需求,以保證電視新聞能在海量信息資源的傳輸介質中保留其不可撼動的地位。
多媒體的應用在于增強觀眾與新聞信息之間的聯系,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接收信息的主體,新聞的傳播更應該注重觀眾的互動體驗,新聞所傳達出來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觀眾對于某個熱點問題的看法,影響公眾對于某一事件的真實評判,因此在編輯新聞時,要注意切入點以及挖掘深度,適當增加觀眾與新聞工作者雙方的互動和理解,詳細分析觀眾的心理需求,尊重觀眾的選擇并向觀眾傳遞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對于新聞編輯工作者來說,緊緊抓住新聞的焦點是遠遠不夠的,當前“碎片化”閱讀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方式,針對這種方式簡潔、快速、多樣的特點,新聞編輯工作者對于新聞資源的整合也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注重歸納總結,放眼未來,充分分析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人民群眾需求的變化,抓住技術革新的機遇,利用好新技術的優勢,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的服務、舒適的體驗、驚喜的內容,加快學習進程,提升工作能力,增強新聞的表現力和藝術形式。
新媒體拓寬了新聞的傳播渠道,增強了觀眾對于節目的體驗,豐富了信息呈現的形式,沖擊了傳統的模式。盡管新媒體的應用日益廣泛,但電視新聞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依然是傳遞資訊最具權威、值得信賴的方式,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為人民群眾獲取即時資訊提供服務,電視新聞的編輯也應該根據時代的特點不斷創新發展,挖掘出人民的喜好,不斷豐富形式、充實內容、增加親和力,在新媒體技術的輔助下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