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貝
紙媒在新媒體面前,已經難以做到即時信息發布的優先,但新聞策劃為紙媒的此項專題報道獲得先機創造了條件。在2019年高考報道中,《青島早報》《青島晚報》的新聞策劃呈現出重點突出、亮點明顯、花絮有趣的特點,吸引了線上線下讀者的關注。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紙、電視和廣播是新聞傳播的主要載體,這些媒體也是公眾了解高考新聞的主要渠道。進入新媒體時代后,新聞網站、新聞客戶端、包括微信和微博在內的社交媒體等,成為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且因為速度快、容量大、受眾廣泛,受到公眾的青睞。在新環境下,高考新聞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成為傳遞高考重要政策和信息的專業“平臺”。在民生信息的發布層面,媒體要做好“傳聲筒”,既要對信息進行原原本本的發布,讓公眾知情,獲得最真實的高考政策,還應該對專業性較強的政策進行解讀。因此,在公眾對政策的渴求之下,媒體對高考新聞的發布越來越專業,素質較高的教育新聞記者和編輯,不斷細化分工,專業水平不斷提升。
二是高考新聞傳播速度更快。傳統紙媒對信息的發布,往往需要新聞采寫后的第二天才能實現,電視可以實現直播或當天播放,廣播的傳播速度也比較快,但與新媒體的即時性相比較,都落于下風。新媒體時代對熱點新聞的發布幾乎不存在時間差,高考政策發布、現場新聞等,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或新聞客戶端立即發布,讀者通過分享轉發讓信息更快速傳播。
三是高考新聞的策劃水平提高。作為媒體新聞競爭的熱點,一年一度的高考新聞被深耕細作,各種政策解讀的表現方式、活動策劃、寫稿方式等,都被輪番使用和創新,推動了高考新聞成為重要的媒體“專題”。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讓新聞策劃從文字、圖片不斷演化為視頻、VR、直播等,讓讀者對高考的各類信息一睹為快,獲得更新的體驗。
作為青島的主流生活媒體,《青島早報》和《青島晚報》一直很受讀者歡迎,民生新聞的策劃也是兩份報紙的常態。本文以2019 年高考首日的新聞報道,來分析青島紙媒對高考新聞報道的幾個亮點,并以此為基礎探索如何做好高考專題的新聞策劃,不但能吸引讀者,更能適合在新媒體環境中傳播。
一是“熱點+熱點”的專題策劃方式。高考恰逢端午節,對老百姓來說都是十分重大的“節日”,今年全國共有1 000 萬名學生參加高考,青島考生數量也達到了3.8 萬人。在考生的背后至少有3 個家庭關注著,甚至數量更多,相關的教育、旅游、文化藝術行業也不在少數。《青島早報》和《青島晚報》不約而同地將兩個熱點相關聯,尤其是《青島早報》頭版設計了一張高考試卷,并在正上方配以粽子的畫面,2 至3 版的跨版新聞則點名了其中寓意:《戰!高考遇端午定要高“粽”》,以諧音的方式表達出媒體對考生的祝愿,是十分應景的“熱點+熱點”策劃方式。《青島晚報》則發布新聞《老師親手為學生系紅繩》,反映出高考現場與端午節的互動特點。這樣為高考生鼓氣的方式,很容易贏得讀者的認同,這也是數萬個家庭的期望,可以說這個專題的策劃迎合了讀者的心理,容易獲得傳播認同感。
二是邀請知名作家、教師共同創作高考作文。在青島早報的“考級沖刺”欄目中,邀請名家寫高考作文的模式,已經沿用多年,每年高考后邀請6位名家參與創作,不同風格的范文往往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對下一屆的考生來說,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創作高考范文的策劃,已經成為《青島早報》高考新聞策劃的一個品牌,不僅讀者翹首以盼,也在文學圈子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三是打好“送考”這張好牌。我國的高考因為其對學生和社會的重要意義,被家長和學校寄予厚望,因此“送考”也成為一個自發的大事,不僅一家老少來考場外助陣,校長、班主任、任課老師也很少缺席。《青島晚報》的一篇《校長組“天團”,保你能贏!》的報道,便是對這一現象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述。記者對高考突發新聞和現象新聞的捕獲,是高考報道在政策性發布之外的重要競爭熱點,透過現象發現更多的本質,才能讓讀者付出更多的認同。“送考”新聞的采寫既是溫情,也是噱頭,比如《青島晚報》的《58 中考點外上演“旗袍秀”》,《青島早報》的《98 名“新疆娃”在青島趕考》等,都是此類新聞的代表。
四是新聞標題成為策劃亮點。《青島早報》在今年的高考報道中,接連用了“戰”“喜”“憂”“學”“暖”“贊”等6 個詞,來突出新聞的主題色彩,對詮釋新聞、提升版面效果、引領讀者閱讀,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新聞標題是新聞稿件的“眼睛”,標題是否有亮點,決定了讀者對新聞的第一感受,對一個大型策劃的稿件標題進行統一風格的“亮化”,有利于吸引讀者,促成網絡環境下的更高質量傳播。
高考新聞是媒體大型專題報道的一個典型代表,同類的重大專題在青島地區還有兩會報道、啤酒節、海洋節、畢業季等,共同特點是此類活動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受關注度較高。紙媒如何做好今后的高考新聞報道,在紙媒和新媒體的交融環境中獲得關注,提高傳播價值,并為其他專題活動提供借鑒,是紙媒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根據筆者的工作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高考新聞策劃不能局限于紙媒,應事先報網互動、傳媒融合。從《青島早報》和《青島晚報》近年來的高考新聞策劃可以發現,紙媒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報紙和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沒有實現有效互動,彼此之間依然是新媒體轉載報紙新聞的老套路,缺乏從新媒體到紙媒的內容過渡,無法實現讀者的引流。建議紙媒在做此類大型專題報道策劃時,充分考慮報紙新聞的傳播特點,通過專題預告、導讀等方式,實現報網互動。
二是高考新聞策劃應重視新媒體的應用,實現全媒體傳播。首先是開設更多有沖擊力的新聞攝影專題,通過鏡頭來詮釋高考的方方面面,比如考場周邊環境、送考人的肖像、考生狀態、大事件等,用圖片的方式記錄一年一度的高考,不僅是新聞,更是一份圖片歷史。其次是利用小視頻作為報紙和新媒體之間的橋梁,在報紙上設置二維碼,直連新媒體的網頁,或者在紙媒上發起小視頻的拍攝活動,讓報紙的版面更加生動,更有互動性。
三是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社會公眾都成為新聞的潛在讀者。高考時間十分寶貴,因此與學生的互動活動,并非指的是應屆考生,而是指往屆和下一屆考生。與往屆考生探討考試心態和經驗,與下一屆考生談期望,發動起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高考新聞策劃中,能夠更加豐滿地展示不同學生的心態,讓新聞更加豐滿、有用、有趣,適合不同年齡段的讀者閱讀。在這個方面,還應該增強新聞對高考的服務性,向讀者介紹更多與高考有關的歷史、人物和下一步的政策變遷,突出報紙的實用性。
四是應突出媒體“中央廚房”的核心價值。對一些地方媒體來說,新聞競爭之外還有更多的新聞合作,《青島早報》和《青島晚報》,都隸屬于青島日報社,旗下的記者和編輯都是報社“中央廚房”的組成,但在2019 年的高考報道中,缺少內容的共享。不僅對這兩家報紙,對更多的地方媒體而言,應該更廣泛地采寫高校新聞,并放在同一個共享平臺上,突出“中央廚房”的核心價值,實現內容共享、優中選優、共同策劃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2019 年的高考新聞報道中,《青島早報》和《青島晚報》以優良的策劃能力,實現了高考新聞的亮點頻出。但也要看到,紙媒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能力降低,需要給予重視,并在實踐中加強傳媒融合,讓紙媒新聞更加適合新媒體閱讀環境。高考新聞是媒體新聞策劃的一個重要項點,既要有專業的團隊研究教育新聞和高考政策,又要不斷提升新聞策劃的深度和廣度,讓新聞為讀者服務、傳遞更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