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新媒體中新聞的采寫和編輯已經產生了許多新的特點,在新的技術條件和傳播樣式的背景之下,新聞采訪工作應當作出怎樣的變革才能更好的滿足如今越來越快節奏的信息傳播需求,是當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和科學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新聞采訪工作的時效性提出了要求。所謂采訪工作的時效性,即是指當新聞事件發生時,新聞工作者能夠第一時間進行現場采訪和報道,將新聞節目更多的以直播的形式播放出來。而為確保新聞采訪工作的時效性,新聞工作者面臨著多方面的難題,一是能購買先進的采訪設備,使得新聞工作在新聞事件發生后,能利用其先進的設備快速進行現場報道,并在電視節目上對現場畫面進行直播;二是要能具有龐大的新聞工作隊伍,該隊伍中每名成員都能負責即時新聞報道工作的對應板塊,從而確保從新聞發生到進行報道,能在非常短時間內達成。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信息的產生速度越來越快,每時每刻都會有海量的信息產生,但大量化的信息產生也給新聞采訪工作造成了會很大的困擾,如當新聞工作者需要根據某一新聞事件對新聞當事人進行采訪時,其往往需要先通過互聯網來獲取當事人的相關消息以及該新聞事件的具體內容,但當新聞工作者根據新聞事件的關鍵詞在搜索引擎上進行搜索時,網頁上一般都會彈出大量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有一些是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報道,而有一些則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隨意捏造的,用以夸大新聞事件本身或讓社會公眾進行錯誤的判斷。新聞工作者要想進行高質量的采訪工作,就必須要能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對真實信息進行分析,而隨著網絡環境中信息數量的逐漸增多,也給新聞工作者的篩選工作帶來了更多了困難[1]。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新聞工作者也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首先,新聞工作者要能熟練的掌握各種新媒體技術以及報道設備的使用方式,確保在媒體引入這些先進技術和設備之后,新聞工作者能快速將其運用在實際采訪工作當中。其次,新聞工作者還應該能對新聞事件有更強的分析能力和臨場應對能力,在人們越來越追求新聞時效性的情況下,一旦新聞事件發生,新聞工作者就需要能立刻開展新聞事件的采訪工作,這就意味著新聞工作者需要在短時間內明確了解整個新聞事件的過程,并構思好自己的采訪內容以及采訪時所使用的采訪語言。此外,新聞工作者還需熟練的運用網絡技術,并能及時的了解當前網上的熱點內容以及流行語,從而將其合理的運用在采訪當中,使整個采訪更具有時代特征,讓社會公眾能對新聞采訪工作給予更多的認可。
盡管新媒體的傳播技術使得新聞的時效性大大增加,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會有大量的現場報道發出,這些報道可能是在第一現場的普通民眾通過自己的智能化終端和網絡發出的圖片和文字消息,也可能是網絡自媒體通過網絡上的各類消息整合發出的,但是這樣過度追求時效性卻往往使得新聞的真實性被忽視,又或者在這樣的極短時間內,消息的發出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所發送的內容進行事實核查,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的新聞反轉現象產生。在這樣的新聞生產環境之下,新聞工作者更需要注重對新聞事實的核查。在報道發出之前,首先要對新聞內容進行多方的確認,確保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信源作為支撐,才可以做出事實基本正確的判斷基礎[2]。
除此之外新聞生產仍應當保持傳統新聞媒體的審核流程。網絡自媒體由于缺少了新聞審查的流程,寫作者往往是最終的消息發布者,這中間沒有通過他人的審核把關,因此當出現事實錯誤時不能夠及時的予以糾正。為了應對這一現象,新聞生產應當保有嚴格的稿件審核流程,只有對事實進行再三的確認之后才可以發出。真實準確性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媒體應當確保向公眾提供最為準確的信息。一旦新聞媒體發布的信息出現事實錯誤,這將會造成公眾對媒體的信任感坍塌。當公眾對媒體的信任感消失時,媒體的影響力和訂閱量及經濟收入都會受到巨大的打擊。因此為了鞏固媒體在公眾心中的信任度,不斷提升新聞媒體自身的權威性,需要對其生產的每一條新聞都進行嚴格的把關,確保每一條新聞的真實性[3]。
目前的新媒體內容生產呈現出短平快的特征,為受眾提供的往往是快餐化的閱讀,其內容生產呈現出淺層次的特征,僅僅對新聞事件做表面化的描述,而沒有深入的探究這一類事件發生的社會原因以及其產生的深刻影響。面對這樣的問題,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采集時需要注重對于新聞事件背后原因及影響的深入挖掘,以此來制造出更加深度和高質量的新聞稿件。受眾對于深度稿件的閱讀需求是大量存在的,人們不僅僅需要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還需要知道這些事情背后的深刻意義,因此對受眾這一部分,需求的滿足能夠幫助媒體自身獲得廣泛的受眾基礎。
想要使得新聞事件具有深度性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新聞采訪的過程當中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采寫過程當中,不應當為求快速地發布報道而只做表層化的探究,需要新聞工作者靜下心來,真正的去理清事件發生的脈絡,尋找更多與事件相關的當事人,對新聞中心的人物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挖掘。在對新聞人物進行采訪時,需要用更寬廣闊的歷史視角來看待人物,從人物以往的生活經歷中去發掘特殊事件發生的原因所在,在這樣的深刻刻畫中,新聞人物的整體形象才能夠變得生動立體起來[4]。
新聞工作者在目前的網絡新媒體時代還應當加強自身的網絡素養,更好的學會如何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這樣可以通過這一類社交媒體獲得更多的新聞線索。目前這類社交新聞媒體給予大眾十分廣闊的討論和發言平臺,或者當一類特殊的社會事件發生時,人們往往先想到的是通過微博這樣的社交平臺發聲或求助,對這類平臺進行日常的、頻繁的關注,可以使得新聞工作者更好的把握住新聞線索。例如之前轟動一時的魏則西事件不少媒體就在知乎平臺上發現了魏則西生前發布的文章,這些文章是他求醫時的個人記錄,揭露出因百度競價排行而導致的個人悲劇。媒體對于這一類信息平臺的深入挖掘,使得這一極具新聞價值的線索被發現,也使得新聞報道走向更具有深度的一面。另外新聞工作者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及時的了解網絡輿論中的熱點,知曉大眾關心的主要議題都有哪些,同時能夠明白網絡上的語言特點,并將這些語言特點很好的融合在自身的新聞寫作當中,使得自身的新聞語言更加貼合目前大眾的閱讀趣味,這樣可以使得最終的新聞報道更具有貼近性,更加利于新聞作品的傳播。同時網絡平臺還給予了新聞工作者更多聯系新聞當事人的渠道和手段,新聞工作者可以更好更快地與新聞當事人取得聯系,同時在網絡環境中可以發現更多的新聞線索,幫助新聞工作者捕捉社會當中隱藏的社會焦點事件。
新媒體傳播的技術手段給新聞傳播帶來了其他的便利,但同時也使得傳播環境出現了許多問題,虛假消息、夸大標題等擾亂傳播環境的問題層出不窮,針對這些挑戰,傳統媒體的新聞采訪工作應當秉承其真實準確的報道原則,在新媒體時代以更加專業化的新聞采寫職業操守,來制造更加高質量、更有深度、更符合受眾閱讀需求的新聞內容,以此來幫助新聞媒體在紛亂的新媒體環境中仍然保有其權威消息來源的地位,并承擔其監測社會、監督環境、提供娛樂和教育大眾的社會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