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泉
(景德鎮市建筑設計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關鍵字: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地域特色
前言: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受關注程度不斷提升,而為了基于這種關注提升二者的設計水平,正是本文的研究初衷。
對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來說,二者天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隨著近年來我國各地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這種關系的受關注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城市規劃設計的整體水平和質量直接受到建筑設計的影響,建筑設計往往會結合當地社會發展現狀,并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城市未來的規劃設計方向,由于這種預測會結合城市的發展歷史和進程,建筑設計由此便與城市規劃設計實現了深入結合。在筆者的實際調研中發現,我國各城市規劃設計往往會以現有建筑作為基礎,因此建筑設計便成為了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依據,城市規劃設計也只有在建筑設計支持下才能夠更好滿足當地發展的各方面需求,并更好為城市建設提供服務和幫助。
建筑設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城市發展,這使得建筑屬于城市規劃設計必須關注的重點。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設計人員往往會考慮現有建筑設計能否與城市的發展、建設相互適應,這是為了保證建筑設計能夠較好服務于城市規劃設計,并實現二者追求的統一。近年來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迅速,這種發展在建筑設計領域也有著較為直觀體現,風格型、功能型建筑設計因此大量涌現,建筑設計不再僅關注建筑本身的性能,人文關懷、地域特色、綠色環保也開始成為設計師關注的焦點,這種關注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同樣有著較為直觀體現,如城市規劃設計謀求的建筑與周邊環境融合,建筑設計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依據由此得到了直觀證明。
受經濟快速發展影響,近年來我國科技領域也實現了較為長足進步,建筑業發展因此獲得了堅實的基礎與保障,但這也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的挑戰。為了不斷優化、提升建筑設計水平,如何保證建筑施工執行環節的系統性、層次性提升開始成為業界關注焦點,建筑施工成本、資金的節省也能夠同時獲得較為積極影響。在建筑設計水平提升的影響下,處于主導性地位的城市規劃設計水平也隨之不斷提升,這種提升使得建筑設計藍圖及相應目標的受關注程度進一步提升。我國很多地區的建筑設計開始引入當地的城市風速、風土人情,建筑設計的層次感由此凸顯,城市規劃設計也得以更好利用已有建筑設計,由此實現的城市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處理應得到重點關注。
城市的風土人情、地域特色能夠通過城市規劃設計得以較好體現,但這些必須結合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建筑的風貌屬于體現城市地域特色的直接載體,這使得建筑設計必須具備較強的地域特色,城市規劃風格、城市特色也必須在建筑設計中得到重點體現,設計師必須將建筑與城市的契合度作為建筑設計的重要依據,建筑由此才能夠較好與城市的整體形象相契合,建筑設計的飽和性發展目標也將真正實現。
為實現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協調發展,建筑設計必須服從城市規劃設計,這種服從要求建筑師在設計建筑時考慮周邊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在各地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今天,建筑設計必須同時兼顧人文追求與環境影響,“新、奇、特”的設計也需要建立在建筑物所處環境基礎上。以我國長安街為例,其中的棟建筑多源于國內外知名的設計院、設計師,但一些建筑仍存在藝術價值欠缺等問題,這種欠缺與建筑的造價、造型無關,主要是由于建筑設計忽視了周圍的環境。因此,本文建議建筑設計的開展服從于城市規劃設計,希臘愛琴海上的伊特拉小島經驗便屬于服從城市規劃設計的典型。伊特拉小島存在恪守幾百年的建筑設計原則,即:所有建筑不超過三層,所有外墻均為白色,在這種相互協調、熱愛自然的原則指引下,該島被譽為“藝術家之島”,服從城市規劃設計的實踐價值可見一斑。
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而為了利用這種聯系保證二者的設計質量,設計人員必須科學對待城市規劃設計,通過保證城市規劃設計質量,建筑設計的質量控制也將獲得有力支持。在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城市規劃設計早已從單純的形態設計發展至綜合設計階段,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新型理念也得以較好融入城市規劃設計,這使得建筑的體量、比例、尺度、造型、色彩、材料、空間均會得到城市規劃設計的重點關注,這種關注是為了保證建筑能夠較好融入城市整體。因此,城市規劃設計必須重點關注物體與物體、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關系,以此為城市建設水平提供更好保障。
為更好實現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協調發展,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的建立也需要得到重視,該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保證建筑設計能夠較好符合城市規劃設計要求,建筑設計的質量也能夠由此得到保障。2017 年06 月27 日,我國南京市引發了《南京市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審查相關辦法》寧規規范字〔2017〕3 號,作為典型的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該制度明確的審查方法具備較高借鑒價值。
綜上所述,建筑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具備較高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服從城市規劃設計、科學對待城市規劃設計、建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等內容,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協調發展路徑,而為了更好提升二者的設計水平,國內外經驗的總結、城市實際發展需求也需要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