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寬,龍云鳳
?
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任志寬,龍云鳳
(廣東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033)
經過多年的培育與發展,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和質量均有了質的提升,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產業孵化和市場銷售全鏈條協調發展的效果,從根本上解決了廣州市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截至2016-10,廣州市已有44家機構經省科技廳認定成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總數列位列全省第一?,F圍繞這44家機構發展現狀、發展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從高質量發展角度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新型研發機構;產業創新;創新發展;綜合競爭力
近年來,作為在珠三角地區創新“土壤”上成長起來的科技“新業態”,新型研發機構的培育與發展受到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不僅新型研發機構的數量有了大幅提升,各機構的整體實力也邁上新臺階,在服系統失靈、組織失靈,立足科技前沿、形成產業創新源頭[1],已經發展成為廣州市區域創新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6-10,廣州市共有經省科技廳認定通過的新型研發機構44家,數量名列全省第一,大幅領先排名第二、第三的深圳(30家)和佛山(30家)。其中,2015年認定通過28家;2016年認定通過16家,數量穩步增長。其中,企業性質25家,事業單位性質11家,民辦非企性質8家。
根據2015年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綜合競爭力評價報告(廣東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內部發布,評價樣本僅為2015年經廣東省科技廳認定通過的124家新型研發機構,其余56家機構暫未參與評價)顯示:廣州市共有6家進入廣東省新型機構綜合競爭力排名前二十名,總數上和深圳市(6家)并列第一,東莞共有4家進入,排名第二。廣州市進入前二十名的新型研發機構分別為:廣州金域檢驗轉化醫學研究院、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廣電運通貨幣處理研究院、廣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
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大多集中在新材料、生物醫藥、軟件等技術領域,主要從事應用研究、研發成果應用,對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力大,有利于集聚研發要素資源,形成創新合力。截至2016-10,廣州市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過去三年成果轉化收入約280億元,平均每家機構每年成果轉化收入2億元,約占全省新型研發機構三年成果轉化收入20%;累計服務企業數量約2萬家以上,累計孵化企業數約200家,累計創辦企業數約100家,過去一年橫向項目收入約9億元。
2015-06,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市政府在今后五年將在市科學技術經費中原則上安排不少于2億元資金,用于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的啟動建設運營、持續建設發展和對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成果產業化獎勵?!兑庖姟访鞔_了廣州市今后新型研發發機構培育和發展方向,為日后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截至2016-10,廣州市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擁有10萬元以上設備原價總額約30億,占全省設備總額的40%;研發人員數約6 400人,占全省總人數的24%,設備和人員絕對領先深圳和東莞兩市,為廣州市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廣州市在新型研發機構培育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在發展頂尖新型研發機構方面稍顯不足。根據2015年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綜合競爭力評價報告,廣州市綜合實力第一的機構為廣州金域檢驗轉化醫學研究院,該機構在全省排名第六,其余實力較強的機構分別排名第十一、十二、十三、十五、二十名。而深圳、東莞獨占綜合競爭力前五位,在科技研發與產業轉化方面優勢明顯。
廣州市在今后五年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衛星導航、3D打印、機器人和智能制造裝備、可穿戴設備、生物制藥和高端醫學診療設備等新興產業。對比新型研發機構的技術領域及發展方向,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在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物聯網、衛星導航、機器人等產業領域方面發展較為滯后,部分領域仍處于空白狀態,這對廣州市產業發展產生一定制約。
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技術的沉淀,但政策支持不足仍然成為制約新型研發機構面臨的主要問題[2]。當前,廣州市委、市政府雖然對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給予一定的支持,然而,主要是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并未從廣州創新發展內生需求角度,提出全市新型研發機構的頂層設計、發展框架和長期發展規劃,這使得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方向不明確,定位不清晰,極大地影響了新型研發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2015年廣州市“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研發經費投入約22億元,占全省總額的14%,深圳市研發經費投入約26億元。平均每家機構年度投入約0.47億元,遠低于深圳的0.86億元。其中,廣州市院校與政府共建型新型研發機構研發投入嚴重不足,該類型新型機構平均年度投入0.36億元/家,深圳院校與政府共建型新型研發機構平均投入1.17億元/家。
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多,但質量與深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其中缺乏高端創新人才,缺少頂尖創新團隊是主要原因。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廣州市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博士學歷以上人數約為600人,碩士學歷以上人數約為2 400人,而深圳市博士和碩士學歷以上人數約為1 400人和2 600人;擁有的國家及、省級創新平臺數約為140家,深圳約為150家。此外,廣州市創新團隊多為中科院、國內高校和企業自發建立,缺少像珠海諾貝爾國際生物醫藥研究院、廣東順德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國際聯合研究院一樣的國際科研合作機構或國際知名學術帶頭人領銜成立。
與深圳相比,廣州市雖然數量占優,但是平均每家機構的成果產出仍有一定的差距。最新數據顯示,廣州市所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近三年發表論文數約為1 800篇,比深圳少6 000篇;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約1 714件,比深圳少900件;近三年牽頭制定標準數約170個,比深圳少36個;累計發明專利申請量約5 900個,比深圳少2 200個。平均每家機構產出和深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3]。應圍繞廣州市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在每一個技術領域重點發展一至兩家新型研發機構,集中優勢創新資源,打造成國內外頂尖研發型組織,支持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強化其孵化育成和服務企業功能,支撐產業發展。
結合廣州產業發展需求,分析產業上下游技術,采取合作或共建的方式,在信息技術、衛星導航、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布局相關新型研發機構,通過新型研發機構補相關產業技術短板,搶占新興源頭技術。
當前,新型研發機構作為一種新業態,較好地解決了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具有前沿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集聚人才、創業孵化等重要功能,這將為廣州市科技體制改革提供新路徑,也將為廣州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勢下,要明確新型研發機構的功能定位,突出新型研發機構在全市創新發展中的地位,引導新型研發機構對準全球布置研發、生產及市場網絡,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成為廣州市創新發展的排頭兵。
當前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主要類型是企業自建型、院校與政府共建型、轉制院所三大類,企業自建型有母企支撐,具有較強的發展動力。相比深圳,廣州市在院校和政府共建型機構發展方面,較為薄弱。應充分利用市內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暨南大學、廣東省科學院等優質高校和研發機構資源,以新型研發機構為平臺,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重點發展該類型新型研發機構。
人才是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核心,廣州市應結合現有珠江人才計劃引進各類型高端人才的專項,充分考慮發展新型研發機構需求,通過與國內外高校合作,引進國內頂尖人才創辦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展開與香港高校的合作,給予入駐團隊政策支持;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人才引進給予重點支持,支持其廣泛與國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國外頂尖人才,給予國外頂尖科學家特殊優待,做大做強新型研發機構。
[1]曾國屏,林菲.創業型科研機構初探[J].科學學研究,2014,32(02):242-249.
[2]陳寶明,劉光武,丁明磊.我國新型研發組織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13(03).
[3]何慧芳,龍云鳳.國內新型科研機構發展模式研究及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3):16-19.
2095-6835(2019)05-0082-02
F124.3
A
10.15913/j.cnki.kjycx.2019.05.082
任志寬(1988—),男,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戰略。龍云鳳(1982—),女,云南玉溪人,碩士研究生,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戰略及科技情報。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廣東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數據庫建設與發展監測”(編號:2016B090919022)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