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晉孜,劉雨航,王潔,陳超
高校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與對策
向晉孜1,劉雨航1,王潔2,陳超3
(1.陸軍勤務學院,重慶 401331;2.軍事科學院軍事信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3.空軍后勤部,北京 100080)
高校是國防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也是推動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主體。在國家戰略的牽引下,高校利用其自身優勢資源開展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職能定位逐步明確,促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政策法規缺失、高質量國防科技成果供給不足、專業化轉化人才隊伍缺乏及評價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針對問題,應在政策制度、管理水平、解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以及平臺建設等方面不斷完善,推動高校國防科技成果轉化。
高校;國防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生產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國防科技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最密集、最高端、最活躍的領域,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對于國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國家軍事戰略實現以及國家綜合實力提升具有重大意義。高校具備豐富的科技資源和科技人才隊伍,是國家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給者,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源泉和基礎。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戰略和軍民融合戰略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科研特色和資源優勢,參與到國防基礎研發和高新武器裝備技術的研制中,產生了一大批基礎性前沿性的高精尖國防科技成果,成為推動國防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然而,由于體制桎梏和國防科技成果的特殊屬性,一大批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成果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大多都未能及時進行后續試驗和開發,形成可運用推廣于部隊的武器裝備,形成戰斗力;無法將相關基礎研究成果產品化,進而無法形成現實生產力[1]。因此,亟需對當前高校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從而推動高校積極參與國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
2007年新修訂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規定,“國家加強軍用與民用科學技術計劃的銜接與協調,促進軍用與民用科學技術資源、技術開發需求的互通交流和技術雙向轉移,發展軍民兩用技術,”這是中國首次從法律的高度提出了要促進國防科技向民用領域轉化。近年來,軍民融合戰略、創新驅動戰略以及改革強軍戰略進一步深化,國家針對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不斷強化戰略牽引和政策導向,頂層架構已經初步搭建。2010年,國防科工委頒布的《國防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中規定要獎勵“在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的型號工程及技術、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中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單位和個人。2015年出臺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成果轉化法》中也明確提出了:“推動軍用、民用技術相互轉移、轉化?!薄丁笆濉笨萍架娒袢诤习l展專項規劃》中,明確了高等院校開展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發,參與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機制,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流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2017年,軍委裝備發展部國防知識產權局解密3 000余項國防專利,2018年解密4 000余項國防專利,并在全國15個省市開展知識產權軍民融合試點工作,有力促進了國防科技服務國民經濟建設,為高校參與國防科技成果研發與轉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高校是參與國防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之一,也是國防科技創新的起點所在,主要承擔著國防基礎研發和技術攻關的重任。2017年中國高校數達到2 631所,擁有研發機構14 971個,科研人員數量達到了914 000人,投入研發資金1 266億元。由此可見,中國高等院校擁有大量的頂尖研究團隊和人才可服務于國防建設,這里面不僅包含院士、國家千人、萬人、長江學者等,還包括大量海外留學歸來的優秀人才。高校承擔著多層次的科研任務和課題研究,擁有豐富的科研經驗,科研水平較高。同時,高等院校具備優質的科研平臺,擁有眾多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實驗基地,有利于依托相關平臺,發揮各高校優勢學科示范帶頭引領作用,與軍工企業或民口企業聯合開展核心技術開發,為促進國防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有力支撐。
國防科技成果首先運用于軍事領域,因此,以往大部分國防科研任務集中于軍工科研院所和軍隊院校,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軍民融合戰略的推進,地方高等院校逐步參與到國防科技創新中來。近年來,普通高等院校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把準自身職能定位,國防科技成果產出豐碩,主要從事國防基礎研發、人才培養以及專利申請等活動,為國防科技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參與國防科技研發,將產生各項基礎性研究成果進行專利申請和進一步開發,或與企業合作進行后續試驗生產,實現成果產業化和商業化,并獲得相關收益。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僅2018年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國防專利有效數就達到了32 739件,占總數的80%,在國防科技創新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參與國防科技成果轉化,不僅能夠滿足國家安全需要和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還有利于推動國防科技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促進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
國防科技成果的形成本身具有一定的計劃性,大多面向軍事需求,需要國家政策法規發揮引領作用,引導高校參與到國防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中來?,F有的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缺乏權威的法律法規,最近的一項專門的條令《國防專利條例》是在2004-11-01施行的,距現在的時間較遠且部分條款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的戰略環境,且條例中沒有專門對高校這一科技創新前沿主體作出具體論述。此外,除了國家頂層法律規定缺失外,地方政府和軍隊主管部門也沒有出臺相應配套政策來指導高校參與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當前針對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零散存在于軍地關于軍民融合和科技創新的文件中,且大部分是一些原則性和指導性的條款,而對于高校參與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缺乏具體可操作的系統性規定,尤其是在權益分配、轉化資金支持以及績效考評等方面,法規政策支撐不足,導致高校內部參與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不高,成果轉化運用不足。
普通高校雖然作為科研高地,擁有豐富的師資隊伍和科研條件,產出了較多的科技成果,但在國防科技領域的研究,科研、生產和部隊體系分割相互獨立的情況仍然存在,致使高??蒲腥藛T遠離軍事作戰一線,遠離國防技術需求市場,既不能及時了解當前軍事戰爭發展動態前沿,也無法及時掌握部隊的現實需要,因此,在申報立項時更多地偏向于理論性研究,導致產出應用技術成果的成熟度不高,許多科研成果本身缺乏應用前景。此外,大學本身并不具備工業生產和制造能力,也不具備市場營銷能力,高??蒲腥藛T對于成果更多的考慮是如何結題完成相應任務,這就導致很多國防科研項目沒有完全實現既定目標就結題驗收,而國防科研項目主要來自于軍隊計劃部門的資金支持,資助項目更多是部隊急需或需要技術攻關的專用性項目,軍事專用性較強,可能導致高校人員參與成果轉化難度較大,具有實踐應用價值可推廣可復制的成果較少,阻礙了國防科技成果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進程。
從目前來看,高??蒲袌F隊參與國防科技成果研發的數量已經越來越多,但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熱度并不高。除了國防科技成果本身的特殊屬性導致促轉困難以外,缺乏專業化的轉化人才隊伍是主要因素。除了高校自身的科研人員缺乏轉化能力以外,地方專業服務機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人才也十分缺乏。這是由于推動國防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具備軍事戰略思維能力,還要具備商業頭腦和市場眼光;不僅需要與部隊對接武器裝備需求,還要及時向研發單位反饋市場情況,以期能夠研發出兼具軍事價值與商業價值,能夠滿足軍事需求和市場需求的復合產品。相關人才既要懂得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流程,還要具備軍事、法律、財務以及市場方面的知識,及時發掘出具有應用前景的成果進行推廣,并與企業進行對接,迅速形成產品占據市場?,F階段,相關人才的缺失導致了軍地產學研多方信息嚴重不對稱、供需對接不暢等問題的存在。
國防科技成果作為高校科技成果的一部分,理應納入整體評價體系中,而國防科技成果大多是為滿足軍事需求計劃,高校科技管理部門并未將研究人員參與國防科技轉化情況納入科技成果考核評價體系中,這就導致大部分人關注的是產出的理論成果數量,比如高影響因子論文發表量、重大課題結題情況、高級別獎項數量以及專利申請數目,使得研究人員在成果產生后并無轉化動力,出現了“重理論成果、輕轉化應用”的情況。此外,在高校職稱評審、職位晉升和重大項目申請時,很少將國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考評的一部分,忽視了大學科研工作的綜合效益,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研發主體單位轉化成果的積極性不高,大量國防科技成果“沉睡”。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實施以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各單位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形成了各自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框架,應當進一步完善國防科技成果轉化頂層法制建設,修訂《國防法》以及《國防專利條例》,出臺高校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形成良好的制度環境;強化政府在成果轉化投融資、稅收減免、定密解密、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引導和支持作用,為推動高校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協調銜接國家科技報告和國防科技報告制度,設置科學、合理的報告流程和規范,形成常態化國防科技成果報告制度。高校也應根據自身優勢學科和參與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實際情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對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獎勵、權益歸屬、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鼓勵各類優秀人才參與國防科技創新,促使內部研究人員逐步重視成果轉化工作。
目前,國防科技成果已基本形成軍委科技管理部門統籌、各級部門設專門機構、第三方機構參與服務的管理體系。國防科技成果要想順利轉化,參與國防研發的高校應設立獨立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門,對本單位的國防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全面負責,并領導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實際工作開展時,高校科技管理機構應把準自身定位,建立健全轉化管理工作機制,立足自身優勢學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強化績效管理理念。管理部門不僅要保證高質量國防科技成果的供給,還要在經費支出、項目審批備案、成果申報、成果分類等多個方面發揮關鍵性指導作用。在高??萍汲晒芾聿块T下設專門的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辦公室,制訂高校國防科技成果工作計劃與行動方案,指定相關人員專門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工作,積極與政府部門、軍隊部門、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等協調對接,破除軍地成果轉化壁壘,加強軍地各方信息交流。
定密解密問題是國防科技成果區別于一般科技成果的特殊性所在,也是能否順利實施轉化的關鍵性所在。中國的國防科技成果存在著定密從嚴、解密從延的情況,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目前解密的國防科技成果數量只占定密總數的0.3%,還有大量的國防科技成果由于保密原因未能公開。因此,在保證國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需要完善國防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制度,形成定期的脫密解密機制,在現有的年度解密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解密范圍。國家政府部門應當制訂完善具體的國防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進一步規范解密標準,為高校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重要依據[2]。高校主管部門應對自身國防科技成果形成專門的動態評估機制,及時跟蹤審核成果密級,對于具備應用前景和產業化價值的國防科技成果,要鼓勵參研單位和人員主動積極促轉,同時將解密不當的風險納入獎懲機制中,保護參與轉化主體的權益。
《國防法》第37條規定:用于國防目的的技術成果等屬于國防資產,歸國家所有,這就表明國防科技成果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和專利申請,所有權歸國家。而在實施轉化過程中,應當考慮實際情況,對于軍事專用性強密級較高的成果和專利,應當嚴格保護;對于軍民通用性強的高校自主研究成果,應當適當放寬權限,讓其享有成果的處置權,對于委托研制的成果權益應當由受托方享有[3-4]。在國防科技成果確定可實施轉化后,形成產品投入市場后,必將獲得收益,就要求各主體完善收益分配機制。相關法規沒有具體指出在國防科技成果以知識產權的形式獲得保護后,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所取得的收益如何分配。因此,應當鼓勵高校國防科技成果等在不影響國家安全利益和國防利益的前提下,通過技術的二次開發、技術轉讓等途徑進行轉化應用,從知識產權轉化應用以及經營中獲取合理收益,并按照轉化出資比例提取轉化成果收益,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
國防科技成果解密后,應盡可能地擴大信息傳播面,真正建立起國防科技成果供需信息紐帶,促進國防科技成果快速形成產品,服務于企業生產和市場開發。應充分利用目前“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需求對接平臺優勢,在該平臺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國防科技成果信息服務,通過校企聯合、搭建平臺,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高??梢蚤_設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相關課程,依托平臺培養專業化服務人才,促使產學研各方交流合作、協同創新;同時應當轉變封閉自我搞研究的思想觀念,重視高校間、校企之間長期交流合作,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知識優勢與企業的市場優勢,進一步開放大型實驗室、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允許和鼓勵優秀科技研發人員在高校和企業之間進行崗位輪換與交流,建立軍地校企人才對接溝通協調機制,并保障其在崗位流動期間的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及相應福利待遇,對于積極促進重大成果轉化的人員進行表彰獎勵,實現資源優勢共用共享。
[1]尹巖青,李杏軍.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與問題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5):26-29.
[2]張棟華,李巖,于曉.國防科研保密歸口管理工作探析[J].中國高??萍?,2018(5):28-29.
[3]易濤.軍民融合背景下構建國防專利處置權之探討[J].法學論壇,2019,34(1):130-135.
[4]黃應軍,宋浩.軍民融合背景下國防專利轉化的思考[J].中國高??萍?,2019(3):88-90.
G644
A
10.15913/j.cnki.kjycx.2019.16.006
2095-6835(2019)16-0017-03
向晉孜(1996—),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防經濟。劉雨航(1995—),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軍事財政學。王潔(1982—),女,本科,中級會計師,從事會計工作。陳超(1979—),女,研究生,中級會計師,從事會計工作。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