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皓 鄒振宇 汪恩婷 楊 京
(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重慶 401120)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主體構成,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工程投入使用后的安全與穩定。通過試驗檢測,能夠有效掌控建筑材料的性能和質量,保證工程整體達到設計要求和標準。
施工前對工程所需的原材料進行試驗檢測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技術手段,同時也能夠幫助更好進行優質材料的篩選。通過試驗檢測,能夠找到“物美價廉”的建筑材料,還能利用檢測結果建立材料性能質量數據庫,記錄抗滲透率、強度等數據信息,幫助今后工程項目中的材料選擇。常用的試驗檢測方法有如下兩種:(1) 報告檢驗法:該種方法主要用于鋼筋、水泥、外加劑等材料的檢測,對合格證、出廠檢測報告等進行檢驗。對于鋼制材料主要分析其力學性能和重量是否達標。水泥主要檢測出廠日期、品種、穩定性等屬性。而外加劑需要對混凝土性和勻質性進行檢驗。(2) 標準化檢測法:用于混凝土混合料的檢測,以混凝土和水的粒化高爐礦渣粉和粉煤灰為標準,對活性指數和細化程度進行檢測。建筑材料試驗檢測的結果還能輔助最佳材料配比方案的形成,從而在保證工程質量達標的基礎上節約材料、降低成本[1]。
目前我國很多的建筑材料試驗檢測機構都是由實驗室轉型發展而來的,常被設置于大型企業、研究院、質量監管單位等。有統計顯示,我國的建筑材料試驗檢測機構分布范圍廣、數量眾多、能夠檢測的領域也比較豐富,與建筑行業密切相關的超過4500 家,而這其中有近一半為單位實驗室。
送檢的取樣材料直接決定了檢測結果的好壞,因此科學的進行取樣工作,使檢測結果更貼近于整體材料的水平非常重要。但就目前的取樣工作來看,常會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如業主、監管單位、施工單位原因引起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其中責任很難直接與檢測結果相掛鉤。
人員專業素養和檢測程序的規范性、儀器設備的科學性等也會影響試驗檢測質量。員工個人能力及素養對工作質量的影響被各行各業頻繁提及,目前我國部分檢測單位還存在較嚴重的人員操作能力差、無證上崗等問題。一個完善的材料試驗檢測過程要包括取樣、養護、試驗檢測、數據分析等多個環節,而檢測單位對養護環節往往達不到應有的重視,使得結果難以匹配于被檢測的材料,檢測流程的不完善也使得得出的數據信息缺乏可靠性。
部分檢測單位沒有依照國家對建筑材料的要求和標準制定完善的材料檢測項目,并希望通過減少檢測項目來提高送檢材料的合格率,以節約檢測成本提高收益,且在檢測報告中只標明是否合格,對于具體的性能、質量偏差沒有完整的呈現。在監管人員進行材料管理時,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單單憑借檢測報告的結果就判定材料是否符合要求,使得材料試驗檢測本身對建筑工程失去現實意義。
規范建筑材料試驗檢測市場秩序的首要工作是制定統一的試驗檢測制度,保證操作人員按照要求進行檢測。例如,根據試驗檢測的結果進行材料進場,對于不合格材料嚴禁投入施工階段。加強材料分類管理工作,防止不合格材料混入。為保證選取樣品具備較高的代表性,在取樣前要仔細核對材料報告單,按照科學的采集順序進行樣品采集。對于要求較高的材料,還可聘請專業團隊進行質檢工作,保證材料檢測全面。
材料檢測監督單位要對取樣工作進行全方位的監督,要求相關人員嚴格依照規定開展監管工作、秉公執法,對于違規取樣行為予以嚴懲,從而保證取樣工作的科學進行,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根據建筑材料市場大環境的變化,適當調整取樣目標,并使定完善的檢測監督管理制度,推動檢測監督工作深刻落實。
檢測水平的提高主要分兩個方面進行:(1) 完善試驗檢測制度:明確試驗檢測各步驟的操作要求和檢測流程,并制定統一的各類材料的檢測項目,不斷提高實驗檢測的規范性。(2) 提升人員素質:試驗檢測人員要建立自我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新的檢測知識和檢測技術,秉著為檢測結果負責、為建筑工程質量負責的態度進行操作,提升試驗檢測的精確性。(3) 重視新技術的應用:新的檢測技術、檢測設備的應用是有效提高試驗檢測水平的重要手段。試驗檢測單位要積極引入新設備,優化檢測方法、不斷學習新的檢測技術,從而提高檢測工作的效率和質量[2]。
完善材料檢測的項目,針對不同材料全方位的開展檢測工作。此外,要制定全面的檢測結果報告。將材料的檢測細節予以呈現,以便于施工單位根據結果進行材料配置。提高項目檢測驗收的規范性,對于其中發現的問題必須予以反映,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處理方案。有步驟、有組織的進行驗收工作,保證材料試驗檢驗真正有助于工程質量的提高。
材料試驗檢驗工作對保證工程質量非常重要,施工單位及檢測單位要予以高度的重視,不斷完善材料檢測各環節的管理要求,規范進行檢測操作,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使其更好服務于工程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