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希玥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21 世紀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學校必須與時俱進,創新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是高校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是在大量的科學工程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決定學科學習必須經過大量的實踐完成。目前本科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模式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辦學模式暴露了人才培養的諸多弊端。學校培養的學生工作創新能力不強,所學知識滯后于社會發展,忽視了社會用人需求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導致許多學校畢業生失業問題嚴重,為解決現存問題,創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引入到工程專業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校企聯合是學校與企業在不同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十二五”教育規劃中指出, 人才培養實行要與企業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的人才培養體系。隨著我國工業化發展,亟需大量的材料滿足經濟建設需求,新型材料開發迅速發展,企業對無機非金屬材料人才需求增大,對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專業人才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有更多新的要求。
教育部門長期改革發展規劃中指出,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的能動性,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如何培養具有時代特色,不斷調整完善,服務于社會發展需求,真正辦好應用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是新形勢下高校工程專業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1]。
隨著近年來高校的大量擴招,學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加大。大學生需要社會適應能力,以便進入社會后能快速適應,滿足企業用人的要求,隨著教育的規模化,工科教育實驗經費缺乏,理論學習難以與實際相結合等問題已成為工科教育發展面臨的瓶頸。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教育資金投入數量還存在很大差距。學校急需開發利用其他資源,社會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徑。通過校企聯合人才培養,企業能快速獲得智力的支持,學??梢赃M一步拓展辦學渠道,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等教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培養目標要求理論與實踐結合,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最佳選擇。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與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采用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模式適合專業的特點。
將校企聯合培養貫穿于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理論,以企業實習基地為依托,將水泥工程學,陶瓷工藝學等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避免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單調的情況,提升了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通過長期的校企合作與學生實習,學生與企業加深互相了解。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首先進行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將課程設置劃分為圍繞通識教育,工程基礎教育,工程專業教育三個中心環節,突出企業實訓與專業認證相結合。
工程專業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具有從事材料工程學,生產過程控制,工藝改進等方面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設置軟件測試課程,職業發展規劃等課程,使學生能參與生產管理,設備操作及維護[2]。
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材料工程專業與有關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與當地大型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結合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特點,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人才培養規格中的思想道德,社會責任等素質,對工程科學,專業技術等知識提出具體的要求。
材料工程專業教學改革中,學生前六個學期在校學習,期間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企業定期優秀骨干員工到校講座,為學生講授實際工程案例。后兩個學期讓學生在企業項目開發現場參加實踐,在項目開發中完成理論與實踐教學,在學校教師與企業骨干雙方共同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等。教學考核形式改革,依照傳統的方式以試卷形式考察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試題內容重點考察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企業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完成項目的實際情況給予科學的考評,準確客觀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
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對教師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具備的知識結構與工程實踐能力有了新的要求,為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采用校企雙導師制,與實際材料生產工藝聯系密切的專業課程在由企業選派專人進行講授,使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共同指導學生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學生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工藝設計,新產品研發,為實現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改革探索,建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長期實習基地,制定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教學改革模式,通過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快速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