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張號巾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公路兩側綠地公園作為公共活動的開放場所,不僅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還要滿足人們心理、生理、審美方面的需求,同時也體現出所在地區的經濟、文化、歷史等發展的狀況,反映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風貌,公路兩側綠地公園調整了所在地區的布局,提高附近居民生活質量。
公園綠地景觀代表著整個地區的形象,在規劃過程中融入所在區域的文化內涵,不僅可以使公園綠地景觀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優美境界,更能給人留下對當地深刻的印象。公園綠地景觀的構建主要是為了人們更好地享受生活,融入自然,親近自然,緩解司乘人員的旅途疲憊。
每座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和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因此,在進行公園綠地景觀設計時,注重地域特點和歷史文化背景的再現,將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風情、歷史古跡等融入景觀設計之中,突出公園景觀的地域文化主題,使其彰顯獨特的個性與魅力。
本溪是遼寧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境內重巒疊嶂,河流密布,屬中溫帶濕潤氣候,最佳旅游季節為秋季。本溪地處山區,有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野生植物資源、野生動物資源等。重點把握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主流方向,重視對景觀的建設與城市旅游開發的結合,以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為基調,把“以人為本”主題融入公園景觀設計中,從而將城市打造成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和藝術氛圍的旅游景點。
2005 年10 月,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邵華將軍專程來本溪拍攝楓葉,并題詞“楓葉之都—本溪”。本溪市通過國家商標注冊,獲得了“楓葉之都”的命名,使這座森林城市有了名副其實的城市名片。丹楓公園綠地景觀設計處處圍繞這一個主題展開,在對景觀功能組織區劃時做到“形散神聚”,即各處景點雖然地點分散,但主題是統一的楓葉主題,把本溪的景觀規劃做為一個整體區域進行設計。呼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有更多的交流,從而更大程度地滿足人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丹楓公園景觀設計和構建注重使用環保、天然的材料,如園內的景石和景墻,大多采用本溪盛產的河沖石,就地取材,符合本溪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還達到了節約運輸成本目的。園中景觀小品的設計取楓葉的形和色,緊扣設計主題。槭樹科的楓樹裝點著游園,楓葉變紅時,園內一片火紅,與綠色的植物搭配在一起,高低錯落,自然與美的有機結合是人們美好的精神家園。為途徑的司乘人員和居住在周邊的人們提供了一處舒適、雅致的環境。
設計理念對于設計師而言,是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個信念,不受時代變化和商業利益的驅使,遵從內心的追求,從而營造出一個寧靜、舒適、愉悅的設計環境。這就要求設計者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設計和分析,盡自己的努力來建造符合使用者內心需求的開放性的公共空間。引導人們發現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追求生活,從而達到公園綠地景觀設計的人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就目前公路兩側綠地景觀公園的發展來說,人們更注重公園的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交流,好的公園景觀會讓人們情不自禁的發現生活的樂趣和美好,體會美好環境帶來的愉悅感和幸福感,讓人們更好地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改變人們的空間體驗,創造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丹楓公園在景觀設計中合理利用道路、站臺、排水溝等空間使其公路綠地兩側景觀更美。
在景觀設計中,突出人性化是景觀設計的趨勢,社會的進步推動著物質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公園綠地景觀環境對人們生活的重要作用,對公園景觀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公園景觀設計時,必須突出“人”的價值,全方位、多層次地從人性化角度入手,整體上考慮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包含的各種問題,充分分析和研究,使得景觀設計符合人們生活節奏的需求,讓人們在欣賞景觀的時候感覺更加舒適,能陶冶情操,緩解壓力。同時還需要考慮使用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生理特點的不同,在丹楓公園中設置明確的功能分區,構建多層次、動靜結合的空間結構,從而更好地滿足使用者需求,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服務。此外還要考慮人的感官理性評價,讓人們的心境在公園的景觀徜徉中得到升華,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開始享受生活。公路兩側綠地公園景觀也隨著公路的發展逐漸發展起來。建設公園景觀是衡量所在地區環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和方向。在公園景觀設計中,將人們對自然、對社會的情感充分體現出來,運用景觀設計理念,結合園椅、景墻、景觀小品、園路等景觀設計元素,使大眾與設計者產生情感、精神世界的共鳴,使公園景觀建設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服務社會,成為展示本溪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