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清
(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BIM 技術發展日益成熟,在建筑行業中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通過在裝配式建筑結構施工中應用BIM 技術,利用BIM 具備的各種技術功能優勢,能夠促使以往裝配式建筑構件施工精度不足、效率低下問題得到有效的改善,提升建筑結構設計水平與質量,因此有必要對BIM 技術在裝配式建筑結構施工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分析,對于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BIM 英文全稱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即建筑信息模型,這一理念最早于1975 年由美國“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主要目的是對建筑建造設計進行可視化分析,有效提升建筑工程建造效率。直到2002 年,隨著BIM的三維軟件成功研發,有效助推了BIM 技術在建筑行業領域及其他行業領域的落實應用。BIM 貫穿于建筑從最初設計到竣工完成整個生命周期,它將建筑各種物理參數與功能性特征用數字化形式來體現,并借助三維數字技術,將建筑三維模型與建筑幾何/非幾何信息關聯在一起,有效實現了建筑信息資源共享。相對于傳統的CAD 制圖技術,BIM 技術將建筑結構設計圖紙從“二維”變成了“三維”。即還未正式施工,就已經能夠將最終的設計“效果圖”以立體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更加便于工程項目各參與方直接以虛擬效果圖為依據,共同進行探討分析,并結合實際需求,對各種結構信息參數進行調增,使其滿足自身要求,可有效防止具體落實階段出現過多施工變更,對于施工成本節約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BIM 技術具備參數化、可視化以及信息關聯性優勢,可以將建筑不同結構部位信息有效關聯起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并且一處參數發生變化,其他相關信息也會隨之變動,更有利于負責不同結構設計的技術人員借助這一平臺,實現彼此間的協同與交流,還可以方便設計人員在他人設計成果基礎之上,做好屬于自身結構設計的數據信息優化,為建筑結構設計提供有力地保障[1]。
預制構件的制造是開展裝配式建筑構件施工的基礎,而傳統預制構件設計圖紙是基于二維的CAD 圖紙制作而成,在實際進行交底時,受圖紙專業性影響,造成了設計人員與生產技術人員之間溝通交流障礙,前者很難向后者完全清晰的表達出設計意圖,很容易出現在構件生產完成后,才發現構件成品不符合實際要求,需要重新返工,造成大量資源損失。而通過應用BIM 模型,在裝配式建筑構件設計階段,設計院就可以直接與構件生產廠家完成對接,通過BIM 模型的參數化展現,方便廠家更加直觀的了解構件信息,生產人員也可以成功跨越專業障礙,更好的與設計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全面掌握設計意圖,從而有效提升構件制造的準確性,提高構件生產效率。不僅如此,BIM 技術還可以與RFID 技術相結合,從而方便生產廠家從模型中直接提取預制構件各種參數信息,例如構件幾何尺寸、材料種類、數量等,結合這些信息,準確計算出原材料需求量,并以此為依據,實現原材料采購計劃與構件生產計劃的制定,從而可以有效減少待工、待料的現象發生,還有利于實現構件生產成本精準化控制,避免資源浪費。
在構件完成制造生產后,便進入到構件運輸階段,在該階段中,需要考慮到兩個問題,一是時間,由于在運輸路線中,實際路況屬于不確定因素,并且有的預制構件可能受當地法規限制,無法及時運輸至裝配式建筑構件施工現場,因此需要充分考慮時間因素,提前做好時間規劃,防止對正常施工進度造成影響。另一方面,還應考慮運輸空間問題,一些構件實際體積較大,并且在運輸過程中易損壞,因此也需要提前做好運輸空間規劃,科學合理安排不同類型的運輸車輛,確保預制構件平穩運輸至施工現場,防止出現施工現場構件缺乏或積壓問題。針對于上述兩中問題,可以通過利用基于BIM 技術的構件信息控制系統,并與預制構件管理系統相結合,實施預制構件裝載運輸預演,提前了解到構件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準備預防工作,確保預制構件平穩運輸至施工現場。
(1) 預制構件的存儲管理。在將預制構件運輸至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后,需要做好預制構件的合理存儲。通常情況下,相對于傳統建筑施工場地,裝配式建筑施工場地不會太大,因此不宜存放過多的預制構件,需要結合實際施工進度,做好構件的進場數量與時間的科學合理控制。然而無論是預制構件的分類存儲,還是預制構件的分類統計,都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而通過應用BIM 技術,并與RFID 技術相結合,在預制構件制造生產階段,生產工人就已經將RFID 芯片植入預制構件之中,因此只需要負責預制構件物流配送、存儲的工作人員讀取RFID 芯片中的信息,就可以直接完成預制構件的驗收,有效節約時間人力成本。在實際進行預制構件吊裝過程中,通過應用BIM 技術,技術人員可以直接獲取綜合信息,可以預先確定安裝位置等信息的準確性,再進行拼接、吊裝,有效提升了構件安裝的準確性與效率。
(2) 施工場地布置。裝配式建筑通常由大量裝配式構件拼裝而成,同時受施工區域空間所限,需要做好合理的施工場地布置,才能夠保證后續預制構件吊裝平穩順利進行。在實際進行施工場地布置時,需要重點考慮到以下幾點因素:①塔吊位置布置。塔吊布置是裝配式建筑結構施工的關鍵環節,塔吊布置位置精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預制構件吊裝的準確性,在實際預制構件施工實踐中,經常會出現因塔吊位置設置不合理,出現二次倒運構件問題,對于整體施工進度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實際進行塔吊布置時,需要結合施工實際合理確定塔吊型號、作業范圍,保證其滿足施工要求,并借助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制定出多個塔吊布設方案,最后借助BIM 技術,對不同布設方案進行BIM 模擬,從中選擇最優方案。②預制構件的存放,該問題上文已有說明,此處需強調的是,預制構件的存儲應結合實際建筑需求而定,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存儲位置是否交通擁堵等問題。③要做好施工場地內構件運輸的規劃,防止在實際進行卸車、吊裝時,對其他施工作業造成一定影響。通過應用BIM 技術,可以對施工現場進行實時模擬,充分考慮不同的施工方案,做好對方案對比,并從中選擇一個最佳的施工平面布置方案[2]。
在實際進行裝配式建筑構件施工過程中,質量管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有效防止在安裝過程中一些失誤、偏差問題出現,有效保障裝配的建筑質量。通過應用BIM 技術,施工單位可以直接對施工計劃進行模擬分析,并通過關聯時間及3D 模型,實現4D 施工模型的成功建立,從而能夠立足于不同施工階段,運用可視化對施工進程進行模擬,實施跟蹤施工質量變化,更加直觀的模擬顯示實際施工過程,實現施工質量的全過程監管控制。通過應用BIM 模型,施工人員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構件類型、尺寸等信息,分有效防止安裝錯誤問題發生,提高安裝質量。除此之外,在實際應用BIM 技術過程中,通過利用移動設備,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結合云計算技術、網絡技術及RFID 技術等,施工管理人員可以實現遠程監控查看施工狀況,并對施工狀況進行異地指導,促使得現場人員能夠更加順利的實現構件定位與吊裝,有效保障施工質量。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通過應用BIM 技術,能夠通過對施工模擬,快速識別部分安全隱患,在BIM 模型的幫助下,不僅能夠更加直觀的認識到施工現場外形特征,相關施工技術人員也可以對施工方案進行提前檢驗,有效消除施工安全隱患。
綜上所述,裝配式建筑結構施工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作,采用傳統的施工技術,不僅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同時施工質量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證,通過在實際施工中應用BIM 技術,能夠有效簡化施工難度,節省施工資源,提高施工效率,有效推動我國裝配式建筑實現更好的應用推廣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