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春 黃賓 李家鐸 余超


摘 要: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環境污染,自2011年起,在國內的部分陶瓷產區開始推行煤改氣。進入2016年,“退城入園”和“煤改氣”成為國內大部分建陶產區規劃的主要方向,時至今日,只有少數幾個產區還沒有提出“煤改氣”。本文通過對廣東省佛山市某區的建陶行業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對煤改氣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推進提出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建陶;煤改氣
1 前 言
中國建筑陶瓷產業經過30多年的飛速發展,產量已經攀升為世界第一。然而,陶瓷一直被視為“三高一資”(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行業而備受詬病,近年來的“環保風暴”也使陶瓷行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中首當其沖。為進一步推動陶瓷行業清潔發展,佛山市先后制定了《佛山市2018年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佛環委〔2018〕57號)和《佛山市建筑陶瓷行業清潔能源改造工作方案》佛府辦函〔2018〕881 號,明確要求所有建筑陶瓷企業全面改燒天然氣。煤改氣過程中也遇到諸多社會問題,其中供氣不足導致企業停產、限產狀況時有發生。為了準確了解煤改氣的基本情況,考慮佛山是國內最主要建筑陶瓷產區,我們對佛山市下轄某區建筑陶瓷產業進行調研,并對數據進行了分析。
2 產業整體情況
該區目前共有建筑陶瓷企業19家,共配置噴霧塔83個,窯爐128條,2017年度19家陶瓷企業合計消費原煤121.4萬噸,水煤漿58.8萬噸。主要產品為拋光磚、拋釉磚、仿古磚、瓷片、大板和精工玉石磚,其中絕大部分企業以生產拋光磚、拋釉磚和仿古磚等低吸水率瓷磚為主。總產能約3.54億平方米/年,員工數約1.6萬人。整體而言,經過多年的大浪淘沙,該區建陶企業均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研發和自主營銷渠道,大部分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相關生產基地也面向全國布局。
目前佛山全市有建筑陶瓷企業共45家、窯爐285條、噴霧塔189個。上述三項指標,該區在全市的占比分別為42.2%、44.9%和43.9%。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統計,2017年全市瓷磚產能為261.35萬平方米/日,其中該區為107萬平方米/日,占比40.9%(其中不包括某西瓦產能9萬片/日)。
2017年,19家建筑陶瓷企業合計實現銷售收入72.47億元,上繳稅收4.95億元,占全區稅收總額的8.99%,在主導行業中排名第二位,僅次于食品飲料產業。其中,年度納稅超千萬元的納稅大戶企業11家,占建筑陶瓷企業總數的58%,對制造業納稅大戶數量的貢獻率為11%,是納稅大戶數量最多的制造業,企業數量和質量都處于領先位置。2018年年度納稅超千萬元的納稅大戶企業12家,占建筑陶瓷企業總數的63%。
3 建筑陶瓷企業“煤改氣”效益分析
3.1 企業能源成本變化分析
目前,該區建筑陶瓷企業主要能源為煤炭,具體表現形式為煤制氣和水煤漿,其中窯爐的主要燃料是煤制氣,噴霧塔使用水煤漿。在以煤炭為主要燃料的情況下,企業能源成本消費占總成本的比例在20 ~ 40%之間浮動,大部分在30%左右。
3.1.1設備改造等固定成本投入增加
由于煤和天然氣燃燒方式的不同,企業在“煤改氣”前期要對窯爐和噴霧塔的主要燃燒系統進行更換。就窯爐而言,通過拆舊建新的方式拆除舊窯新建寬體窯,拆除2條舊窯可新建1條寬體窯,產能為舊窯的2倍左右,可有效提高天然氣的利用率,降低用能成本。按天然氣價格3元/立方米計算,與僅改造窯爐燃燒裝置相比,生產1 m2的產品可節省燃氣量30%左右,節約成本1元,但投入成本巨大。據測算,如果僅改造窯爐燃燒系統,每條窯爐的改造成本約為50 ~ 80萬元;如果拆舊建新,每條寬體窯的建設成本約為1500 ~ 2000萬元;每個噴霧塔的改造成本約為20萬元。在行業利潤率整體偏低甚至零利潤和負利潤的情況下,上述巨額的固定資產投入資金需求,已經成為阻礙企業“煤改氣”的“攔路虎”。
3.1.2 能源成本大幅增加
煤炭和天然氣的熱值不同,煤炭熱值平均為6000 kcal/kg,天然氣熱值平均為8300 kcal/m3,二者的用量也會有所不同。目前該區建陶企業生產1 m2產品,平均使用4.3 kg煤炭或2 m3天然氣。按現有原煤價格880元/噸和天然氣價格3元/立方米換算,生產1 m2產品的煤炭和天然氣成本分別為3.8元和6元,用能成本增加約60%。對于個別企業,產品質量要求高,燒成周期較其它企業長、燒制溫度也相對較高,天然氣用能成本是煤炭的2倍以上。絕大多數企業在內部測算后認為,“煤改氣”后用能成本提升約1倍。
3.1.3 生產綜合成本變化如表1
上表數據來源自區內三家年產量在1100 ~ 1300萬平方米左右的企業,按1200萬平方米進行計算,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僅僅在燃料運行系統部分,使用天然氣可以比燃煤降低0.08元/平方米,年節約100萬左右。加上固定資產折舊,每年降低成本支出400萬左右,但是區內建陶企業煤氣站已經投資到位,使用天然氣并沒有辦法收回煤氣站投資,還會導致已有投資浪費。綜上所述,由于該區建陶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為傳統的拋光磚和拋釉磚,煤改氣將使企業的成本增加明顯,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
3.2 綜合效益分析
3.2.1.能源消耗總量下降
按照原煤和天然氣的熱值轉換比率推算,在產能不變的前提下,“煤改氣”后該區建陶企業能源消費總量將下降17.2萬噸標煤,下降比例約為13.3%。具體原因是:由于煤轉換為可直接利用的煤氣或衍生為水煤漿時轉換效率僅為70%,會有30%左右的能源損失。而作為高品位能源的天然氣,無需轉換即可直接使用。
3.2.2 社會效益增加
環境污染有所降低,主要是二氧化硫排放減少。建筑陶瓷企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顆粒物。《佛山市建筑陶瓷行業清潔能源改造工作方案》按照污染物排放水平將建筑陶瓷企業分兩類:Ⅰ類企業,氮氧化物排放濃度≤180 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濃度≤50 毫克/立方米,顆粒物排放濃度≤30 毫克/立方米;Ⅱ類企業,氮氧化物排放濃度>180 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濃度>50 毫克/立方米,顆粒物排放濃度>30 毫克/立方米。對照上述標準,目前全區所有建陶企業在經過現有環保設備處理后均可達到Ⅰ類企業標準。從目前已部分“煤改氣”的3家企業環保數據來看,二氧化硫已經顯著降低。而顆粒物由于是在噴霧塔產生,所以基本無變化。從目前該區的環保容量來看,建筑陶瓷行業按照現有產能來計算,“煤改氣”后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較為明顯,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變化不明顯。
4 企業煤改氣現狀
4.1部分“煤改氣”企業的改造初衷
目前,該區僅有3家企業實施了部分“煤改氣”工作,各有1條窯爐在用天然氣,“煤改氣”的原因各有不同。A企業改造的1條窯爐用于生產高附加值的大板,雖然能源成本升高,但在高附加值產品的承受范圍內,且天然氣熱值相對穩定,對產品質量保障度高,綜合效益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B企業為大型企業集團,區內基地生產線較多,主動改造1條窯爐,主要作為技術改造的試驗線和示范線,為今后全面“煤改氣”探索降成本、增效益的途徑。C 企業只有一條生產線,煤炭的使用效率只有3成左右,“煤改氣”后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外,企業的產品以出口為主,銷售價格和利潤率相對較高。企業愿意主動“煤改氣”,與企業的產品結構有著較高的關聯度,只有高利潤、高附加值的產品,才會首當其沖考慮“煤改氣”。
4.2 企業對于煤改氣的整體反應
絕大部分企業對于煤改氣都持觀望和反對態度。除了成本增加的原因以外,各企業負責人都表示,在當前建陶行業產能過剩、市場渠道由房地產商高度壟斷的前提下,相當一部分企業都是靠打價格戰維持生存。在這種形勢下,“燃氣”企業與“燃煤”企業在面對相同的市場競爭時,必然在成本上處于劣勢,競爭力下降必然導致市場份額被迅速吞噬。因此,很多企業表示希望“煤改氣”工作能夠全國“一盤棋”統一推進,保證大家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
應對強制“煤改氣”,區內建陶企業主要有三種應對態度。第一種是全部外遷或停產,這類企業多在市外有生產基地,有些甚至在全國布局,他們會把制造遷移到外地燃料成本較低的地區。第二種是部分產能外遷,這類企業明確表示,對于附加值較低的產品線將轉移至不用燒氣的地區,例如某企業在陽西有生產基地,且當地政府正督促其盡快建設投產,而且沒有必須使用天然氣的強制性要求,所以會將拋光和拋釉生產線轉移,在該區可能只保留精工玉石磚生產線。第三種是堅持本地改造,從目前看,只有前面提到已經完成煤改氣的C企業態度鮮明,原因如前說明,不具有普遍代表性。
5 煤改氣思考與建議
5.1 有序推進,適當支持
目前受大環境影響,全國陶瓷行業進入隆冬,佛山的企業也不能幸免,體現在企業的動工率較低、利潤下滑,眾多建陶企業紛紛表示“誰先改,誰先死”。目前該區陶瓷企業都在工藝技術、設備方面具有較高的先進性,污染物排放處于較高水平,環境效益較好。要調動企業“煤改氣”的積極性,需要配套相應的扶持政策,對企業在技術改造、固定資產投入,以及氣價等方面予以適當的階段性扶持,以保持其在市場競爭中擁有適當的競爭力,并留出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的時間和空間。
對于國家推進天然氣的使用,區內建陶企業都有清晰認知,對于使用天然氣可以撤銷煤氣站減少用工等方面給企業帶來好處,企業普遍認同。在煤改氣的推行方面需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全國同步推進,避免因局部煤改氣帶來的使用天然氣地區企業成本上漲而降低競爭力;二是正視存在的供氣不穩定和價格上漲等不確定性,預先制定配套政策進行管控,能源供應不能簡單放給市場,否則會造成社會問題。
5.2 統籌規劃保障天然氣供應
除成本因素外,企業最擔心的就是天然氣的供應問題,包括供氣量能否滿足要求,以及天然氣品質和熱值的穩定性等問題。如果窯爐全面完成改氣,建筑陶瓷行業會新增需求9.6億立方米/年,加上噴霧塔改造需要至少14億立方米/年,而該區燃氣的規劃是2020年供氣量為7.15億立方米,這顯然是沒有將建筑陶瓷企業“煤改氣”考慮在內。根據在清遠建有生產基地的多家企業反映,該市“煤改氣”企業都遇到了改造后供氣不足的情況。2013年,福建泉州雖然部分地區如期完成陶瓷企業“煤改氣”工作,但隨之而來的供氣不足和天然氣質量不穩定等問題相繼出現,在企業中出現了限制用氣、部分窯爐停產的尷尬,直接導致“福建陶瓷”品牌的垮塌。
5.3 增加供氣主體保障用氣方利益
目前佛山市天然氣市場只有燃氣公司一家經營,除了氣源供應問題,價格談判也很難達到企業預期。雖然部分建筑陶瓷企業與其它氣源企業進行了溝通,天然氣價格也能夠承諾在企業“煤改氣”后的接受范圍,但苦于沒有管道,只能放棄合作的想法。應逐步放開天然氣供應市場競爭,讓企業間的市場化競爭給建筑陶瓷甚至其它行業企業帶來更大的降成本空間,同步減少政府的扶持資金支出。
企業反映較為集中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天然氣價格不透明,也加重了企業競爭的不公平。由于當前氣價協商確定機制、單個企業議價能力較弱所導致企業用氣成本偏高。應建立氣價陽光定價機制,暢通氣價協商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綜合成本。
6 結 語
煤改氣的出發點是環境保護,這就需要我們把二者的環境污染做科學的研究對比,顯然目前這個方面是欠缺的。對于普通民眾和政府管理人員,煤炭是黑乎乎的,在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總會有散落和粉塵揚起,而天然氣在管道中,看不見摸不著,顯然更干凈。而對于專家和技術機構,僅僅看到這些是不夠的,而且這個方面控制技術易于研發和實施,真正的困難在于準確測量二者燃燒過程和燃燒后煙氣排放所帶來的污染物種類和濃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和消除或減弱。另外,能源國情越來越公開透明,我國是天然氣匱乏的國家,出于能源戰略考慮,優先使用國際采購天然氣是符合國家利益的,這個毋庸置疑。以當前天然氣供求狀況看,供應基本上是國家掌控,每一階段的供應量是清楚的,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統籌協調,有序推進煤改氣,確保供需平衡,維護社會經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