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芳
摘 要:常見語義學以各種藝術門類為研究對象,但很少將研究對象列為書法藝術,故在各門類藝術中書法藝術的內部研究較之其他大多數“普遍”藝術門類來說是相對落后的。為了更好地進行書法藝術創作,在作書之前,作書者需對紙張進行虛靜暝默,專心致志地預想書作的意象。這種作書的意象和法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字形的欹正和勢態隨機應變。所以,書家還要在藝術構思之外嘗試因勢利導,注意到常中有變,求險絕之態。變當亦有規則,并非胡亂變形。它是書家通過長期以來的作書經驗求得百變不離其宗法。
關鍵詞:語義學;書法藝術;創作
一、欲書必先散懷
漢代書法名家蔡邕曾在其撰寫的《筆論》中談及“散”:“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書,先墨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此段論點字字珠璣,可以說是筆論,或者是書學的心態論,甚至也可以歸類成書道哲學論。歷代諸多名家都曾提出“散懷”的觀點,如清代宋曹認為,書家在作書前要忘卻自我,“散”懷抱,排除雜念,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創作。“夫欲書,先須凝神靜思,懷抱蕭散,陶性寫情。”作書者“散懷”,讓創作主體達到虛靜的心理狀態,其目的是為了讓藝術創作的主體達到忘我的境界,創作出令人感動的作品。如若創作主體在作書時,不能達到“虛靜”和“散懷”的心理狀態,其創作過程必然會力不從心。學書之人都應該深有體會。書家在創作之前,都會力求拋卻腦子里的一切雜念,清除作書時影響創作狀態的一切魔障。書家心煩意亂,不能聚精會神時,定不會提筆創作;欲作書時,必須做到心無雜念,忘卻時間紛塵。過度緊張或者迫切希望達到某種境界,都不利于藝術創作。學書者欲突破書法創作時的“瓶頸”,需“先散懷抱,任情恣性”,達到思想精神狀態十分忘我的自由境界,筆隨心動,書寫出自己的真性情,創作出令人感動的作品。
書法藝術表現的載體是漢字,以毛筆為書寫工具,可以歸類為美術中的線條造型藝術,抽象性和抒情性是書法藝術最重要的特點。所謂“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意指如若書家僅有良好的筆墨器具,沒有“虛靜、散懷”的心理,再好的器具也難以發揮其作用,即使鐘繇、王羲之這樣的名家也是如此。虛靜與“散懷”是書法藝術創作的前提,書家“散”其情懷和性情。只有性情的“散”,書家創作才能身形合一,心無旁騖,不為旁事所誘。與塵世紛擾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暫時忘我,縱情揮灑筆墨,這種非功利性的書寫是確保書法藝術創作成功的第一步。歷代書法家在下筆前,都力求處于“虛靜”的心理狀態。虞世南認為,欲書,必當“收其視聽,絕慮凝神”,以達到“正心和氣”的狀態。虞世南意在告誡書家要斷絕來自塵世的煩擾,對瑣事做到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如此便能獲得“虛靜”的心理,達到“絕慮凝神”的目的。而且在“虛靜”和“散懷”的狀態中書家能夠更好地進行藝術構思和創作。
二、欲書必先構思
在書法創作前,進行藝術構思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書法藝術創作,并非一種簡單的書寫行為,而是摻雜書家思想意識與書寫技巧的綜合表現。它是把筆墨章法以及字體形態的夸張變形等各種書法元素自然融為一體的表現目的,產生書法藝術應有的“筆墨情趣”,以達到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
在書法創作中,“意在筆先、筆隨意行、以意傳神”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作書的三步曲。居于三步曲之首的是“意在筆先”,即創作前的意識形態準備過程和作品的整體概念。創作時,首先對紙張大小、書寫內容中的字符數、字體形式和組合布局進行粗略估計。然后,冷靜下來,消除分心的想法,調整情緒,等待創作欲望和想法,然后寫下來,一氣呵成,一揮而就。這就做到了“意在筆先”。其次要“筆隨意行”,指寫作過程中“心靈”創作的反映。書法就是通過寫作來表達這種看不見的幻想形象。在寫作之前,通過在創意構思中造人造物的想法,一旦落筆,筆就會在幻影軌道上運行,這就是“筆要做的事”。也就是說,當你構思時,擺在你面前的宣紙不再是一張空白的紙,而是一個完整的、想象的作品,就像你看到上面的文字一樣;在下筆時,你的筆會按照你對幻想寫作的想象力,使虛幻的圖像成為一個真實的物體。當具有這種感覺時,就意味著“有意筆筆隨意”的創意意境已經達到,否則就沒有進入最佳創意狀態。最后講究“以意傳神”,是指創作“意境”對作品的精神、氣質產生的作用。創作的“意境”越高,作品的“感”越多,“氣質”越優雅,吸引力就越強。這種較高的意境除了需要“意在筆先,筆隨意行”之外,還需要技巧性的寫作技巧來支持。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創作熱情,充分發揮各種寫作技巧,達到“傳神”的目的。
三、書中動靜結合
中國書法藝術講求動靜相宜,二者相輔相成。在書法藝術中,靜并不代表死氣沉沉,而是以靜和動對比。以書寫過程來說,體勢、氣勢是通過連續用筆來表現勢態。從靜態來看,體勢、氣勢從書法結體表現生命氣息,如蔡的“九勢”,衛的“書勢”,王右軍的“筆勢”。歷代書家臨摹和創作中所追求的,其實就是“蓄勢待發”中所蘊藏的“勢”。盡管“勢”是通過筆法和字形的夸張來表現,但書法作品中的“勢”已經成為書法藝術高低的判別標準之一,所以它是書法藝術構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書法的“勢”有很多種,沒有固定的表現,用筆的筆勢,結體的體勢,整體的氣勢。如果書家在“虛靜”中進行書法藝術構思,就要構思結體的體勢。論書者必先觀其作品整體的氣勢,通過體勢再來細細察看其用筆。下筆之前,書者腦子意想“勢”,心中感悟“勢”。點如高峰墜石講的就是筆勢,也就是書法所展現出來的旺盛的生命力。當書作完成后,在紙上所表現的筆勢、體勢是作書者下筆前所進行的“勢”的藝術構思產生的結果。
四、力求“氣韻生動”
在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中,“氣”是所有材料的基礎。大到高山江海,小到沙石草木,以及看不見、摸不到的最細微的物質,都是以“氣”為基本單位。“韻”則泛指人或自然萬物的各種姿態或某種意義的精神狀態,也可理解為對美好事物的一種精神品評標準。“韻”者,筆者認為它既是形象思維的最高境界,也是藝術思維的最高境界。“韻”在中國藝術哲學中是一個審美范疇,因此“韻”本身具有藝術趣味。因此,“韻”必須與各種藝術形式有機聯系。包括詩歌、文字、歌舞、音樂、散文、繪畫等形狀與神的關系。然而,“氣”是書法品嘗的重要美學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