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嬌 吳瓊
【摘要】舞蹈和音樂,從產生之初便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音樂決定著舞蹈的結構、特征和氣質。舞蹈的外化表達可以讓音樂的隱喻信息轉化為視覺形象,舞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因此,舞蹈和音樂是永遠不能分隔的整體。
【關鍵詞】音樂;舞蹈;緊密聯系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對民間舞蹈的解釋是“產生和流傳于民間,風格鮮明,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它反映了人民的勞動,斗爭,交際和愛情生活……而舞蹈音樂,顧名思義就是為舞蹈而伴奏的音樂,在傳統民族民間舞種中,伴奏樂器大多為同一時期發展的民間傳統樂器為主,比如東北秧歌中的嗩吶,小鑼,云南地區的花燈舞的音樂主要來源于云南的彌渡山歌等。本文主要探討了關于傳統民舞與民歌,民樂的同構關系。
一、漢族民族民間舞蹈的特征
漢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在民間中廣為流傳的有龍舞、獅舞、燈舞、綢舞、秧歌等等。現經整理加工已進人課堂的有云南花燈舞、膠州秧歌、海陽秧歌、踢鼓子秧歌、東北秧歌、山西小花戲等。漢族舞蹈通常都會運用扇子、手絹等道具來寄托自己的情懷,表演的時間通常會在逢年過節的一些重要場合,例如每年的正月十五鬧紅火的時候,人們就會從最開始的在走街試的表演到最后在空曠的廣場上進行正式的匯演,有時也有臨時即興發揮的特點,歌舞相伴,載歌載舞,漢族民族民間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提高技藝,精益求精的發展壯大起來的。
二、民族音樂對民間舞蹈的影響
《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音樂欄目中對民間舞蹈音樂是這樣解釋的:是其音樂體裁形式之一,其特征是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緊密結合,廣泛流傳于中國各民族地區,其音樂采用當地的民歌小調或民族器樂,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有關中國民間舞蹈音樂的界定:“中國民間舞蹈音樂是一種相對于專業舞蹈音樂而言,形成并流傳于民間,綜合民歌,器樂,說唱和戲曲等民間音樂因素,與詩歌,舞蹈緊密結合的傳統音樂體裁形式,它產生于中國56個民族歷史長河與社會實踐中,與各種民俗文化相依共存,起到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為各民族人民提供審美,娛樂的作用”。遠古時期樂舞內容豐富,有反映農牧生活的《葛天氏之樂》,也有用于祭祀,歌頌君王的《伊耆氏之樂》,之后的《大夏》《濩》更是以歌舞為主要表達方式,為奴隸主歌功頌德,早期的音樂主要為打擊樂和吹奏樂為主,音樂旋律性也較少,大多為石頭與鐵器制作,如編鐘,石磬,骨笛,塤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宮廷音樂的興起,漢魏至唐宋時期的民間舞蹈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一時期,也是各民族及中外歌舞,音樂文化相互融匯交流的重要時期,先是龜茲樂的傳入與中原漢族音樂結合形成秦漢樂,西涼樂,結合這一時期舞蹈,以異域風格為主,伴奏樂器大多為大型編鐘,笙,芋,早期的絲弦樂等,唐朝時期,歌舞表演藝術水平的提高和職業藝人隊伍的壯大,有力地推動了民間舞蹈由自娛性,群眾性向表演性,職業性的發展古代漢族歌舞已經逐步演化為小型歌舞節目,大型歌舞套曲和歌舞戲三種,伴奏樂器也由絲綢之路的開通變成了磬,蕭,笙,箜篌,篳篥,箏等,箏的出現使舞蹈音樂更具有旋律化與抒情化,代表作如《霓裳羽衣舞》《綠腰》等。元明清時期的舞蹈音樂,逐步走向衰弱,這一時期人民的生活愛好主要為說唱和傳奇,但是在節日期間,歌舞表演依然濃重而熱烈,這一時期,舞蹈音樂逐步由上層宮廷貴族轉化到市井鄉村,結合其民歌小調,造就了不同地區特有的漢族民間舞,比如南方的采茶,花鼓,花燈,北方的秧歌,伴奏樂器南方主要為琵琶,二胡,笛子,北方為鼓,嗩吶等。由此看來,在歷史的長河中,音樂與舞蹈都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舞蹈需要音樂來塑造人物心理特征,突出人物情感,音樂需要舞蹈將聽覺美轉化為視覺美。
三、由中國民族民間舞看舞蹈與民歌民樂的同構關系
要了解舞蹈與音樂的同構關系,先要了解同構一詞的意義,同構指一種現象,是視覺美學中的一個概念,就是指某個共同的元素為多個元素所共用的現象,是奇妙的視錯覺現象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予觀者豐富的心理感受。而音樂與舞蹈這兩種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不管在舞臺表演還是人民生活的自娛上,都是相輔相成,他們兩種元素相結合而形成完整的舞曲,那么,在同構關系中,筆者分析了兩種關于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的同構關系
(一)關于舞蹈與音樂的情緒同構-以蒙族舞為例
音樂與舞蹈的內容應該是一個整體的,舞蹈通過舞者對作品的全面分析,塑造人物性格,通過動作演繹,表達作品主線,而音樂作為一種抽象的藝術要對不同的舞蹈進行音樂塑造就要分析舞蹈內容,比如蒙古舞蹈的風格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應該要折射出“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如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征意義,寬闊的胸懷、坦蕩的性格;肩部的動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而身體習慣于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那么與它相對應的舞蹈音樂就應該是廣袤的,蒙古的長調含有大量的散板,最能體現其寬廣,無拘無束的,民族樂器中的馬頭琴聲音低沉,顫音多,演奏多為長音,大量的揉弦和滑音使得其音樂更具有流動性,內蒙琴的音色清脆明亮。外蒙琴的音色渾厚柔美,高音區部分則比較空曠悠美,符合草原舞蹈的特征。
(二)關于舞蹈與音樂的內容同構-以傣族舞為例
我國傣族人民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每逢節日必是歌舞相伴來歡度。傣族舞蹈動作節奏平緩,舒展,外柔內剛,時而靈動歡快,熱情奔放,動作時貫穿著傣族舞蹈的三道灣體態加上傣族舞蹈的屈伸動律,甚是悠揚,舒暢。深受大家的喜愛.傣族舞蹈音樂一般采用葫蘆絲來演奏,曲調柔和優美,平穩流暢,讓人感覺輕柔細膩,傣族人民的舞蹈動作的外化演繹加之葫蘆絲的圓潤視聽效果充分體現了云南人民的質樸、含蓄、熱情的性格特征。讓人沉浸在飄逸輕柔、朦朧的氛圍中。
綜上所述,舞蹈與音樂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音樂決定舞蹈的氣質,舞蹈進行外化的演繹表達,舞蹈把音樂隱喻的藝術內容進行視覺化的處理。音樂又使得舞蹈動作更具生命力和穿透力,加強了舞蹈動作的節奏感,帶動激發舞蹈動作時的情感表達,為舞蹈的表達建立起了感情紐帶,可以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動作又對音樂進行了形象化的富有感情的表達,使得舞蹈動作具有歌唱性,就這樣歌舞相伴,相輔相成,傳遞出一個藝術作品的意境,表達出作品的主題。感染觀眾與觀眾產生共鳴,一個作品才算成功。這個就是音樂與舞蹈的同構過程。
參考文獻
[1]田靜.中國舞蹈名作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2]馮雙白,茅慧.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偉.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5]楊明康.中國民間歌舞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陳慧嬌(1989—),女,山西臨汾,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2007級本科生,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音樂學院,專職教師,講師三,研究方向:舞蹈學;吳瓊(1992—),女,山西太原,畢業于天津音樂學院2015級研究生,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音樂學院,教師,助教二,研究方向:音樂表演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