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芳 太倉市弇山小學
關鍵字:“弇山陽光” 智慧校園 評價平臺
教育部在“十三五”十年規劃中也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我校努力尋求建設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的路徑,申報并成功立項了蘇州市“十三五”重點規劃課題《依托“陽光銀行”構建弇山陽光學校文化的實踐研究》,旨在以課題為引領,以技術為手段進行創新性的學校管理,從而建設具有“弇山陽光”特色的智慧校園。
“弇山陽光”智慧校園研究工作開展的前提是設備。我們經過對多家軟件公司的設備和平臺的調研,綜合考慮學校的現狀、資金、設備情況,確定了以電子班牌為基礎,搭建“弇山陽光”智慧校園平臺,開展富有學校文化特色的智慧校園建設研究。
在電子班牌安裝到位初步使用后,為尋求更好的建設思路,我們以本校在職教師和全校家長為對象開展調查研究,調查的方向主要涉及原有的學校管理模式和學校即將開展的智慧校園建設兩個方面。其中面向教師共發放調查問卷79 份,共收到61 份樣本,其中有效樣本61 份,有效率100%。面向家長共發放調查問卷1496 份,共收到1160 份樣本,其中有效樣本1160 份,有效率100%。
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老師們普遍認為目前學校設置的“陽光銀行”-“表揚”項五好(吃好飯、走好路、做好操、上好課、寫好字)和“待改進”項評價指標契合日常管理與教育教學工作,占比100%。說明我校教師對學校設置的 “陽光銀行”的評價指標持肯定的態度,認為能較為全面地從教育教學上評價學生的表現。但老師們也提出了需要增設任課老師具有學科特點的自定義評價指標,讓學科的評價更全面、更具體且具有學科特色的建設。
老師對于電子班牌的云端平臺功能(電子班牌、學生管理、家校聯系、考核評比等)應用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調查顯示:其中33 位老師持肯定意見,占比54.1%;28 位老師持不確定的意見,占比45.9%。說明一部分老師對于“智慧校園”這一新事物掌控能力有未知感,持觀望態度。學校要從搭建“校園教師版”APP 功能,完善“陽光銀行”評價指標的使用開始,以“智慧校園”建設為契機,樹立信心、克服困難,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家長的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1160 名家長中有1150 名家長安裝了“陽光銀行”評價的“校園家長版”APP,占比99.17%。有94.83%的家長收到過教師通過電子班牌發送的作業、通知。這些數據說明:家長對于利用數字化軟件對學生進行評價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但未參與調查的家長336 名,占全校家長數的22%,說明這部分家長一方面可能未參與調查,另一方面可能未安裝APP。有5.17%的家長未收到教師通過電子班牌發送的信息,說明教師對于電子班牌的應用未普及到100%,還有部分教師在觀望,需要學校進一步加強推進的力度。在這些應用“校園家長版”APP 的家長中,有70.17%的家長通過APP 給老師發送過信息,有48.71%的家長給孩子發送過留言,說明“校園家長版”APP 的功能是在家校溝通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受到97.24%的家長的認可,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通過厘清現狀并加以分析研究,我們確立了在電子班牌基礎上,以“校園教師版”平臺推進“陽光銀行”的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以“智慧教育云平臺”推進教育教學管理的“弇山陽光”智慧校園一體化研究初步建設思路。
“弇山陽光”智慧校園評價平臺建設的首要是評價指標的設定,只有在完善的指標評價體系的基礎上,評價平臺的建設才有意義,推進工作才會得教師、家長的認可和配合。
我們模仿銀行貨幣存儲的運行機制,搭建完成了“陽光銀行”課堂評價體系。總體思路以“常規管理”為基礎性評價,設定“五好”評價指標,即:吃好飯、走好路、做好操、上好課、寫好字。以“主題活動”為個性化評價,設定“X”自定義評價指標,即包含:實踐活動、榮譽、比賽獲獎、好人好事、值日崗位(值周崗)、品德表現等。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單一的激勵性評價指標對學生的幫助不大,有獎必須要有對應的懲,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才會更全面,更有效果。因此,我們把“陽光銀行”課堂評價體系分解為兩個部分:一是激勵指標,“五好”評價指標+教師個性化評價指標,主要對學生在課堂積極思考、團隊合作、探究學習等方面予以鼓勵表揚;二是待改進指標:對應“五好”的“五待改進”指定評價指標+教師個性化評價指標。主要是對學生作業完成度、課堂表現、安全意識等予以改進評價,真正實現教師全員、學生全體、課堂課間全程的過程性評價。
有了比較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后,我們著手開發“陽光銀行”評價平臺,嵌套在“校園教師版”APP 程序中,利用“校園教師版”APP與電子班牌相結合的形式把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性評價以“陽光幣”的形式進行量化。
在開發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只有把“陽光銀行”評價平臺化繁為簡,讓老師簡單易操作才會被老師所接受。因此,“陽光銀行”平臺設計以學生為單位,以學生單人、小組、多人及全班進行組合式評價。同時引入了銀行的“借貸”模式,以項目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貸款,以貸促進,使之成為激勵學生發展的利器,加強家校合作的助推器。
“陽光銀行”評價的操作以手機APP人臉識別或是點擊學生姓名操作的方式進行,方便老師在課堂能夠快速完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更直觀的展示,開發出了配套的電腦端程序,實現了手機端、電子班牌端、電腦端的數據同步,讓學生能實時看到老師對自己的評價,讓家長實時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現。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發展過程,做到了評價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形成以周、月、學期、年為單位的電子檔案,實現了“校園教師版”系統“陽光銀行”對學生的實時評價功能。
教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教育教學工作及家校聯系,要實現學校的“弇山陽光”教師智慧管理,家校聯系主要依托于“校園教師版”平臺,教學工作主要是“智慧教育云平臺”。
“校園教師版”除了“陽光銀行”評價功能,還包括班級的“作業/通知”、“請假/考勤”等功能,方便教師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同時有助于學校及時了解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情況,對教師的工作作出準確的評價。
在“校園教師版”平臺建設過程中,我們還開發了校本培訓人臉簽到功能的應用,對教師校本培訓實現了智慧化的管理,實時掌握教師的校本培訓情況,擺脫以往手工簽到、統計的繁瑣工作,實現教師培訓的智慧評價。
教師的智慧化管理除了日常,主要的落腳點還是在教育教學工作。學校成立了“智慧教育云平臺”應用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開展以“智慧教育云平臺”為基礎的教師評價體系的研究,正式開啟“弇山陽光”智慧課堂新模式的創新之路。
在研究過程中,開展“互動課堂”、“教材資源”、“課前導學”、“在線檢測”等應用的研究,對教師在平臺上上傳的教學資源進行過程性的評價。對“互動課堂”的應用確定以點帶面,全員推進的策略,選定了實驗班級10 個班級和11 位重點學科老師作為研究對象,成立“教育云平臺應用共同體工作小組”由實驗老師在全校作“智慧教育云平臺”應用的公開課展示,再由點到面進行全員推進,開展全校性的技術輔助應用常規課活動。讓技術不再只是展示,而是走進普通課堂,走近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教師都深切地感受到技術支撐下的教學給課堂帶來的生機與活力。
在“弇山陽光”智慧校園評價平臺建設中,我們不斷探索新思路,開發新功能,下一步我們將對學生評價的覆蓋率、公平性和家長的關注度方面下功夫,“依托電子班牌,提升養成教育實效;借力教育云平臺,提高課堂教育質量”,向著辦百姓滿意的學校不斷努力、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