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丹
本周二,A股迎來MSCI年內第三次擴容,北向資金再現瘋狂買買買模式,當日凈買入214.3億元,創歷史最大單日凈流入額。但此次北向資金創紀錄涌入未能在A股市場上掀起太多波瀾,反而是在機構的一片“牛市論”中,市場卻迎來了新股的“破發潮”。近日,繼科創板多只新股接連“破發”后,本周又有大盤銀行股在上市首日盤中破發,且隨后幾天均在發行價之下“潛水”。新股接連遭遇“破發”,究其原因,除了IPO發行節奏因素外,估值偏高是根本原因,如果新股的發行市盈率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那么在較為低迷的市況中遭遇“破發”是可以預期的大概率事件。
和新股“破發潮”同時上演的還有高位白馬股的補跌,無論是以中國平安、貴州茅臺等為代表的傳統藍籌股,還是以圣邦股份、愛爾眼科等為代表成長股,近日均出現持續回調走勢。但總體來看,這批白馬強勢股的補跌大多沒有涉及業績爆雷等基本面因素,因此更多的是一種獲利回吐的正常交易行為。決定白馬股長期股價走勢的關鍵,在于基本面是否強健。如果基本面穩中向好的話,短期的補跌并不會降低投資價值,反而給價值投資者帶來又一次低吸買入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位白馬股補跌的同時,被市場冷落已久的鋼鐵、煤炭、水泥等周期股出現集體躁動,市場能否再次迎來風格切換?新股遭遇“破發潮”,將會給A股生態帶來哪些影響?本期欄目將就相關話題展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