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MSCI年內最后一波擴大納A,周二(11月26日)陸港通北向資金創紀錄涌入A股,也未能在市場上掀起太多波瀾。在機構一片“牛市論”中,市場卻不經意間迎來新股的“破發潮”,顯示年末活躍資金已經刀槍入庫、無心戀戰。在這個“冬藏”的時節,投資者應當適度減少短線進出的頻率,特別是年內漲幅較大的中小創個股,高拋而非追漲是保護今年投資成果,避免“晚節不保”的重要手段。
今年以來A股主要指數都出現一波漲升,其中前幾年超跌明顯的創業板、中小板也終于風光一把,漲幅超過滬深300指數等大盤指數。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小盤股波動大、彈性足的體現,也為許多熱衷博弈價差的投資者所青睞。但到了年末,一些漲幅較大的中小創不可避免為高波動性所累,出現一波獲利回吐在所難免;特別是創業板指數,在12月存在明顯的“季節效應”,其中蘊藏的階段性風險需要高度關注(見附表)。

附表 三大指數近年來12 月份漲跌幅對比
筆者統計了2010-2018年9年間12月漲跌幅的對比,創業板指數在此期間全部落后滬深300和上證50指數,差距最大的是2014年,當年12月創業板指數下跌6.31%,而滬深300指數上漲25.81%,上證50指數上漲34.85%,差距驚人,當時也是許多投資者“賺了指數不賺錢”的痛苦時刻;而差距較小的則是2018年,三大指數跌幅均在5%-6%之間,市場呈現普跌特征,創業板依然沒有取得絕對收益;而表現最好的2012年12月,創業板指數雖然大漲17.65%,但依然落后滬深300和上證50指數。在這9年里,創業板指數12月平均下跌2.82%,而滬深300和上證50指數都取得了正收益。顯然,12月在某種意義上是創業板的“垃圾時間”,而中小板指數的表現也與之類似,只是波動幅度略小而已。
創業板在12月表現相對弱勢,其中有年末資金相對緊張、機構在排名戰之后暫時降低關注力度有關,創業板本身又面臨較大的套現壓力,上市前創投機構參股比例較高,大小非解禁之后造成的直接沖擊較大;而近年來年末又是財報爆雷的高發期之一,場內資金處于回避風險而率先出逃也是正常選擇。因此,中小投資者發揮“船小好掉頭”的優勢,搶先一步離場是比較好的做法。
同時,從月線圖的角度來看,創業板指數從今年6月開始連續收陽,本周五最后一刻下跌讓六連陽功敗垂成,但五連陽在歷史上也已經接近極值,從連續上漲超買的角度加上本月沖高回落的陰十字來看,創業板在12月也存在技術性調整的壓力。歷史上創業板指數月線連陽記錄是2012年12月到2013年5月的月線六連陽,此后的一個月下跌5.72%;另一次月線五連陽則是2015年見頂前,此后一個月下跌近20%。當然,這次創業板指數月線連陽累積的升幅遠小于前兩次,預計調整幅度也相對溫和,但不排除部分漲幅巨大的個股存在較強殺跌動力的可能(見附圖)。

附圖 創業板指數月線圖,連陽之后壓力大
而在創業板12月面臨調整的時間窗口的同時,上證50指數為代表的低估值大盤指數則表現較為穩健。筆者認為,12月份積極低吸基本面較好的高股息率個股,是比較安全穩健的選擇。近期已經有一些低估值的周期股出現底部放量反彈的走勢,顯示部分資金在重拾這些被市場冷落許久的績優股。投資者除了考察基本面之外,也可以從年度漲跌出發,筆者重點觀察的是今年以來逆勢下跌,甚至連續3年以上回調的高股息品種,如魯泰A、聯發股份、承德露露、寶鋼股份、馬鋼股份、中南傳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