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濤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財富的起源》。作者在書中總結了經濟學研究最新成果,并得出結論:市場是一個不斷演化并進行適應性調整的體系,它和自然界“適者生存”的達爾文法則極為類似。
作者試圖闡釋這樣一個觀點:價值與人類的基本需要息息相關。比如,達爾文認為人類進化是由于不同個體相互競爭資源,并復制繁衍自身的過程。而在以前,權力和財富使得許多男人能夠吸引眾多異性,從而保證優秀的基因得以存續繁衍。從這個意義上說,財富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有利于實現人類生存的欲望。
正是基于這種洞察,可以看出人類為了生存,往往會按照適應性的模式調整自己的行為。由此引發了一個新興的經濟學理論,即所謂的“復雜性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總是有效的,這并不必然真實。復雜性經濟學理論則認為,金融市場是由相互競爭的交易策略組成的不斷演化的生態系統。市場是一個高水平的處理器,能對市場參與者分散擁有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但是因為相互競爭的不同交易策略和復雜的行為模式,市場仍然可能會劇烈波動。市場中存在復雜的反饋機制,許多專業投資者總是期望那些個人投資者的平均預期發生變化,因為后者的行為會造成市場的波動,在泡沫明顯的市場上則會觸發急劇的市場調整。
復雜性經濟學能更好地解釋動量交易,畢竟市場也是路徑依賴的。這一理論框架顯然更加實際,因為沒有一個投資者具有完美的信息、零交易成本和無限的資源。反而大部分投資者只有非常不完美的信息、極高的交易成本和相當有限的資源。
復雜性經濟學的分析更貼近我們對真實生活的觀察。因為市場是由不同策略相互競爭所驅動的,所以你需要了解市場上其他的投資策略和你自己的策略存在多大的差異。
過去許多年,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關聯相當微弱。時過境遷,今天商品和服務貿易已經全球化,市場比過去更緊密地相互連接,許多投資者的投資模式也大體相似。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國內市場的價格開始受到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反過來,中國國內價格的波動,也會對國際市場造成一定沖擊。市場不僅相互連接,而且相互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加入國內市場,國內的投資者也需要考慮這些國外投資者的想法。同樣的,隨著本地投資者開始投資海外市場,他們需要認真思考自己的投資戰略和海外市場的戰略。這正是“適者生存”的過程,所有投資者都要汲取曾經的錯誤和教訓,及時改變投資策略,否則就無法在市場中生存。
市場是殘酷的,如果你的戰略出現錯誤,就會遭受懲罰。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戰略有效而且具有競爭力,那么你就可能“贏家通吃”。這正是原始叢林法則的真實再現。
注:作者系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香港證監會前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