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 林偉明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存在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推廣和推廣三條線相互脫節,農業技術資源短缺的現象。閑置與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共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投入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供需有一定程度的脫節,現有農業技術的供應難以直接面對市場需求。中國農業技術創新過程存在諸多障礙,如制度障礙,市場障礙,財政障礙和技術障礙;在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中,存在資金來源不足,農業投入不足,農業資金配置不合理,農業政策支持不力等問題。 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農村經濟、文化和市場條件、農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制約著科技成果的推廣,資金和人才的短缺、研究和生產的分離,制約了農業科技的發展。
首先,建立合理的農業科研項目審批與立項制度,使科研始終面向農業生產建設。政府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各地區的農業技術需求,并以各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所需技術或技術難題為依據,確定農業科研項目和課題,合理配置農業科技要素,組織力量進行攻關研究;或者以區域農業技術需求或技術難題為評審參照,來審核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企業申請的自選科技項目,以保證自選科技項目符合農業生產需要,形成合理的新農村建設中宏觀的農業科技管理機制。
其次,政府應以農業科技研發機構為載體,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政府應加強對農業科學領域自然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的資金投入,加強科研機構科研儀器設備和人員經費投入力度,增強在正外部性強、知識產權難以保護以及重大科技項目上的投入,以彌補農業生產發展中共性技術供給不足的現象,彌補市場對農業科技基礎研究不足的局面,同時可以委托企業承擔科研項目的形式來增加財政科技投入,扶持農業企業根據自身需要進行農業應用技術研究,以增加農業技術市場上的實用或適用技術供給。
首先,努力搜尋適宜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建立合理的示范項目立項機制。各地農業部門、科技示范部門或科技示范基地應積極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龍頭企業開展廣泛合作,拓展可示范農業科技成果來源,根據本地區的農業生產環境、農業生產技術需求或技術難題等實際情況,合理地引進科研單位所研發新技術或新品種,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以優化地區農業的布局結構和品種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
其次,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示范資金的投入力度。應建立政府引導、集體投入、吸納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等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資金投入機制。其中,各級政府可通過農業科技示范項目資金撥款,扶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農業科技示范工作,項目撥款資金主要用于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外部性強的新品種或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同時,通過稅收優惠、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龍頭企業等社會資金進行農業新技術或新產品的試驗與示范。
首先,加強與農業科技示范部門的合作,示范后尋求成熟的科技成果。已經證明,通過示范階段已經成熟的新農業技術或新產品可以擴大規模。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科技部門都有新的農業技術,如科技推廣機構,農業技術站,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 新產品推廣和產業化的主體應加強與當地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或示范園區的溝通和聯系。及時獲得成熟的科技成果,及時向當地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
其次,推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產業化模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更加積極地開展科技研發,將新技術或新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保持或提高市場競爭力。政府可以采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優惠措施,鼓勵龍頭企業通過生產基地向當地農民推廣新技術或新產品,如提供改良種子,技術指導,疾病和防疫服務,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讓當地農民直接接受技術咨詢, 它還可以確保農民采用新技術或新產品的預期效益,降低預期風險,從而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新農業技術或新產品的工業化速度。
首先,加大農民培訓與科普宣傳投入,努力提升農戶的科學文化素質。政府應積極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加大農民教育的資金投入,大力發展以免費教育為前提農民教育工程;加大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以各類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區農技培訓學校為基礎,企業、科研機構和其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培訓網絡,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性技術與農業知識的培訓;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科技協會的資金扶持,尤其是加大對省、市、縣科協舉辦科普講座與科技下鄉活動的資金扶持,提高科普活動的舉辦頻率、舉辦范圍與活動深度,這樣可對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產生直接影響。
其次,努力完善農村農業技術市場建設。根據福建省目前的現狀,培育和建立技術市場,較為可行的就是選擇有形的固定的技術市場和網上技術交易市場相結合的模式。加強調研,加強對全省一、二兩批共18個農村技術市場試點縣、市、區進行指導,重點抓好農村技術市場試點示范、技術市場信息網絡建設、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技術市場經營人才培訓和技貿機構培育等工作,促進農村技術市場發展;同時,搭建一個網絡化技術交易、信息交流平臺,開展技術查詢、技術需求、技術交流、技術交易等網上服務,建立網上技術交易市場,讓農業新技術或新產品供需雙方方便快捷地了解、獲取所需的技術市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