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艷 遼寧輕工職業學院
本課程是計算機系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專業課,課程性質是技術類專業課,旨在培養學生應用.net技術開發Web 應用程序的能力,以培養學生實際開發Web 程序的主要技能和職業素養為主線,重點圍繞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基本技能、C# 語言程序設計能力、Web 網站開發能力等內容培養學生使用.net 技術開發 Web 應用程序的技能。
在學習本課程之前應該修的課程有:《網頁編程技術》、《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技術》等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屬于基礎課程,后續課程是畢業設計或頂崗實習。本課程是實踐能力比較強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應用.net技術開發網站的能力,以培養學生實際開發Web 程序的主要技能和職業素養為主線,重點圍繞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基本技能、C# 語言程序設計能力、Web 網站開發能力等內容培養學生使用.net技術開發Web網站。
開發動態網站的技術有很多,包括JSP、php都是目前比較流行的技術,之所以選擇.net技術,一個主要原因是相對于其他技術而言稍微簡單些,高職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是一個傳統專業,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他也成為了知識更新較快的一個專業,需要從課程體系、專業結構、教學內容上做出適當調整,以更好的適應企業的崗位需求。項目化的課程改革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首先課上教授的內容是企業的真實項目或者其中的一個模塊,更加貼近工作任務;其次學生可以擔任崗位角色,了解這個職業崗位所要求的技能。
要想做到與企業需求不脫節,我們就要做到密切關注職業崗位的變化,對專業進行職業崗位調整,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強調課程結構和崗位工作任務所需能力的對接。以前教學采用的是書本上的案例教學,現在是企業中的真實項目教學,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即所用。
以學習結果為目的,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采用項目任務式教學,把崗位所需知識與課程內容相對接,加強實踐能力培養,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把企業真實項目引入教學,培養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網站開發類人才。
(1)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戴士弘課程改革理論,對于《Web前段開發》課程制定課程大綱、課程標準以及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2)面向崗位,引進企業真實項目,把職業崗位能力知識與課程內容知識進行對接,有針對性的進行授課,打破了傳統書本案例教學,使學生感到所學即所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3)構建信息化平臺。為學生實現線下學習和遠程學習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可以推廣到其他專業。
(4)參加創新創業項目。帶領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項目開發。
(1)教學項目的選擇。以實際網站項目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每次授課時提取出相關的教學模塊進行講解,學生進行實際編碼操作,鞏固所學知識,增強記憶。課程設計以企業真實項目為模板,稍作加工,使它更適合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采用分組項目式進行,設置項目組長,模擬企業真實工作環境。
(2)運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由于本門課程編寫代碼較多,學生會覺得枯草乏味,采用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學習效率也會進一步提高。
(3)分組操作。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實踐操作。組員扮演不同的角色,與企業開發項目小組相對接,營造企業真實環境模擬演練,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為以后進入企業工作打好基礎。
(1)學習考核評價體系
①加強對學生學習質量的監控
對于學習質量監控重要的一點是考核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對實踐操作部分的考核,充分發揮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和導向功能。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應該重點培養的是具有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評價教學質量主要是考核動手操作能力,必須緊緊圍繞實踐性教學開展教學質量的評價,“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因此,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質量評價。
②了解學生的基礎
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首要任務就是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由于近幾年的擴招,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有普通高中畢業生,也有各類中職學校的畢業生,再加上五年制高職還要面向初中畢業生。這就導致了學生基礎是不同的,各人發展與成才也就不可能都走同一條路。因此我們要建立生源的監控和評價機制,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首要環節,它一方面有利于保證學校生源質量,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地為各類學生服務,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對生源的監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招生的監控和預警,對于單獨招生的學生要著重監控。橫向比較情況:入學新生的平均成績與本地區同類院校的平均分數比較。
混合式學習模式是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融合,因此考核方式也要發生相應變化,著重加強過程考核部分,根據學生課前學習情況進行比例分配,研討答疑20%,在線輔導20%,自主學習20%。研討答疑,學生按照規定參加面對面研討,按照出勤率、準備情況以及課堂表現給出成績。在線輔導,學生在規定時間參與輔導,根據發言次數、效果等方面綜合考核。自主學習,主要根據在線平臺統計數據進行打分。
由于采用了信息化教學手段,成績的評定就不能單純依靠考試成績來定,要更加注重過程考核,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觀看微課,線上與教師形成互動,認真完成老師課前留的作業,討論去的活躍程度等都將進入成績評定中,具體如下:
平時考勤占20%,主要記錄學生上課出勤情況,遲到、早退情況。
平時成績占40%,包括線上和線下兩種成績,線上平時成績根據信息平臺后臺統計結果計算,線下平時成績根據作業情況進行評定。
考試成績占40%,直接由具體得分確定。
(2)建立教學質量考核評價體系
全面性原則:所謂評價的全面性,是指要做到全程評價、全面評價和全員評價相結合。
客觀性原則:對教師教學工作質量評價要采取取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有其他附加條件或者主觀臆斷摻雜個人感情。力求“公平、公正、公開”。
數據性原則:對教師教學工作質量的評價采用平臺數據搜集。真實采集各種有效數據。除統一的大規模的數據采集外,還要強調與隨機抽樣相結合。尊重事實數據、尊重信息反饋、尊重第一手資料。
可行性原則:評價標準要做到切實可行,不能要求過高,也不能要求過低。評價標準應做到具體化,量化,有據可查,盡量減少概念化,抽象化的條文。
總之,通過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不及格的學生變少了,實際操作技能也增加了,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