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沐欣 山東中醫藥大學 鄭義哲 山東師范大學 趙鵬 吳麟鶴 楊震 山東中醫藥大學
新時代以來,隨著我國人口期望壽命的不斷提高,大健康背景正逐步確立,醫、養、健、管四個方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但與此同時,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仍普遍存在,醫療費用的增長加之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充分、不平衡,使醫療與保健變得昂貴、稀缺,難以充分滿足人們的就醫需求。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醫療健康這一新興模式應運而生,且前景廣闊。其簡便性、共享性、時空無關性能有效彌補傳統線下醫療“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醫療健康領域發展帶來新機遇、新突破。現就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方向論述如下。
堅持每日體檢,不僅可以及時了解自己身體狀態,還能在疾病未出現重大病理變化前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但現今中青年工作繁忙、不重視體檢,老年人行動不便、難以常去體檢。互聯網時代以來,如“春雨醫生”“百度醫生”等線上問診軟件的發展已初見規模,但此類軟件診療能力有限,無法做到定期體檢,尚未在大范圍內應用普及。故而便于操作、功能完備的線上體檢可穿戴設備前景廣泛。
線上體檢可穿戴設備能夠每日測量使用者的血壓、心率、血糖等基礎數據,并通過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以判斷使用者身體狀況。設備在數據采集后,可通過分析對比,自動告知使用者身體是否健康,所測健康信息是否存在波動,是否出現各種疾病的潛在癥狀或早期臨床表現,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推薦相關養生保健方法。在出現異常數據時可第一時間通知社區醫生,有效防止病情惡化,協助社區醫生的工作做到及時化、細致化、方便化。
傳統醫療方式下,疾病的確診主要依靠醫生的臨床經驗和主觀分析,故而誤診、漏診現象較多。據統計,我國臨床護理中,每年平均約有5700萬病例被誤診,總誤診率高達27.8%。實現計算機輔助醫療可有效幫助醫生對疾病做出正確判斷,確保其診療過程及結果的準確可靠性。
2018年,騰訊發布了一款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這是首款人工智能食管癌篩查系統,準確率超過90%,為人工智能輔助醫療領域開拓了新思路。互聯網時代,基于大數據融合的醫學人工智能機器人可融合醫學基礎知識、常見病變種類、經典醫案分析于一體,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與治療,并對其診斷結果、治療方案加以分析、驗證、存儲,有助于醫療的精準性不斷向縱深發展。此外,醫療與人工智能相結合,能夠完成對于部分疾病的自動診斷與篩查,進一步解放醫療生產力,緩解影像、放射等科室人才供不應求的現狀,減輕醫護人員工作負擔和患者經濟負擔。
醫院管理研究所在2012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每名臨床醫生約有60%左右的工作時間用于手寫病歷。書寫病歷時間過長,導致醫生每日接診率難以大幅提高,加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現象。為緩解這一問題,自2014年10月起,包括病歷概要、門(急)診病等17項衛生行業標準的《電子病歷基本數據集》正式開始施行,標志著我國有關電子病歷的研究日趨規范化、普遍化。
建立、完善、普及電子病歷系統能夠有效實現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推動醫療數據全國共享。推行電子病歷能夠免去就診時的繁雜步驟,以計算機錄入代替人工書寫可減少醫生工作強度,節省就診時間,且患者不必在就診前時刻提醒自己以防遺漏病歷。電子病歷可方便醫生在就診時一鍵查找患者相關疾病既往史、家族史、遺傳史等,簡化問診環節,方便就診與轉診,患者也可對一段時間內自身疾病及身體狀況一目了然。各醫療機構合理使用電子病歷可收集某一疾病的發病率、發病人群、發生發展規律等信息,用以醫學研究和教學,促進醫學領域發展。此外,電子病歷還可為上述線上體檢和人工智能醫療機器的研發提供數據庫和理論支撐。
近年來,多縣區政府開展有關施行遠程會診的惠民工程。完善并大規模推廣由省級醫院延伸至縣級醫院,覆蓋鄉鎮衛生院的省、縣、鄉三級遠程會診網絡,提高診斷準確率,減輕患者就診費用,有助于分級診療制度順利推行,并促進醫療資源整合運行,提升縣區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
對接上級醫療機構,縣級醫院遠程會診系統可借助高清視頻會議系統和高清膠片掃描儀、實物展臺等設施,開展遠程臨床會診,與省級醫院知名專家視頻,面對面為患者提供詳細咨詢、診斷和治療建議。此外,還能進行遠程閱片,由影像專家為患者遠程閱讀CT、磁共振等影像片,出具詳細、專業可靠的影像學結論。對接下級醫療機構,縣級醫院作為“龍頭”可與縣內鄉鎮簽訂醫共體協議,配備遠程會診系統,并為上轉病人開通綠色通道。同時,縣級醫院還可通過遠程會診系統進行遠程教學,全縣鄉鎮衛生院,包括轄區的衛生室等機構的醫務人員均可在會診中心聽課、學習,有利于基層醫生接觸新領域,學習新技術,實現基層社區醫生、鄉村醫生的理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