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 唐敏

面肌痙攣可以通俗地理解為臉部抽筋,與支配面部活動的神經被血管壓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實神經也穿著衣服,叫做神經束膜,我們面部的肌肉活動、表情管理受面神經的支配與控制。面神經從腦子剛發出的一小段神經束膜特別薄,如果正好又有一根血管在此處壓迫面神經、反復摩擦,時間一長,神經的衣服就被磨爛了,面神經就不得不光著身子,這就會造成血管的搏動直接傳導到神經上,造成面神經興奮放電,導致眼皮跳動甚至整個面部抽動。

面肌痙攣在神經類疾病中,屬于肌張力障礙的一種,比許多腦腫瘤發病率要高,通常好發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東方人因為頭顱小,血管和神經更容易擠在一起,因此比西方人發病率更高。
面肌痙攣的患者初期表現為持續性的眼皮跳動,嘴角抽動等癥狀,漸漸會發展成眼睛睜不開、面部肌肉緊繃等現象。面肌痙攣對人最大的影響就是生活質量,在杭州工作的老馬就深受其困擾。
“我是安徽人,在杭州生活十多年了,開出租車也有七八年了。”老馬說,大概三年前,他發現自己的右眼眼皮經常會跳動,深信“右眼跳災”的他那段時間整天擔驚受怕。后來,右眼抽動得更加厲害了,有時嘴角也會不自覺抽動,他趕緊到附近的醫院就診,結果被診斷為面肌痙攣。“具體的我也不懂,就是感覺當時情況不是很嚴重,雖然偶爾會發作,但對生活沒什么影響,就選擇吃藥治療。”老馬表示。
但從去年開始,老馬感覺抽動越來越頻繁了,持續時間也加長了,有時候一個小時內斷斷續續會有半小時都在抽動。而且不僅講話的時候會抽動,最近好幾次開車的時候也會發作,右側面部肌肉都“堆在”一起,眼睛幾乎睜不開,看不清視線,出于安全考慮,他不得不停工一個多月,但情況沒有任何好轉,實在不堪折磨的他決定要徹底治療。
經多方打聽,他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接診的醫生說:“老馬來的時候,可以很明顯看到他面部肌肉緊繃,跟我講話的時候還一直跳動。”因為疾病早已明確,老馬就診的目的也很明確,他想手術解決。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和準備,醫生為他進行了面神經微血管減壓術,從右耳后側開一個5厘米左右的切口,打開差不多一塊錢硬幣大小的顱骨,在顯微鏡下找到被壓迫的神經,在神經和血管中間放入墊片,縫合,手術順利完成。解決了源頭所在,神奇的面神經還會自我修復,重新穿上“新衣”。
很多面肌痙攣的患者都有休息不足、長期疲勞、抽煙喝酒、焦慮煩躁緊張等情況,這些因素可以誘發或者加重面肌痙攣的癥狀。
其實說到面肌痙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跟面癱、中風等掛鉤。但事實上,面肌痙攣和中風之間沒有直接關聯,它主要是造成病人身體不適,對生命安全沒有威脅。而面肌痙攣造成面癱的情況也比較少見,通常是少數病程較長的患者,由于面部肌肉長期異常運動,會出現類似面癱的表現。
面肌痙攣的治療除了前面提到的微創手術,還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初次就診的患者可以藥物治療,一般剛服用藥物效果就較為明顯。有的患者可以長期控制,面肌痙攣不會加重但很多患者隨著服藥時間增加,藥效會慢慢變差,需要尋求其他治療方法。
局部注射肉毒毒素,也就是我們講的“美容針”。肉毒素治療面肌痙攣的效果比口服藥物要好,而且因為是注射在面部的局部肌肉,相對口服藥物來說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影響較小。治療后3~7天患者的面部痙攣情況即可得到顯著改善。但是,肉毒素針的療效一般維持3~6個月,過了這個時間,癥狀又會出現,那就要重新打針了。
編輯/葉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