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很多女性會發現,自己一到經期就會腹瀉,月經結束后自然恢復,這就是經期腹瀉。對于經期腹瀉,中醫認為多與脾虛腎弱有關。脾氣虛弱,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失常,所以出現腹瀉。西醫則認為與女性月經期間體內激素比例失調有關。在月經期開始的時候,子宮內膜會分泌出大量的前列腺素PGE2a,這種激素會刺激子宮收縮,有助經血和剝落的子宮內膜排出體外。前列腺素PGE2a同時也會刺激腸道平滑肌收縮,引起腹瀉,特別是在月經頭幾天。當PGE2a增高時,痛經加劇,因此,經期腹瀉往往與痛經一起發生。
腹瀉不嚴重的患者,在月經期間可以服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比如芬必得,這類藥物能減少前列腺素分泌,不但可以緩解腹瀉癥狀,也可以緩解痛經。另外,經期注意飲食調理,溫和的食物也會幫助減輕腹瀉癥狀。
但出現上面說到的這個患者如此嚴重的情況,這就不是通過飲食和服用藥物可以解決的了,她是患了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有活性的內膜細胞種植在子宮內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種疾病。異位的子宮內膜絕大多數局限于盆腔內,多見于卵巢。但既然內膜細胞是有活性的,就注定它不會只乖乖地局限于盆腔,還有可能跑到其他地方,包括:剖宮產傷口、會陰側切口部位、膀胱、腎臟、輸尿管、輸卵管、鼻黏膜、乳房、臍、闌尾、肺、腸道等。其中,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癥就是引起上面這位患者如此痛苦的原因了。
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生長活力的子宮內膜侵及直腸壁,并在直腸壁上呈非癌性生長,產生與經期相關的肛門墜脹、腹痛、腹瀉及便血等一系列臨床表現,臨床上易誤診為直腸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累及腸道并不少見,占3%~37%。腸道子宮內膜異位常發生于回腸、闌尾、直腸、乙狀結腸,其中直乙狀結腸多見,占50%~90%。
此類患者的臨床表現各異,有時異位內膜并不局限于直腸,所以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病變部位密切相關,主要有以下這些情況:
經期下腹、腰骶部疼痛,呈持續性,有時加劇,月經來潮前及來潮初疼痛最劇,月經干凈后緩解。
深部性交痛。
部分患者可有經量增多和經期延長,表現為月經前后點滴出血。
直腸壓迫癥狀,里急后重,可有盆腔痛、直腸痛、周期性直腸出血、腹瀉、便秘,有時可導致腸梗阻。
當女性患者出現與月經周期相關的較嚴重胃腸道癥狀時,必須盡快前往醫院就診。因為直腸子宮內膜異位通常無明顯特異性,僅通過臨床表現來定性、定位疾病極其困難,因此,除了常規婦科檢查,影像學檢查及內窺鏡檢查對于診斷直腸子宮內膜異位是必須的,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婦科檢查 有的可在陰道后穹隆見到紫藍色結節,或經雙合診、三合診檢查觸及痛性結節,或觸及子宮骶韌帶不對稱性增粗、變硬和觸痛或觸及直腸陰道隔包塊,子宮后傾且固定提示直腸子宮陷窩封閉。但超過85%的患者陰道粘膜并沒有明顯病變,在雙合診檢查時,約13%的患者沒有結節。因此,即使婦科檢查全部正常,也不能排除此類疾病的存在。
直腸指檢 可觸腸壁外腫塊或黏膜外腫塊,觸痛明顯,黏膜光滑完整。
超聲 包括經腹部超聲、經陰道超聲、經直腸超聲和直腸內鏡超聲。經陰道超聲是首選。考慮有侵犯直腸時,進行經直腸超聲檢查。
磁核共振(MRI)檢查 優點是對整個盆腔臟器,無論是前盆腔或后盆腔均可同時檢查,優于陰道超聲檢查。
腸鏡檢查如果懷疑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癥,應行腸鏡檢查,可以直接看到腸道內情況,必要時還可以取一下組織下來活檢,明確診斷。
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的治療與侵及腸道深度有關,但最佳治療方案目前無明確規定。因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引起腸壁纖維化、導致腸腔狹窄、梗阻,出現明顯臨床癥狀,嚴重影響生活。因此,當癥狀明顯時,首先還是考慮手術治療,除了改善癥狀,手術還可明確診斷。
對于臨床癥狀較輕,尚未出現腸梗阻等嚴重腸道癥狀,實在不想手術的患者,也可考慮藥物治療,看看療效,如達那唑、孕三烯酮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等治療。此外,這些藥物也可用于手術前治療,在手術前縮小病灶,有利于手術切除。
編輯/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