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剛



中衛市沙坡頭區永康鎮徐莊村以前曾是一片“風起滿頭沙,睜眼不見家。春苗剛出芽,大風連根拔”的荒沙山地,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稀疏,風沙及洪澇災害嚴重。
2001年,這里被納入退耕還林工程之后,生態環境開始發生了轉變。如今,當我們再走進這片“荒地”時,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條條筆直的硬化路兩邊綠樹成蔭,一排排紅瓦白墻、裝飾美觀的農家小院被鮮花綠樹環繞,成片成片的果園一眼望不到邊,儼然一幅沙田林草為一體的田園風光。當然,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是村子里的傳奇人物——集“全國綠化勞動模范”“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2010年度‘感動寧夏十大人物”等多個光環于一身的詹永奎和他一手在荒山坡地栽種起來的3000多畝的棗園。
一
乘車登上徐莊村最高處的山坡,便進入一大片綠樹蔥蘢的棗園,一株株青枝綠葉的棗樹成行成排,順著高低不平的山地蔓延開來,如一張巨大的綠毯覆蓋著這片荒山坡地。很難想象,這片3000多畝的棗園綠洲,就是詹永奎憑一人之志、靠一家財力,經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開辟出來的。
詹永奎的家就在這片被棗林掩映的山坡頂上。聽說有記者來訪,詹永奎和兒子早早就站在大門口迎接我們。75歲的詹永奎,看上去精神矍鑠,身型高大魁梧,說話底氣十足,語言風趣。
生于斯長于斯的詹永奎,當過拖拉機手、鐵路工人、村會計,后來自辦了一家塑料廠,成為當地的致富能人。走過不少地方,見過很多世面的他,深切感受到家鄉生態環境的惡劣。
“還家鄉一個綠水青山”這個念想,很早以前就深深埋藏在他的心里,正是源于這個念想,詹永奎成為中衛沙坡頭區第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積極參與者。
2001年,57歲的他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先后申請了3000多畝沒人要的荒坡地,并立下宏愿:傾注后半生要將這片荒坡變成綠色寶地。
說起來容易干起來難。老人說,當初自己承包的這片荒地丘壑縱橫、高低不平,滿山碎石沙礫,寸草不生。想要在這里植樹造林,首先要把沙丘沙陵推平,然后從外面運土覆蓋,打通路修好渠。然而最讓他犯難的是,這里無水、無路、無電!怎么辦?
性格倔犟的詹永奎不顧親戚的反對,帶著家人吃住在這片荒坡上,把自家的積蓄和辦廠掙的錢全部用來治理荒地。推沙、填溝、培土、修路、開渠……沒水,就花錢打機井抽水,然后用人工方式一棵棵澆灌。隨著栽種面積不斷擴大,用人工澆水的方式不僅投入成本大,而且無法滿足大面積林地的用水需求。詹永奎急中生智,又投入資金在山頂上修建了蓄水池,將機井的水引到山頂的蓄水池里,在樹坑之間修建了互相連通的引水溝。只要一開閥門,靠自流就可以灌溉三面山坡的樹木。詹永奎把這種灌溉方式稱為“魚鱗坑自流灌溉模式”,并申報了專利。
在鄉鄰們的眼里,把大把大把的票子扔進這毫無希望的荒坡上,無疑是一種愚蠢和荒謬的“作死”行為,家人更是反對。詹永奎卻堅信,這是一片未被利用的“風水寶地”,只要能把水引上來,把樹種活了,一定可以變成綠色的“聚寶盆”。
二
2003年,當地政府將詹永奎的3000畝棗園納入退耕還林工程,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給予詹永奎很大的支持。“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和政府支持,要不然我堅持不下去”,詹永奎從此信心更加堅定。他日復一日地在林場操勞,持續著他的夢想。培土、育苗、栽植、除草、澆水、剪枝樣樣活他都帶頭示范,忙前忙后指揮團隊繼續著他的“綠化夢”。
“栽樹就像養孩子,你必須投入,不投入,樹沒法長。”詹永奎說:“開始種的都是防風固沙的槐樹、白蠟,在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的沙漠荒灘地種樹,難度非常大,樹存活不住。”如何找到既適宜在這里栽植,又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樹種?成為擺在詹永奎面前的又一道難題。
經過再三論證,詹永奎開始在承包的荒山坡地上全部種起了最適宜生長的棗樹。“紅棗好管理,不費水,施肥少,還能帶來經濟效益”,詹永奎說。除了栽種當地的圓棗、長棗等品種之外,詹永奎又從河南等地引進了灰棗品種,通過多年的改良嫁接,棗園內多以種植經濟效益較好的灰棗為主,棗樹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收益不斷上升,并帶動周邊農民增收。2009年,詹永奎的兒子詹登海注冊成立了寧夏中衛永勝生態果品流通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先后被評為“自治區級示范合作社”、中衛市“市級示范合作社”,出來的灰棗也在2017年寧夏首屆紅棗評比大賽中榮獲“灰棗棗王”稱號。
“樹栽活了我就算成功了,這幾年雖然棗子市場行情不好,但是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還是有的。我今年還在種,一直沒有停過。這幾年每年最少栽2000多棵,原來沒有栽樹的深溝、陡坡,慢慢都種上了樹。”詹永奎接著說,搞生態建設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他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讓家鄉的樹更多、山更綠,環境更優美。
詹永奎開著車帶著我們登上了棗園的最高處。此時的陽光明媚溫潤,昔日的沙丘如今已是遍野翠色盈盈,風光如畫。一簇簇、一行行、一排排棗樹綠意盎然,“那一片棗林是10年前種的,當時可費了勁了;這一片是5年前種的,70%都掛果了;遠處的那一片灰棗是3年前種的……”詹永奎如同給我們介紹自己的孩子。
三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詹永奎,每天依然忙碌在這片綠園里。“樹活了,山綠了,但人老了,頭發白了,牙也掉了,老伴也走了”,想起老伴生前和自己一起在這荒山上種樹的情景,這位性格倔犟的老人眼角里浸滿了淚水,“跟上我沒享過福……受苦了……”,老伴在彌留之際說的那句話“樹……樹……看好咱種的樹……”深深地烙印在詹永奎心里,也成為激勵他堅守這片綠色的信念。
詹永奎的兒子,中衛市永勝生態果品流通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詹登海說,目前合作社專門成立了紅棗加工廠,吸收了一些周邊農戶到果園和紅棗加工廠上班。同時,合作社還積極發展當地果農和流通大戶為會員,宣傳與推廣科學種植方式,使廣大果農享受到科技服務帶來的好處。“下一步,我們計劃建成一個集生態采摘園和生態餐廳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基地,逐步向循環經濟發展。”詹登海說。
更讓詹永奎欣慰的是,剛剛大學畢業的孫子詹金鵬幾年前在網上以爺爺的名字注冊了網店和“勞模詹”品牌商標,通過網絡銷售紅棗,還毅然決定留在了果園,和大家一起植樹造林,并立志要把家鄉更多的荒山變成美麗的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