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裔美籍攝影師安德烈亞斯·費寧格于1906年12月27日出生于巴黎。其父利奧尼·費寧格是一位表現主義畫家,可以這樣說,他走上攝影之路與父親的藝術熏陶不無關系。
20世紀20年代初期,費寧格曾在包豪斯接受了藝術工匠方面的培訓,而后又在魏瑪繼續學習建筑學。此時他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一開始他主要通過各種攝影技術手段來展現自己的意圖。因為一般的照相機不能達到他對遠距攝影的要求,所以他還親自組裝相機來實現這些特殊照片的拍攝工作。結束學業后,他曾在漢堡、巴黎和斯德哥爾摩等地工作。
二戰打響后,費寧格一家流亡到了美國紐約。作為學習過建筑學的攝影師,費寧格對紐約這個大都市的建筑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他用手中的照相機拍攝了許多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的照片。
1943~1962年,他就職于美國《生活》雜志,成為該雜志最為著名的攝影記者之一。作為是世界上多產的攝影家之一,他在《生活》雜志社供職期間,參與拍攝有350組采訪報道。其作品在構圖和結構形式上特別考究,無可辯駁地向人們證明,他是一個能將相機玩得得心應手的人。
蛇的標本、平直的鐵軌、林立的井架……乃至自己手端相機的姿勢,都被他一一攝入鏡頭。也許在別人看來這些平常之物不值得一拍,費寧格卻認為它們都是上好的攝影素材。比如他在美國軍隊拍攝軍備設施的畫面至今看來依然具有紀實的政治意味——冷酷、形式主義,和在德國的拍攝有著天壤之別。費寧格拍攝的紐約照片中有一個明顯的標志,無論景觀中的布魯克林大橋還是曼哈頓地平線,都是被作為一種垂直和平行的抽象結構來閱讀,包括黑、白、灰的分布。此外,通過長焦鏡頭的使用,空間的景深被壓縮成了照片的平面。照片以其鮮明的輪廓結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富有創意的攝影師善于在萬物當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費寧格的作品不僅證明他具有這種能力,而且還反映出一個有作為的攝影師所應有的天分。費寧格的作品有兩大主題——城市景觀和自然風景。費寧格深深地被他的第二故鄉——紐約而著迷,他完成了大量表現紐約市景的攝影作品:曼哈頓的摩天大樓、紐約的街景、大橋和高架鐵路一再出現在他的鏡頭里;對自然的熱愛驅使他追逐昆蟲、花朵、樹木等自然景物,他把對它們的迷戀之情通過鏡頭放大,形成了自己對自然景物獨特的拍攝手法——用廣角鏡頭拍攝微觀世界。
同時,費寧格還是一位高產的攝影理論家。他著有多部攝影書,包括人們所熟悉的《攝影的創造力》。費寧格編輯出版了大量的攝影教科書,即使到現在,這些書籍仍是許多攝影學校的必備教材。
費寧格的成就或許跟他從前當過建筑師的經歷有關,正如他所說:“人們不可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所有的東西,而相機則是人眼的一種延伸。它可以幫助你看到自己想要看而又無法看到的東西。”他的照片總是能讓我們在理性的思考之中發現獨特而意外的美,如同在一間背陰的房間看到了一扇打開的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