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驄
近日,被“抖音”短視頻APP帶火的蹦床成為新晉網紅,一度躍居最受廣大小朋友和家長喜愛的娛樂活動之首。這樣一個既能解放家長雙手,又能鍛煉小朋友身體和協調能力的娛樂項目的走紅一點也不意外,但是這背后的風險卻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視,蹦床畢竟是存在危險性的活動,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骨折、脊椎損傷甚至頭部受傷,那么發生事故后的法律責任該由誰承擔呢?
每到冬季來臨,小朋友們日益增長的運動熱情與日漸寒冷的天氣之間的矛盾便成了困擾廣大家長們的難題,而室內游樂園的出現可謂是解決了千萬家長的難題。
6歲的小可與同齡男孩子一樣活潑好動,寒冷冬日,作為家長的劉女士選擇了室內兒童游樂園里的蹦床來“釋放”小可“無處安放的精力”,一方面能夠強身健體,鍛煉心肺功能,另一方面室內有足夠的空調暖風,避免了劇烈運動過后受涼導致的感冒。辦理了簡單的入園手續之后,小可跟朋友小澤一起進入了蹦床區域,劉女士在外面等候。小可和小澤蹦蹦跳跳玩得不亦樂乎,沒想到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我在蹦床上一個格子玩的時候,被一個胖胖的小朋友跳的彈起來了,然后我就右胳膊著地摔下來了。媽媽我疼……”小可抱著胳膊哭著對媽媽說。見小可受傷,劉女士立刻將他送往醫院進行治療,經醫院診斷為右孟氏骨折,當天就辦理了住院并進行了手術治療。“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固定”“橈骨閉合復位髓內針固定術”“右尺骨鋼板螺釘”“橈骨髓內針取出手術”這些成年人聽起來都心驚膽戰的手術,難以想象6歲的小可是怎樣承受過來的。
事故發生后,劉女士心痛之余,找到蹦床公園進行協商:“我們給小可治病,醫療費花了接近5萬,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費等花費更是不在話下,還有小可為了治病耽誤了補課班的費用,另外小可做了這么多次手術,一個6歲的孩子受到的巨大的精神創傷,我們還得主張精神損失費,這些都得由蹦床公園承擔。”然而蹦床公園沒有給出滿意的回復。劉女士認為,蹦床公園工作人員因為小可身高超過1.1米就不讓家長陪同進入,又不能照看好小可,導致本次事故的發生,蹦床公園應該負責,遂將蹦床公園起訴至法院。
蹦床公園在得知自己成了被告后,堅持認為小可受傷是第三人行為造成,應當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我們在蹦床區域入口外鞋柜上方隔離網上懸掛《入場須知》安全提示牌,包括第4條:未成年人入場者需由監護人簽署《入場須知》,未滿12歲的兒童需由家長陪同進入床區,如無成年人陪同進入運動區域,期間所發生的任何問題、導致的一切后果責任,均由該未成年人及家長承擔。第13條:請勿多人在一張蹦床上運動,避免發生危險,違反者責任自負等內容,其中‘多人’指2人及2人以上。”蹦床公園的員工解釋道,“我們已經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不應承擔任何侵權責任,即使我們未完全盡到安全保障責任,也只是承擔補充責任。況且小可的母親未在小可進入蹦床區域前簽署《蹦床館安全須知》,屬沒有完全履行監護義務,她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劉女士不認同蹦床公園的說辭,當天并沒有工作人員要求其簽署《蹦床館安全須知》,小可能夠在監護人未簽署《蹦床館安全須知》的情況下進入蹦床區域,說明蹦床公園就是沒有盡到安全管理責任;《蹦床館安全須知》等安全提示對于一張蹦床的人數限制等內容沒有規定,蹦床公園亦沒有嚴格按照一張蹦床一個人的規范執行,是導致小可受傷的重要原因,他們現在是在推卸責任。

雙方各執一詞,法院決定調取監控錄像并且組織原告、被告雙方到小可受傷地點進行現場勘驗。最終查明,事故發生時蹦床公園未懸掛《入場須知》,入園前沒有強制要求小可的監護人簽署《蹦床安全須知》,甚至在沒有監護人陪同的情況下就讓小可進入了蹦床區域;《蹦床安全須知》等提示對于一張蹦床的人數限制等內容沒有規定,整個蹦床區域內劃分不同蹦床空間,每個蹦床空間(每張蹦床)相連均呈開放狀態,蹦床公園亦沒有嚴格執行一張蹦床一個人的規范,這些都是導致原告受傷的原因。據此,法院最終判定蹦床公園承擔小可的全部直接必要合理損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1款之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蹦床公園作為向社會公眾提供體育游樂服務的公司,對在其經營范圍內活動的游客應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尤其是針對使用蹦床的未成年人,應當充分注意該游樂設施的特點,盡到合理的照顧及安全保障義務,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損害發生。
如何才能避免悲劇重新上演呢?法官在這里友情提醒,蹦床運動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對于蹦床公園的安全風險隱患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蹦床公園作為商業性游樂服務的提供者,應在場內安裝監控攝像,盡可能做到監控覆蓋全場。一方面有助于通過監控實時觀察場內狀況,對摔倒、碰撞等問題可以及時發現及時救助;另一方面發生糾紛進入訴訟程序時,記錄事故發生的視頻是重要的證據之一。
第二,蹦床公園應盡量盡到安全告知義務,如在入場處懸掛《入場須知》,場內多處懸掛安全提示標牌,要求未成年人監護人知曉安全須知內容并簽署安全協議,陪同未成年人一起入內,等等。
第三,蹦床公園應提前制定好完善的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預案,日常加強對員工的安全培訓和實操實練,在遇到安全事故時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和處理,有效將損害降到最低。
第四,蹦床公園應完善崗位職責,提高員工責任心,根據場地大小和容納游客數量設置安全引導員。安全引導員要經過嚴格培訓后才能上崗,安全引導員通過隨時安全巡場,在遇到游客有危險性動作時應及時制止,確保場館內每個地方都無死角。
第五,蹦床公園一定要買好責任保險,意外事故的發生是不可預料的,但是可以通過提前購買保險做到未雨綢繆。通過保險獲得經濟補償,這對于蹦床經營者和受傷游客來說都是一種保護。
商場內的兒童樂園與蹦床公園性質類似,都深受帶娃一族的青睞。周末,李女士和母親一起帶著兒子小雨逛商場,見到兒童樂園小雨就走不動道了,李女士和母親辦卡登記后,帶著小雨一同進入了兒童樂園,期間小雨一直在泡泡球池內玩耍。李女士稱:“我和孩子姥姥就一會兒沒注意到的功夫,孩子就從泡泡球池上滑落下來摔傷了,我們立刻帶他去了醫院,醫生說是左臂上肱骨踝上骨折”“孩子治療期間兒童樂園只給了我們交通費和醫療費,我認為他們的設備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應該賠償我們全部損失”,李女士遂將兒童樂園告上了法院。法院經審理查明,事故發生時兒童樂園內沒有員工進行安全防護,且在小雨有危險動作時沒有及時阻止,對于這次事故的發生負有責任;小雨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其母親作為其法定監護人,應在小雨出現危險時及時阻止,其未盡到監護人職責,亦應承擔相應責任。法院最終判處兒童樂園和監護人按照8∶2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
作為兒童樂園的經營者,應比一般的娛樂場所經營者盡到更高的安全保障義務,不能把對在娛樂場所中游玩的孩子的安全保障義務全部推給孩子的監護人。與此同時,家長作為未成年孩子的監護人,應當盡到監護職責,即使孩子在兒童樂園內玩耍,也不能把監護責任全部轉移給兒童樂園,對于孩子的安全亦應盡到照看義務。有的家長會認為:“我本來就是為了解放雙手,給自己減輕負擔才把孩子送到游樂園的,孩子都到了游樂園還需要我時時照看,那我的錢不是白花了?” 法官對此也有幾點建議給廣大小朋友的家長們:
第一,家長帶孩子外出游玩時,一定要妥善看護,尤其是存在危險性的娛樂項目,應盡到監護職責,切不可大意,否則將承擔相應責任。
第二,孩子在兒童樂園玩耍時,一定要避免孩子劇烈運動得太久。相對于成年人,孩子本身骨骼強度就低,在過度疲憊的情況下,對身體的控制力會削弱,很容易出危險,除了各種磕碰傷,嚴重的還可導致骨折。
第三,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方式還有很多種選擇,像跳繩、羽毛球等戶外活動,不僅可以增強肺、血管和心臟功能,鍛煉孩子兩臂、胸部、腿部的肌肉,促進骨組織的生長,還可以讓爸爸媽媽一起參與到孩子的娛樂活動中,給親子時光增添更多的美好回憶,各位家長們何樂而不為呢?
寒假馬上到了,相信各位家長也都為孩子安排了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商家們也會進行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希望這兩個案例能夠給大家帶來警示,提醒大家注意一些平時不會注意到但卻真實存在的風險,希望全天下的小朋友們都能安全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