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芬
日前的一項民調顯示,德國人開始懷疑西方價值觀共同體,僅有略超半數的人還認為德國屬于西方定位的國家。一些媒體評論稱,德美聯盟關系出現塌陷。由此讓人們想起20世紀70年代末期德美關系的低潮。當時兩國在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摩擦不斷,西德總理施密特與美國總統卡特甚至發展到相互厭惡。
首場嚴重外交沖突
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德與美國進行著“引人注目的跨大西洋合作”。美國視西德為最強盟友,西德不斷加強的經濟實力以及其在美法之間的中介作用,使它成為美國的重要合作伙伴。1974年5月,施密特出任西德總理,他主張從德國的利益出發施行外交政策。一開始,施密特同美國總統福特建立起親密關系,施密特在回憶錄中專門用一個章節記載“同福特的友誼”。福特的傳記也披露了同這位西德總理的友誼。與美國的密切合作推動著西德的外交自信,施密特稱德國不再是政治侏儒。
但是,在西德強化外交自主性的背景下,德美爆發自二戰結束以來首場嚴重外交沖突。1975年6月27日,西德與巴西兩國外長簽署一項為期15年的核技術協議,西德承諾向巴西出口8座核電站及一整套燃料再處理循環設備。福特總統對德巴這份協定可謂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1976年11月,民主黨人卡特當選美國總統,西德政府并沒有預料到德美關系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卡特上臺給波恩(西德首都)的主要外交政策專家帶來了困惑。
令波恩方面吃驚的是,白宮新主人一上臺就舊事重提,強調核不擴散的重要性,卡特的外交政策顧問們對西德核技術出口到美國的后院——拉美國家深感擔憂,他們擔心巴西軍政府會利用西德提供的設備和技術制造原子彈,從而在美洲出現一個新的強國。為此,美國向西德施加強大的外交壓力,如果西德不取消這份核協議,美國就不會再為西德核電站提供所需的濃縮鈾。美國政府的舉動威脅到了西德作為可靠貿易伙伴的國際聲譽,此外,西德外長認為美國的無理要求與西德政府加強西德在拉美影響力的目標相抵觸,因此西德堅持不做出讓步。經過半年多的爭吵,這起外交爭執在1977年7月才得到解決,迫于美國的壓力,西德勉強同意今后不再出口敏感核技術。
第二回合較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卡特和施密特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他們的三個根本差異預示著兩國關系將急劇惡化:首先,卡特確信他有能力讓西德政治人物按照他認為正確和合理的原則行事,而國際經驗豐富的施密特則認為成功的外交基本上是在艱苦和反復的磋商中實現的;其次,施密特擔心卡特對蘇聯人權問題的強硬態度會給德蘇關系帶來負擔;第三,美國在越戰中失敗及水門事件象征著美國霸權的衰落,施密特領導的西德趁勢要求美國調整其領導角色。盡管施密特承認美國在西方聯盟中的領導地位,但他要求美國更多考慮西方伙伴的特殊關切。在施密特看來,卡特一上臺就在德巴核協議一事上違反了這個不成文原則。
接下來,德美兩國間爆發第二場外交沖突。卡特基于“火車頭理論”,要求西德和日本充當拉動全球經濟的引擎,卡特希望德日兩國通過增加公共支出來增強內需,從而轉化為刺激國際經濟增長的動力。然而,施密特對經濟政策的理解完全不同,西德政府在制定財政政策時將防止嚴重的通貨膨脹作為優先事項,不愿聽美國的指揮棒,偏離這一方向。尤其美國反復公開批評西德激怒了施密特,施密特對美國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明確表示,他不贊同這種經濟政策。1977年5月的倫敦經濟首腦會議使德美關系進一步緊張起來,施密特在同卡特的對抗中失利,卡特成功逼迫西德定下不現實的5%國內經濟增長目標。對于卡特來說,這是一場輝煌的外交勝利。
陷入全面危機
德美兩國不僅在促進人權、經濟政策和能源問題上分歧嚴重,在安全政策方面的重大沖突也更加惡化了兩國關系。從1976年起,蘇聯開始部署SS-20中程彈道導彈,這種導彈專門用來襲擊歐洲目標。蘇聯改變歐洲軍事平衡的動作困擾著西德政要們,他們擔憂蘇聯借此對西德施加政治壓力,于是施密特呼吁美國恢復核平衡。這其實是對“美國無能外交”的間接批評,因為起先美國并沒有把這種導彈視作威脅,忽視了歐洲伙伴的切身利益。西德前總理勃蘭特在回憶錄中寫道,由于卡特政府沒有認真考慮西德的訴求,施密特對此很惱火。1977年7月,德國《明鏡》周刊轉述施密特對卡特的看法,施密特“把他(指卡特)看成是一個捉摸不定的業余政治家,實際上沒有能力充當西方聯盟領導人的角色”。
施密特對卡特十分失望,他開始把外交活動的重心逐步轉向歐洲一體化。到了1979年,西德同美國的外交關系幾乎到了崩潰邊緣。1979年11月伊朗伊斯蘭革命后,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占領,美國外交官被扣為人質。卡特政府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并要求歐洲盟國追隨美國的腳步。由于擔心卷入一場可能的軍事沖突,西德政要們不斷站出來批評卡特對伊朗的政策,他們強調西德政府首先應對自己的國民負責。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最終導致德美關系陷入全面危機,施密特認為,驚慌失措的卡特要求懲罰蘇聯沒有考慮過對西德可能產生的影響,他警告卡特說,目前與莫斯科的緊張關系只有通過持續溝通才能得到緩解。對于施密特提出的建議,卡特回信斥責他不顧大局。施密特也毫不示弱,在1980年6月威尼斯經濟峰會上,施密特公開表達對卡特的不滿,他表示,西德不是美國的“第51州”。卡特把這起沖突稱為他政治生涯中“最不愉快的個人交流”。
1981年1月20日,卡特卸任總統,他在離開白宮時說,他很高興能把施密特交給里根。同樣地,施密特很樂于看到卡特下臺,他稱卡特缺乏足夠的處理國際事務的經驗,不適合當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