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風英

日前,法國爆發歷史最大規模的“女性反家暴”大游行,15萬人走上街頭呼吁政府拿出切實措施。身穿紫色衣服、手舉紫色標語、揮舞紫色旗幟的抗議者并肩前進,為爭取女權而匯成了一片紫色海洋。紫色和女權究竟有何淵源?19世紀末20世紀初,紫色在歐美國家從眾多顏色中脫穎而出,演變成為后來象征女權主義的代表色彩。
法國歷史學家帕斯特魯在《顏色之書》中寫到,從中世紀起,在西方紅色象征著鮮血、激情和色欲。而紫色則擁有雙重性格,一方面作為象征衰老和葬禮的紫色是基督教堂神職人員衣服的顏色,代表著懺悔和懲罰,另一方面紫色則蘊含著輕柔、溫和之意。因此,比男子“低人一等”的廣大女性選擇紫色作為衣裙的顏色,非常符合人們賦予這個顏色的“脆弱、柔和”的特性。
19世紀末,歐美爆發資產階級婦女“爭取參政權”運動,這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浪潮。1903年,英國女權運動代表人物艾米琳·潘克斯特組建婦女社會政治聯盟。她認為,要讓女性在公共選舉中獲得選舉權,必須采取激進和好戰的策略。《每日郵報》記者查爾斯·漢斯特別發明了“婦女參政論者”一詞,以諷刺婦女參政運動中的積極分子。由于紅、黑、藍和白已被男性主導的政治運動選作代表色,自1908年起,英美婦女參政論者在上街抗議時分別系上了紫、綠、白和紫、白、金三色飄帶作為抗議的標志。
德國社會學家海勒表示,選擇紫色
首先是因為當年女性的衣櫥里幾乎都有一條紫裙子,這是最能代表女性群體的“草根顏色”。亮出紫色出門,就是要向當權的男性釋放一個信號:傳統社會向女性強加了紫色,如今佩戴紫色飄帶的“壞女人”要爭取自身權利了。此外,帶有紫色鑲邊或飾帶的女子套裝,插有紫色羽毛的女式禮帽以及紫色的手套、皮鞋等也迅速登上了商店櫥窗和貨柜,時裝業非常聰明地將婦女參政論者倡導的紫色融進了女性時尚。
1912年是英國婦女參政論者的轉折點,她們轉而采用更加激進的戰術,如絕食、對郵筒縱火、砸碎窗戶、把自己綁在欄桿上,還不時發動炸彈襲擊。1914年,全英至少有七座教堂遭女權運動炸彈襲擊或縱火,恐怖的氣氛讓英國人幾乎“談紫色變”。同一時期,位于拉芒什海峽對岸的法國,通過了賦予為一戰中喪夫或喪子的女性“戰死投票權”的法律(讓她們代表丈夫或者兒子投票)。由于法國婦女要先后穿戴黑色及紫色衣服服喪,紫色也順利成為法國女子爭取參政的代表顏色。
上世六七十年代,強調忽略自然性別差異并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浪潮登場了。由于通過混合紅色(代表女性的社會性別顏色)和藍色(代表男性的社會性別顏色)可以生成紫色,紫色成為最能體現“性別平等”的顏色。法國“女權主義要勇敢”協會主席發言人阿拉巴爾稱,把社會強加于自然兩性的顏色性別混合起來,是一個象征。紫色無疑是代言女權運動顏色的最佳選擇,“因為它沒有‘紅色代表共產主義,黑色代表無政府主義等等政治標記”。為抗議社會對女性的刻板性別印象,紫衣女性沖進1970年倫敦舉辦的世界小姐評選現場,高喊“我們不美麗也不丑陋,我們很憤怒”。
這一波紫色女權運動的政治成果有美國的1963年同工同酬法案、1974年平等就業法,英國的1967年避孕法(1974年起英國婦女享受免費避孕藥)、1975年的反性別歧視法,法國在1974年允許婦女參加公務員考試、在1975年通過墮胎法等。
1982年美國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創發表長篇小說《紫色》震動了世界,她通過黑人女性的視角揭示了女性要想獲得最終解放,必須團結一致對抗這個以男性為主導和中心的男權專制世界。還被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拍成了電影。
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第三波女權主義運動對第二波運動中的“失敗、過時”之處進行了反思。在各地組織的以“女性性解放、反對家庭暴力”等為新訴求的抗議中,紫色一直作為忠實伴侶,陪伴女性左右。▲
(圖為象征女權主義的紫色標志。)
環球時報20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