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東
[摘要]探究性學習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完美結合的教學方式。它有利于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創新思維。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通過感知歷史,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和評價,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關鍵詞]主體地位;教師主導;探究學習;客觀評價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規定:“歷史課程的設計要有利于教學的實施,課程內容標準的制定既要明確對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使教學具有基本的規范,又要有一定的彈性,為教學實施留有拓展的空間,以便于學校、教師和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操作。”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改革要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學途徑;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不斷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對歷史的理解,逐步發展學習歷史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內涵
傳統的歷史教學多為教師的“一言堂”,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忽視,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角,無法真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新課改的形勢下,探究性學習避免了教師滿堂灌的方式,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歷史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是指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組織和引導學生用類似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即收集歷史資料并運用歷史資料去分析問題,進行合乎邏輯解釋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之所以深受學生喜歡,主要是它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點及思維發展特點,滿足他們對有故事情節、具體形象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興趣,激發了求知欲。同時,從歷史學科特點看,歷史知識是綜合的、多樣性的,從時間上看,上下五千年,貫穿古代、近代、現代;從空間上看,縱橫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從內容上看,包羅萬象,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科技文化、社會生活、風俗民情等各個領域。歷史知識的多姿多彩,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二、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開展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對大量的歷史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獲得歷史知識。
1.了解學生的興趣與基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了解學生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因此,在探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必須以了解學生為前提和依據。要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歷史知識、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對歷史的一些初步認識。因為新知識的獲得需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基礎。當今社會,學生每天會接觸大量信息,而歷史又與社會、自然等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由破譯人類基因的密碼探究人類的起源,研究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由來等。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已經對這些問題產生了興趣,以此來選擇探究性學習的內容,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
2.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
問題是發現的鑰匙,是探究的動力。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所涉及的知識和內容包羅萬象,具有廣泛性、綜合性的特點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各個時期,又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這無疑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些有利條件,設計一些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的分層次問題,便于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把握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獨立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洋務運動”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探究:從19世紀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期,中國為什么會出現“洋務運動”?這個派系由哪些人組成?他們提出的口號、內容和目的是什么?他們采用西方科學技術,興辦近代軍事、民用工業、籌建近代海軍、設立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等,為什么不能使中國獲得獨立和富強?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閱讀課文、深入思考,不僅充分認識了洋務運動的原因、性質、主要內容、目的及發展過程,而且還對其進步性和局限性作出了正確的科學評價。通過這樣的探究性學習,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而且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以疑促學培養學習能力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應抓住歷史教材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和疑點,以及學生感到不好理解或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質疑,培養他們探索、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能有效推動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獨立獲取與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以及正確的認知方法和歷史觀念,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如在“鴉片戰爭”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后,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受到了哪些破壞?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性質等方面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然后再結合《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以及觀看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斷,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分析、比較和歸納,加上教師的適時引導和點撥,很自然地使學生對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清楚認識,從而進一步揭露了帝國主義掠奪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提高了他們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增強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4.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他們認識、判斷、推理、概括等綜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如講“清朝前期的經濟——地丁銀”時,要求學生聯系已學過的“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等內容來進行探究,總結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發展規律。問題提出后,學生一時無從探究,也無法從教材中找到相應的賦稅制度變化的內容,此時教師可以向他們指出思考問題的方向,提供探討的方法和角度,啟發從“征稅標準”和“征稅內容”這兩方面來比較思考。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最后得出了這是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逐漸演變成以田畝為主的征稅標準,又是以征收實物逐漸演變成為征收貨幣的演變規律,并且得出“我國古代賦稅制度是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進步的”的結論。最后,引導學生結合我國現行的賦稅制度作進一步思考,舉一反三。這樣的教學指導,使學生能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出事物間內在的聯系和本質屬性及發展過程,學到了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正確方法。
5.合理選擇探究的內容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要使這種學習的精神和方法滲透到各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去,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合理地選擇適合探究的內容,如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典章制度,以及創造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成果等的研究性專題,向學生示范反映前人認識與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同時又要善于發揮和調動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向他們提出明確的要求和目的,讓他們重視參與各種歷史實踐活動的設計,使探究性學習活動健康地向前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主動探索歷史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
6.實施積極的評價
探究性學習關注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科學地對探究性學習進行評價是推動探究性學習發展的關鍵。教師要把探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及其能力要求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在探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嚴格要求學生認真寫好課題方案或活動計劃,記錄好每一次活動的內容,注意及時整理和保存,并與探究成果一起作為評價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依據。對歷史學業的評價,要有利于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加大對探究性學習內容評價的比重,使學業評價更趨向合理。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再到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摒棄單純依靠教師傳授的方法,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歷史課堂教學,發揮他們的主體性,才能取得真正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衛民.三大學習方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2016,(23).
[2]孫英.歷史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J].中學歷史教學,2015,(11).
[3]王偉.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果[J].新校園,2016,(18).
[4]馬俊蘭.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漫談[J].教學研究,2015,(20).
[5]趙峰.如何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J].初中歷史必讀,2016,(13).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