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晶瑞

70年前的中國,農業生產一直是“靠天吃飯”,耕作主要靠畜力拉動犁具,全國農用拖拉機數量是可憐的三位數,所有大型農業機械都是空白。今天,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在部分領域、部分環節逐步實現“機器換人”;我們甚至可以運用衛星定位、云計算技術等,對萬畝田疇實現精準管理,未來的田野,更是人工智能的舞臺。
在田間地頭,從人畜力為主,到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中國農業機械化,到底經歷了什么?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斗者”名單里,梁軍的名字,與雷鋒、袁隆平、屠呦呦并列,有些人對她或許并不熟悉,實際上,以梁軍為原型設計的人物圖畫就在第三套人民幣的1元紙幣上。她是新中國最早的女拖拉機手,也是第一批全國勞動模范,她的拼搏故事,就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奮斗自強故事的縮影與見證。
1948年,中央從蘇聯進口的拖拉機在北大荒墾地種田,黑龍江省委舉辦培訓班,思想非常進步的梁軍第一時間報了名,于是就有了后來女拖拉機手奮斗在北大荒的故事,1950年,以梁軍名字命名的新中國第一支女子拖拉機隊成立,梁軍任隊長。女性開拖拉機,這在當時可是件稀罕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性時刻。如果說女性開著前蘇聯進口的拖拉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女性能頂半邊天”的生動詮釋,那么1959年11月,國產首批東方紅拖拉機運抵黑龍江,梁軍激動試駕的場景,就是另一個歷史性時刻。這不僅是因為她當時的風采被記者抓拍到,更在于國產的大型農機設備,終于登上了中國的廣袤田野。
1940年,美國實現了全面的農業機械化。而新中國成立伊始,全國農用拖拉機只有區區117臺,純靠進口。1955年,作為“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經毛澤東主席批示,中國最大的拖拉機制造廠在洛陽破土動工。1958年7月20日,新中國第一臺大功率履帶式拖拉機緩緩開出廠房,工人們熱淚盈眶,當時報紙上是這么宣布的:中國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時代開始了!
不用牛的時代開始了,1958年,工人與農民們是這么期望的,但當時即便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恐怕也不會想到,60年后,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的農機制造與使用大國,90%市場靠本土品牌支撐,覆蓋農林牧漁與農用運輸加工所需的65大類、1500個小類的4000多種農機。
2019年,從夏收到秋收,在全國多地都親眼見證了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與高效,說機器“完全解放了我國廣大農民的雙手”或許略有夸張,但絕對讓農民普遍從重體力勞動中得以脫身。5月底的夏收,在河南安陽,見證了新時代“麥客”跨區遷徙作業的繁忙場景。當地農民劉奎唐清楚地記得,以前在生產隊的時候,每到夏收,每個人都要手拿鐮刀抓緊時間割麥子,真是不能等,因為一旦過了時候,就要眼看著麥子爛在地里。而在5月24日,劉奎唐指著別家剛剛割完的0.27公頃麥地,“這也就割了一個多小時,要擱以前,0.27公頃地割完起碼得四天”。他算了算自家的1.13公頃麥田,所有農活兒最多安排兩天,麥收工作也就完成了。
過去,人們把替別人收麥子的勞作者叫“麥客”,當時他們的工具是鐮刀。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推進,手拿鐮刀收割麥子的麥客們漸漸被時代拋下。從鐵鐮刀,到十幾萬元一臺的聯合收割機,效率上有天壤之別,人工割麥在全國的小麥主產區早已成為歷史。聯合收割機的“機手”,就是這個新時代的“新麥客”。每年5月,僅在陜西渭南,就有16000名“機手”從家鄉出發前往各地收麥,跑遍小半個中國。
9月的秋收,在河北與江蘇再次目睹機械化農田作業的高效。大功率玉米收割機進場,667平方米地收100塊錢還能砍價,機器今年居然還有了升級版,不但能把皮去了,連秸稈都直接粉碎處理完畢,地里有農用車接著,當時就被“秸稈經紀人”給拖走處理去了。實際上,農業生產如今各個種類和“行當”都有機械化身影。在“馬鈴薯之都”烏蘭察布,從種植到收獲全程都是大型農機。在河北保定,花生收割機對當地人來說已經見怪不怪。在南方,開始有了甘蔗收割機的身影。農藥噴灑,多地如今都出現了無人機植保隊,操控者被稱為“飛手”,667平方米地莊稼幾分鐘噴完,最便宜的只需10塊錢。依靠現代化的農機裝備,在如今很多村合作社農場乃至大規模家庭農場,幾個人就能完成數百畝農田一年兩季的耕作。
從“靠天吃飯”甚至“刀耕火種”,到“全面、全程機械化”,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不斷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1949至1980年,中央提出了明確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和相應的指導方針政策,并在有條件的社、隊成立農機站,支持群眾性農具改革運動。我國農機工業從制造新式農機具起步,從無到有逐步發展。
1981至1995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農機站逐步解散,國家開始允許農民自主購買和經營農機,農民逐步成為投資和經營農業機械的主體。為適應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重大變革,農機工業開始第一輪大規模結構調整,重點生產了適合當時農村小規模經營的小型農機具、手扶拖拉機、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農用運輸車等。大中型拖拉機和配套農具保有量停滯不前,機具配套比失調,田間機械利用率低,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緩慢。
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村勞動力開始出現大量轉移趨勢,農村季節性勞力短缺的趨勢不斷顯現。國家有關部委開始組織大規模小麥跨區機收服務,聯合收割機利用率和經營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決小農戶生產與農機規模化作業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初步形成。農機工業也迎來了新一輪產品結構調整,高效率的大中型農機具開始恢復性增長,小型農機具的增幅放緩,聯合收割機異軍突起,一度成為農機工業發展的支柱產業。
農業機具的更新換代其實就是我國農業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僅僅從拖拉機從無到有、機型逐步多樣化等,都從一個側面印證著我國農業機械,甚至是整個中國農業的發展變遷。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鄉村振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還是以拖拉機為例,目前,國產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的拖拉機均已研發成功,中國人工智能協會的預計是,到2030年,無人拖拉機將在中國農村普及。對比70年前拖拉機都是“稀罕物”的年代,這70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只能用“巨變”來形容。
阡陌之上,農機縱橫馳騁,不過,農機市場大而不強、整體質量待提升、創新研發能力仍然薄弱、部分核心部件依賴進口等瓶頸均不同程度存在。農業機械化在中國其實仍任重道遠。
從無耕種到刀耕火種,再到機械化耕種,世界農業經歷了三次升級。而對土地的過度開發,又導致了土地肥力下降、沙塵、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隨著機械化的普及與技術提升,中國這個農業大國,迎來了農業升級的機會。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200多個企業生產不同形式的保護性耕作機具,為1億多畝田地保護性耕作的實施提供了裝備保障。70年前的廣大農民怎樣也不敢想象,70年后的今天,通過使用保護性耕機具,可以在不翻地而且地表有秸稈覆蓋情況下,直接播種,省時省事省力。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必然會走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道路,而農業機械化將朝著全程、全面機械化方向發展,并一定會逐步實現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