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 陳靜

所謂文房四寶,墨居第二。它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自不待言。四川博物院院藏古墨造型精美,品種多樣,其工藝之精湛,堪稱古墨中的精品。
明程君房瓦式墨,正面印山水樓閣,背有云龍文,并有描金題字“依然研北此龍賓”。其右側刻“程君房制”四字,左側刻“天啟元年”款。墨長12.5厘米,寬8厘米,厚1.7厘米。程君房,明代制墨名家,名大約,字幼博,號筱野,別字君房。他生活于明萬歷年間,安徽歙縣人,與當時的制墨家方于魯齊名,世稱“方程”。程君房精于制墨,其墨光潔細膩,款式花紋變化多端,深得文人士大夫喜愛。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有贊曰:“百年之后,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程君房“昆侖玄寶”墨(圖一),呈八角方形,一面有“昆侖玄寶”四個行楷描金字,另一面底上刻有海水云頭紋,并有一株描金桃樹;邊有“天啟元年”程君房制等篆文。墨見方長11厘米,厚1厘米。該墨陰刻陽劃,清晰悅目,施彩填金,細致入微,墨質細膩,質理堅瑩,無論看、拎、摸、聞,俱古樸自然,保存較好。

圖一:明程君房“昆侖玄寶”墨
明方于魯“海日高升”墨,1件2錠,墨錠相同。墨為長方形,一面隸書陰識:“海日高升”,下鐫繪旭日云水;一面楷書陽識文,署“新都后學徐兆元識”。側面楷書陽識:“歙方于魯法制”,囊匣外復木匣。盒長10.2厘米,寬8.7厘米,厚2.5厘米。墨之一長7.1厘米,寬2厘米,厚0.5厘米。墨之二長7.2厘米,寬2厘米,厚0.5厘米。方于魯,明朝萬歷時著名墨工,制墨業歙派代表人物,與程君房齊名。他系安徽歙縣人,本名大滶,以字行,后改字建元。方于魯本是程家制墨工人,得程君房墨法,又別出己意,得汪道昆、汪道貫、利瓦伊禎等規劃,丁云鵬、吳廷羽、俞康仲的圖繪紋樣及名士書題,于萬歷十七年(1589年)左右輯撰《方氏墨譜》六卷,計分國寶、國華、博古、博物、法寶、洪寶六類,共三百八十五式圖,備機工巧,乃墨史前所未有之創舉。其在30歲前所造之“九玄三極墨”,譽為前無古人。
此墨錠形制規矩,原料優良,雕刻細膩,字跡蒼勁,墨面字跡與紋飾清晰可辨,從細微處可見做工的精湛,充分顯示出方于魯深厚的藝術功底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明汪時茂工妝書墨,呈長方形,一面鐫繪涂金書架、書案;一面行草陽識:“縹緗千萬軸,觸手古香存”,左下方落款“仕”和篆書“悅未”二字。上側楷書陽識:“天一氏”。帶盒長10厘米,寬8厘米,厚2.5厘米。墨長5.5厘米,寬3.3厘米,厚0.5厘米。款識:“休寧汪時茂天一氏監制”款。汪時茂為明末清初休寧名墨工,肆名叫作“守玄室”。他制作的墨質堅煙潤,墨模精美,傳為名品。
明末清初汪時茂擎天玉柱墨,呈圓柱形,漆衣(圖二)。上鐫繪一龍纏繞于玉柱上,四周有祥云圍繞。上有楷書陰識涂金:“擎天玉柱”,柱頂上篆書陽識:“天一氏”。

漆衣墨,也稱漆皮墨,是將模壓之后的墨再經打磨,在其表面刷上漆而成。明代《方氏墨譜》記:“磋以銼,摩以木賊,繼以蠟帚,潤以漆,襲以香藥,其潤以滴,其光可鑒”。可見凡漆衣墨,其質地必然很優良。據說此種墨是專供皇家內院鑒賞把玩之品。漆衣墨盛行于明代萬歷年間,至清代乾隆時為最著。
清康熙吳天章集錦套墨,共10錠,裝在一個長方形描金黑漆盒內。漆盒長26.2厘米,寬10.5厘米,高2.5厘米。漆盒上有描金小篆“龍賓十友,結契文房。金蘭膠漆,既堅且芳”,下面有紅色“倬印”“天章”印章。(圖三)每錠形式各不相同,按自左而右、先上后下的順序分別為:第一錠墨為長方形,長5.5厘米,寬3.5厘米,厚0.5厘米。一面繪一床書的圖案,上面有藍色楷書“一床書”題字;另一面刻有天章二字。此墨通體敷金。第二錠墨為長方形,長7.5厘米,寬3.2厘米,厚0.5厘米。一面繪硯臺圖案,上面有描金篆書“宣和御硯”;另一面為行楷題字“雊眼鮮明,端溪上品,久伴龍香,尚存余瀋。”。第三錠墨為長方形,長5厘米,寬3.3厘米,厚0.5厘米。一面描金山石圖案,上有藍色楷書“筑陽石”;另一面有楷書題字“貞堅自有分,戴叔倫句”。第四錠墨為瓦型墨,長10.5厘米,寬3.5厘米,厚0.5厘米。一面繪竹子的圖案,右側有描金篆書“此君”二字;另一面有行書“龍蛇飛舞,揮灑方濃,左宜右有,維君之功”題字,下方是天章氏落款。第五錠墨為長方形,長3.5厘米,寬3.2厘米,厚0.5厘米。一面繪描金填彩書卷圖案;另一面有藍色楷書“開卷有益”,下方有描金“天章”落款。第六錠墨為長方形,長5.5厘米,寬3.5厘米,厚0.7厘米。一面繪描金書案,書案上有書、花瓶、筆等圖案;另一面藍色行書“誰夢此李謫仙”題字,下方有描金“吳倬”“天章”印章。第七錠墨為長條形,長10.5厘米,寬1.5厘米,厚0.6厘米。一面繪描金粉彩雙劍圖案,上有描金篆字“豐城雙劍”;另一面有描金篆字“物華天寶”。第八錠墨為長條形,長13.7厘米,寬1.5厘米,厚1厘米。一面繪金龍圖案,此面通體敷金;另一面為黑色,有行楷“美哉良□(琛?),產于玄圃,追琢其章,永珍冊府”題字,下方有吳天章鑒制落款。第九錠為仿古墨,古琴形制,長11.2厘米,寬2厘米,厚0.8厘米。琴身有描金粉彩芙蓉花卉紋裝飾,一面在花卉紋上有“嶧山桐”題字。第十錠墨為長條形,長11.2厘米,寬1.5厘米,厚0.5厘米。一面有隸書“古竹策”題字,下面有綠彩“吳天章摹”題字,此面通體敷金;另一面為黑色,有描金行楷“古之策以漆書,天章墨漆弗如。葉良儀贊”題字,下方有“簡崖”方印。此套墨為李一氓先生1988年捐贈。

這套吳天章制作的集錦墨都有錦盒包裝,作饋贈禮品和收藏品,深受各方好評。這套集錦墨豐富多彩,裝潢精美,堪稱明清集錦墨中的珍品。
胡開文制作的八寶奇珍墨為八錠一套,造型各異。(圖四)

第一錠墨為長條形,長11.9厘米,寬3厘米,厚1.3厘米。二角飾卷線紋稍高,一面飾描金行楷“蒼佩室填詞墨”題字;一面飾尖足布,方足布,錢紋,及“摹古布印三品漢錢一品,梁安祥鈞氏制”銘文。第二錠墨為長條形,長11.9厘米,寬3厘米,厚1.3厘米。上端曲線邊,一面飾雙螭戲珠,及“存古堂法墨”題字;一面有描金隸書“富昌宜王畝田貴侯土漢百年”及“漢洗銘三種,蒼佩室填詞墨”題字。第三錠墨為長條形,長11.9厘米,寬3厘米,厚1.3厘米。一面飾描金矛、胄、筆圖及“上馬持戈矛,下馬作露布,傳永句”題字;一面飾描金楷書“好整以暇”題字,下面有一方鈐印。側有“徽州老胡開文廣戶氏制”款。第四錠墨為長條形,長11.9厘米,寬3厘米,厚1.3厘米。二角飾卷線紋稍高,一面飾描金楷書“指揮如意”題字;一面飾金矛、金劍、香爐、書籍圖案,左側有“張留侯得圯上老人書,輔漢高而建奇功”題字,下面有一方鈐印。剩余四方墨均為同形制墨,長12.5厘米,寬3厘米,厚1.5厘米。一面分別有“飛蚨來集老胡開文監制蒼珮室”“好爵與縻老胡開文監制開文”“翼燕垂庥老胡開文監制祥鈞”“摶鵬致遠老胡開文監制廣戶氏人”的題字;另一面分別有“二品貢金此占一,前民利用亦權輿義興拙叟”“祖貽治譜垂方策,顯赫中樞領節旄義興拙叟”“規矩高曾用墨守,德門擁護吉祥云義興拙叟”“養成健固凌霄翮,一日周行九萬程義興拙叟”的題字,下面有仿古器物圖案。墨盒長30.9厘米,寬23厘米,厚4厘米。
此套胡開文制作的八寶奇珍墨黑黝堅潤,做工頗細。8錠墨同裝一黑漆描金彩色盒內,盒面中央描金隸書“八寶奇珍圖”五字。
清蒼佩室集錦墨,集錦墨也叫套墨,用多錠墨表現一個主題,集繪畫、書法、雕刻、墨法等多種技法為一體,具有濃厚的裝飾性、觀賞性,是別具一格的高雅藝術品。此套墨為大小相同的長方形墨8錠,墨長9厘米,寬2厘米,厚1厘米,分別為:“石照”“斗山”“祁山”“西干”“黃海”“桃源”“練江”“烏聊”,每錠墨正面鐫繪山水樓閣圖,其中“石照”墨側面有新安胡凱文造落款。背面為行書陽識文,分別是“璇璣蘊精,巍然中立,累累珠聯,照耀東壁。中□杓□”“劃如斧劈,相對瑩然,澄澈輝煥,照我肺肝。對此澄懷”“三面距石,兩巖插天,祁山之奇,人境罕傳。雙巖泉涌”“西干翠色,動而能靜,十寺風來,發人深省。波臥長虹”“白云蓬蓬,海波舒卷,何問□齊州,煙橫九點。六介峰青”、“花開澗口,水到人間,□□天地,雞犬閑閑。還宜問津”“百丈共明,三篙浪軟,練影平鋪,吳刀可剪。舟行鏡中”“遙臨雉堞,俯看虹橋,溪山如畫,是為烏聊。雄挾阛阓”的題字。此套墨裝潢華麗而不失古樸,傾注了胡開文許多心血,深受文人學士的喜愛。此套墨為李一氓先生1988年捐贈。
清“封爵銘”頂煙墨(圖五)。“封爵銘”墨顧名思義,應為官員封爵后為了紀念或贈送友人所定制。此墨呈長方形,長9厘米,寬2厘米,厚0.9厘米。黑色,正面四周泥金裝飾,隸書“封爵銘”三字,陰識填金,下楷書“合肥唐氏珍藏”。背面鐫雙龍拱珠圖,中“冊命”兩字,下端玉箸書三行:“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陽識。陰識填金,左下楷書“胡開文仿古”五字。此墨制工亦可稱精良。

古墨既是鐫刻文化的實用品,又可以寄托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懷,可謂歷史和人文精神的見證物。華夏的制墨業從形成到發展,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階段,特別是到了明清兩代,有大量的優質墨和貢墨流傳于世,尤以清代墨為多。從四川博物院院藏古墨可以看出,清代集錦墨和定制墨無疑是最有文化底蘊和研究價值的文房清玩雅器。其造型古雅,墨刻精細、內涵豐富、墨質上乘,全方位反映出名家制墨人的智慧和結晶。四川博物院所藏古墨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對我們研究明清時期的古墨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它是中國歷代書法、繪畫、雕刻極為典型的實物載體,同時也能讓我們略窺其工藝發展和造型演變等方面的時代特征。
作者單位: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