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亂 盧慧明

丹克特18歲那年,他的哥哥保羅經歷了一次嚴重的車禍。他的車直直地撞上了一棵大樹,人們把渾身是傷的保羅從廢墟中拖出來時,發現他受了嚴重的腦外傷。
康復過程是艱難的。保羅曾經是一名鼓手,但即使他受傷的手腕恢復如初,打鼓也沒法讓他開心起來。丹克特花了很久才發現,保羅只是單純地覺得打鼓非常無趣?!八⒉皇且室饫涞钡た颂卣f,“他是因為自己竟然厭倦了曾經深愛的東西,而感到挫敗和不滿?!?/p>
數年之后,丹克特開始接受臨床心理學家的訓練,協助治療大約二十名曾遭受創傷性腦損傷的患者。聯想到哥哥保羅,丹克特不禁詢問起他的病人,他們是否也比受傷之前更容易感到無聊。“而每一個人都告訴我,是的。”
這些經歷讓丹克特最終選擇了現在的研究方向——他現在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一名認知心理學家,所在的團隊雖然人數不多但一直在壯大中,專業背景分布從遺傳學到哲學,從心理學到歷史學。而他們嚴肅的科研對象正是“無聊”。
無聊究竟是什么?科學界至今還沒有就無聊的定義達成共識,但丹克特和他的同事們認為,無聊絕不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沮喪、厭倦、冷漠甚至焦躁。這似乎是人類的一種不甚愉悅的精神狀態——因為缺乏刺激而渴望得到解脫,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行為、生理和社交層面的后果。
比如科學家在研究暴飲暴食的過程中就發現,無聊跟抑郁、焦慮一起成為了最常見的幾種觸發因素。西佛羅里達大學完成的一項有關注意力分散度的研究則表明,那些輕易就感到無聊的人傾向于把駕駛模擬器開到更高的速度,對意外危險的反應時間更長,而且更加頻繁地壓到馬路中央的雙黃線。2003年一項針對美國青少年的調查中,聲稱自己常常無聊的人日后吸煙、酗酒和使用違禁藥品的概率比同齡人高出50%。
科研工作者們希望從這些松散的證據中找到對“無聊”更深刻的理解方式,比如它如何在大腦中呈現,以及無聊跟自控力等到底有怎樣的聯系。
關于無聊的科學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1885年,英國博學家高爾頓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名為《煩躁之衡量》的短小筆記。高爾頓在其中描繪了某次科學會議中聽眾的焦躁表現,并粗略統計了他們的肢體移動情況。但在之后的一個世紀中,這個話題幾乎無人問津。“許多事情看上去太過瑣碎,人們根本想不起來仔細地瞧一瞧?!奔幽么蠹s克大學的心理學家伊斯特伍德解釋說。
直到1986年科學界才重新有人關注這件事,美國俄勒岡大學的桑德伯格和法墨發布了他們制定的“無聊傾向量表”,其中包合了28個諸如“你常常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嗎”“是否認為大部分時間都在能力之下工作”以及“是否很容易自娛自樂”這樣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來自有關人們在無聊時候感受如何的調查問卷和面談——當然,答完全部28個問題已經夠無聊,但對研究者們來說,這比問一句“你經常感到無聊嗎”來得靠譜多了。
無聊傾向量表的出現很快催生了一批研究,但它的缺陷也廣為詬病,比如它基于自評,所以必然會被主觀性所左右。但伊斯特伍德認為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它衡量的是無聊的易感性(“你有多容易無聊”),或者心理學家所說的“特質無聊”,而不是某個情境下無聊的強烈程度(“你現在有多無聊”),也就是“狀態無聊”。更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兩種無聊是完全獨立于彼此的。
混淆二者的區別在教育學領域尤其容易帶來麻煩。比如有研究表明,采用活潑的教學風格、讓教室環境變得有吸引力這類措施,并不能減輕學生們的特質無聊,因為這可以算作性格的一部分,是固有且不容易改變的;但的確能降低狀態無聊的程度,后者跟情境有很大關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伊斯特伍德在2013年發展了“多維狀態無聊量表”,其中包含29個有關即時感受的陳述,比如“我覺得自己卡在了一個無關緊要的情境中”。
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接下來的重要問題是,要設置怎樣的情境,才能保證參與研究的志愿者感到無聊?
近幾十年來,心理學研究中引發某種情緒最方便的手段莫過于播放一段特定的視頻。經過科學認可的視頻已經可以引發快樂、悲傷、憤怒、共情等等許多種情緒,所以當梅里菲爾德2014年開始在滑鐵盧大學完成學位論文時,丹克特交給她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制作一部能讓觀眾無聊到哭的標準視頻。
在梅里菲爾德最終拍好的成品中,兩名男性站在一間全白無窗的房間里,他們之間放著一摞衣服,兩人一件接一件地把它們掛在白色的開放式衣架上。跨欄背心。襯衫。毛衫。棉襪。30秒。60秒。80秒的時候其中一人向另外一人索要了幾個夾子。100秒。200秒。嗯,他們仍然在一件件地掛衣服。
2014年晚些時候,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學者發表了他們的解決辦法。他們規定了三類共六種引發無聊的方式,包括重復性的身體任務、簡單認知任務以及視頻或音頻,然后用多維狀態無聊量表來判定無聊程度,并且用差分情緒量表檢驗是否同時引發了其他情緒。
跟對照視頻相比,所有六種方式都引發并且僅僅引發了無聊的情緒,而其中被證明最最無聊的一個任務是,用鼠標不停點擊一張圖片的旋轉按鈕,每次轉動90°。這時候,丹克特才不得不放棄了制作無聊視頻的想法。
表面上看來,與無聊相關的許多行為都可以追溯到自控能力上,像是上癮、賭博以及暴飲暴食?!拔艺J為,無聊是自我調節缺陷的一種表現形式,”丹克特說,“本質上是無法融入周圍環境中發生的事情,而你的自控力越強,你就越不容易感到無聊。”
但這是否意味著自控能力和無聊的易感度是正相關,或者說背后有同樣的根源呢?丹克特并不確定。就拿他那些受過腦外傷的患者來說,“自控力下降的問題確實存在,他們有不恰當的沖動行為,變得更愛冒險,濫用酒精和毒品的風險也在提高”。顯然,丹克特想到了他的哥哥在那場意外之后的異常舉動。
然而,丹克特也在他接觸的案例上看到了不同的趨勢,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群,他們的自控力跟常人相差無幾,卻明顯更容易感到無聊。年輕的保羅是另外一種情形,與自控力低下戰斗數年之后,他重拾了對音樂的興趣?!斑@大概是他除孩子以外最重要的事情了?!钡た颂卣f。
盡管草莽狀態中的無聊學界對很多問題都沒有確定的答案,人們對無聊缺乏忍耐力卻是顯然的:許多人寧愿用痛苦來代替無聊。已經有研究證實,容易無聊的人更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甚至不惜做出高風險舉動。比如2014年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當人們被迫在一間屋子里無所事事地呆15分鐘的時候,42人中的18名,多數是男性,會選擇輕微地電擊自己來消磨時間。2015年發表在《食欲》雜志的另一項研究中,一組被試者被允許無限吃甜食,而另一組所在的房間里則只有一臺電擊裝置。很明顯,無聊的人吃掉了更多的甜食,但同時他們也會更頻繁地電擊自己。
看來即使是不舒服的體驗,有點波瀾總比乏味好。新奇的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更加明顯,比如慕尼黑大學的一項跟蹤了424名大學生一整個學年的研究。通過比較他們的無聊趨勢和考試成績,研究人員發現了清晰的相關性:無聊會帶來更低的測驗分數,而這反過來促使學生逃課,然后變得更加無聊。若給課堂加點新鮮料,則能夠有效地破解這個惡性循環。
法語代表無聊的詞“ennui”含義比字面意思豐富得多:令人討厭、連睡眠也無法緩解的哈欠。“承認自己無聊是件尷尬的事,就像是在教堂里打了個嗝?!奔幽么罂柤永锎髮W的古典學教授圖希如此寫道,他在2011年出版過一本書,名為《無聊:一部鮮活的歷史》。
然而,蘋果教主喬布斯卻公開宣稱自己是無聊的信徒:“無聊縱容了我的好奇心,一切都從此而來?!彼恼f法或許有點道理,根據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研究,某些形式的無聊可以提高你的創造力。三組被試者分別在研究人員的要求下抄寫電話簿,或者閱讀電話簿,或者什么也不做——事實上所有人都很無聊,雖然每個人都在禮貌地忍受著,但不安分的屁股和連天哈欠都宣告了,他們完全沒有在享受這項任務。
然而在接下來的創造性測試中,三組之間的差別開始顯現:當研究人員要求他們盡可能多地說出一次性塑料杯子的用處時,無聊閱讀小組的表現最好,其次是無聊抄寫,表現最差的是純無聊?!叭绻麤]有外部刺激,我們就會向內尋找——內心世界的不同角落?!毖芯康闹鲗д呗髡f,“這令我們實現了想象力的躍升,可以跳出條條框框,用另一種方式思考。”
2009年一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州大學的合作研究也許可以給出一點解釋。該研究發現,當人們發呆或者走神的時候,大腦前額葉皮質上的默認網絡和執行網絡會同時被激活。
所謂默認網絡,就是在人們清醒但不關注外部世界時,掌管意識的神經網絡,而執行網絡則在解決復雜問題時開始活躍。在此之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二者之間不存在交集,因為它們控制的活動截然相反,當其中一個被激活時,另一個會進入休眠狀態。
德州農工大學2013年的一項行為學研究還表明,無聊會激勵人們追求更高的目標。如果現有的工作被認為無趣,可能意味著這項工作不適合你,或者低于你的能力水平。當然這并不是說,在辦公室度過了無生趣的幾天就應該辭職,或者約會失去了新鮮感就要分手——這項研究的意義在于說明,了解到無聊可能成為一種催化劑,你就會有意識地尋求更好的狀態。
現代人逃脫無聊最常用的手段莫過于玩手機,但只要淹沒在信息過載的世界中數小時,你就會發現自己變得腫脹卻并不滿足,收發郵件、刷微博、發自拍、一鍵下單和糖果粉碎傳奇只會不斷削弱我們的內心世界。來自英國的一項統計結果令人緊張:在擁有手機的八歲以下兒童中,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比例遠高于平均水平。
所以別擔心無聊意味著無所事事,學著坦然接受它——盡管在這個充滿工作狂的世界,說服自己與無聊和平共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圖希最終達成了與無聊的和解,他這樣寫道:“意識到無聊可能是一種積極體驗,這讓我非常驚訝。我容易無聊并不是像幼時老師指責的那樣來自天性中的懶惰、閑散以及愛做白日夢——這是我本身的一部分,由不滿以及一絲絲厭惡產生的心神不定?!?/p>
最后只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打算擁抱無聊之前,請打開雷達探測器,看看老板是否在附近。
多數研究無聊的人都承認,一個人必須非常努力才能消解無聊。
做點不同的事情。美國南衛理公會大學的廣告學教授巴倫內特建議找一個你覺得很煩的人聊聊天,或者聽平常不會聽的音樂。
把手機放回口袋,找本書來看。一家西班牙公司開發的App可以根據手機使用情況判斷你是否無聊,所以當它發出無聊警告的時候,你最好趕緊把手機收起來。
提供幫助。找一個陌生人,如果他不需要幫助,隨便做些善意的舉動就好。
盯著墻上的斑點或者縫隙看。根據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說法,如果盯著一個固定物體直到無聊至極,當忘記自己在做什么或者想什么的時候,新的主意就會自己跳出來。
拿出你的非慣用手。試著畫一下你早餐的內容,或者寫一個俳句描述人生中糟糕的一天,調侃三胖也可以。
干脆啥也別做了,看看自己能無聊到什么程度,說不定其他事情就會發生。
阿湯哥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