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法治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公民訴訟權利的保護。然而當我們逐步加大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力度的同時,有很多當事人卻以維權的名義,借助訴訟的方法來損害他人或者謀取不當利益。濫用訴權行為大量出現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侵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司法的公信力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文章旨在針對濫用訴權行為,從分析現有制度的不足出發,尋找合適的方法,進而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發展和民事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訴權;權利濫用;惡意訴訟;法律規制
一、濫用訴權概述
(一)濫用訴權的概念界定
如何界定訴權濫用取決于我們如何理解訴權這一概念,訴權含義的理解是界定訴權濫用的前提和基礎。訴權就是指權利擁有者以訴訟的方式請求人民法院保護其合法權益的程序性權利。權利的充分行使并非毫無限制,任何權利的享有都要受到一定的制約,否則必然會產生權利濫用,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當然,訴權也包括在內。故而,在文章中,訴權濫用意思是過度地超出正當范圍的限制使用訴權的行為。
(二)濫用訴權的基本類型
(1)惡意訴訟
在司法實踐中較為常見且比較惡劣的濫用訴權行為之一是惡意訴訟,這是指當事人為個人不正當利益故意提起一個訴訟,盡管這個訴訟無法得到法律和事實的支持。在惡意訴訟中,一方訴訟當事人的訴訟目的是不正當的,其請求無法得到法院支持,但是其仍然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向法院提起訴訟,使對方當事人陷入訴訟程序當中, 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或者在財產上受到損害。
(2)訴訟欺詐
欺詐這一概念最早來自于民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發現欺詐的現象也開始出現在民事訴訟過程中。訴訟欺詐是指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通過虛構法律關系或事實、偽造案件證據等不法方式,使得其提起的訴訟在形式上符合起訴要件,意圖通過錯誤的法院裁判,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
(3)重復性訴訟
所謂重復性訴訟是指當事人就同一事實在不同法院重復起訴或在同一法院反復起訴、撤訴,這與民事訴訟所要求的誠實信用原則和一事不再理原則是相悖的。在重復性訴訟中,一方當事人基于相同的法律和事實依據,多次提起訴訟,違背了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浪費了國家的司法資源。
(4)輕率訴訟
“輕率”一詞是指“隨隨便便,言行不謹慎”,我們所說的輕率的訴訟指的是在訴訟活動中,當事人的訴求在毫無爭辯的法律價值。比如超市店主起訴顧客偷吃了一個桔子,類似于這種訴訟就是一種輕率的訴訟。
(三)濫用訴權的法律規制的必要性
從本質上講,濫用訴權是一種具有違法性的行為,而且存在的負面效應是多重的,完全違背了法律原則與法律精神。首先,訴權是當公民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向法院請求保護的權利,是公民平等享有的憲法性權利。但是訴權仍然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不能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同時還要受經濟基礎、社會文化的制約。其次,公民作為權利行使的主體,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義務,即當事人不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輕率訴訟,更不能將自己的訴訟目的指向獲取非法利益。第三,濫用訴權的行為使得案件的數量大大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訴訟案件耗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濫用訴權不但使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同時也會對司法資源造成嚴重的浪費。因此對于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急需加以規制,節約司法資源,真正使其發揮定紛止爭、維護公平公正的價值。
二、我國濫用訴權法律規制的現狀
(一)我國立法現狀
(1)增加誠實信用原則
2012年我國在原有程序法的基礎上對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此次修改首次將誠實信用原則引入了程序法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跨時代意義。這一原則的設計要求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在訴訟程序中引入誠實信用原則,對惡意訴訟、欺詐訴訟、重復訴訟和輕率訴訟等會產生原則上的規制作用。
(2)規制虛假訴訟等訴權濫用行為
有些當事人在訴訟過程,甚至是在執行過程中相互串通,意圖通過虛假仲裁、虛假訴訟等手段,轉移與案件相關的財產,以達到逃避相關法律的制裁,獲得非法利益的目的。為防止這種現象泛濫,民事訴訟法增加了兩項規定,分別為第112條和113條。針對當事人的這種惡意串通行為,這兩條法律規定了具體詳細的法律制裁措施,從而為規制濫用訴權行為提供了充分地法律依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設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
權利侵害必有權利救濟,我國民事訴訟法針對為濫用訴權所侵害的第三人也作出了相應的救濟規定。針對原被告相互串通、共同惡意進行訴訟的行為,如果訴訟程序已經終結,第三人不可能再參與到訴訟中主張自己地合法權利,請求法院駁回訴訟請求,或者在執行過程中,法院已不可能對原被告采取強制措施的,該第三人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向法院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請求法院給予司法救濟。
(4)證據提交與訴訟費用的明細規定
不僅民事訴訟法對民事訴權的濫用作了相關地規定,而且最高人民法院針對民事訴權的濫用行為,通過相關司法解釋,也作了許多限制性的規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4條詳細地規定了當事人須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交證據,訴訟過程中變更訴訟主體、請求以及提起反訴的條件。為了防止當事人進行訴訟突襲,對意圖通過逾期舉證拖延訴訟的當事人,視為其放棄了自己的舉證權利,同時也對變更訴請和提起反訴的期限進行了相關的規定。
(二)現存的不足
首先,我國憲法對權利濫用的行為雖在原則上做出了相關的限制性規定,但這一規則只是一項基礎性規定,并未在實踐中得到有效應用,這導致了憲法規定被長期空置,很難產生類似于具體程序法和實體法在司法實踐中相同的作用,這意味著其對訴權濫用的預防效果十分有限。其次,在程序法中,缺乏規制訴權濫用的相對獨立、系統、有效的制度性規制措施,這使得濫用訴權的現象發生后,法律不能夠及時規制,放任了當事人的行為。在識別和認定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的過程中,缺乏具體明確的標準,這使得相關司法機關在實務操作中很難對這一行為進行定性。
三、我國濫用訴權規制體系的完善建議
(一) 改進與完善訴權要件
我國民訴法雖然對公民起訴的條件作了相關規定,但是其中對原告起訴的條件規定地較為籠統,對成為被告的條件也缺乏實質性規定。這將導致即使原告沒有非常充分的證據,不能清楚地證明對方侵權,只要其符合形式上的訴訟要件,仍然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使事實上可能是無辜的當事人拉入審判程序,嚴重影響了司法秩序,在司法實踐中不僅會產生相當惡劣的影響,而且會縱容行為人濫用訴權。
當事人適格以及訴的利益在民事訴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事人在行使訴訟權利時應當遵從法律的相關規定,合理行使訴權。法律為了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被侵害后能夠得到有效救濟,所以賦予了公民向法院請求司法保護的訴訟權利,而權利和義務是并存的,當事人在行使此項權利時,也應當承擔一定的義務,即權利的行使不得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不能夠濫用訴訟權利,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這反映了當事人適格和訴的利益在行使訴訟權利時的重要性。作為行使訴訟權利的重要條件,在民訴法中進行相關的立法規定是非常必要的。
(二)設立訴權濫用罰金制度
通過對司法實踐的探究,我們會發現當事人實施濫用訴權行為,特別是惡意訴訟,其目的大都是為了獲取非法利益,而這種利益是無法通過正常的手段獲得的。如果能夠在法律上加以規定,對濫訴行為人處以相當于或者高于其期待獲得的不正當利益的金額的罰款時,那么就會讓當事人在仔細衡量后放棄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引入罰金制度,在民事訴訟中規定,當權利人濫用訴訟權利時,法官可以依據相關法律對其進行罰款,這就會對濫用訴權者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
(三)完善實體法規制
訴權是民事訴訟能夠有效運作的核心,參與訴訟程序的當事人必然應當享有訴訟權利,但其對權利的行使必須在法律的規定范圍內。如果當事人違背了法律精神和原則濫用訴訟權利,那么后果就是會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法律應當對這種行為進行處罰。由于我國規制濫用訴權的相關法律規定仍不健全,存在許多漏洞,因而在審理過程中,法官難以依據相關的實體法進行裁判,給予受害者公正合理的補償。因此,在實體法中,我國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侵權責任制度,通過侵權法對濫用訴權進行規制。
參考文獻
[1] 邵明.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49.
[2] 譚福為.惡意訴訟的法律規制[D].沈陽:江寧大學,2013.
[3] 張芳芳,林敏聰.立案登記制下的民事訴權濫用問題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2016,34(04):50-54.
[4] 牛玉兵,董家友.民事惡意訴訟的司法規制—以我國新《民事訴訟法》為中心的考察[J].法學雜志,2015(02):114-119.
作者簡介:羅兵(1995.11- ),漢族,男,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