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師〔2012〕1號)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所謂規律,指的是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么,教育教學中究竟存在著哪些客觀規律呢?筆者從2015年起,在柳州市100多所學校開展自治區、教育部規劃課題“‘168教學改革模式實驗研究”,其中的“1”指的是在教育教學中通過課程建設貫徹1個黨的教育方針,“6”指的是遵循6條教育教學規律,“8”指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的8個要素。本文重點對其中的6條教育教學規律進行探索。
一、制定目標系統,遵循總分協調律
協調好總體與部分的關系,就是總分協調律。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各級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皆應遵循總分協調律。總,起于黨的教育方針,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分,指的是從教育方針中剝離出教育目的,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再從教育目的中逐層分離各學段學校培養目標、各學科各個年級的課程目標、各教學單元乃至每一節課的課堂學習(教學)目標。于是,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學習(教學)目標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同層級的目標系統(如圖1)。其中,各所學校的培養目標是黨的教育目的的組成部分和具體化,各學科課程目標是學校培養目標的組成部分和具體化,每一節課學習(教學)目標則是課程目標的組成部分和具體化。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十九大教育方針中的“德智體美”擴展為“德智體美勞”,強化了勞動與技術教育,使之成為各級各類學校都應努力達到的教育目的之一。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的相關規定,全日制中小學在不同學段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各不相同:小學階段,要求初步學會生活自理,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初中階段,要求學會生活自理和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初步掌握一些生產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擇業的常識,具有正確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高中階段,要求具有與社會生活相適應的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一定的擇業能力,形成一定的勞動技能和現代生活技能,能夠對自己的生活和發展做出恰當的選擇。在這里,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教育目的與小學、初中、高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培養目標就有了總與分相互協調的關系。
具體到不同學段的不同學校,由于其所處的地域、條件及學校培養目標等不同,其開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目標也會與同學段的不同學校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某小學把“愛勞動”作為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并為此開設了玉米種植課程,課程目標如下:(1)學會種植玉米的一般方法,豐富勞動體驗;(2)養成認真、負責、耐心、仔細、合作、衛生、安全、守紀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在這里,該小學的“愛勞動”培養目標既與上面的教育目的、本學段的培養目標相協調,又與本校具體的玉米種植課程目標相協調,存在著總與分的關系。
進一步具體到教師在實施玉米種植課程中執教《玉米選種》一課,某教師設定的學習(教學)目標如下:(1)學會選擇玉米種子的一般方法;(2)逐步養成認真、負責的好品質。在這里,玉米種植課程目標與《玉米選種》這節課的學習(教學)目標,同樣存在著相互協調的總、分關系。
遵循了總分協調律,就能做到每一節課都胸懷全局、明確方向,為學生的終生發展著想。
二、改革育人方式,遵循內外統一律
將某一系統或單位的內部力量與相關的外部力量通過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就是內外統一律。
影響育人的因素既有教育系統內部的因素,也有教育系統外部的因素,這些因素共同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學生除了參加校園內的教學活動,還要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共同對教育目標的達成發生作用,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所以,教育不僅僅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事,也不僅僅是學校內部的事,必須全社會共同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共同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環境。
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綜合實踐課程,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軍事訓練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接觸社會各行各業,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柳州市的學校為進一步提高育人質量,大膽改革育人方式,遵循內外統一律,廣泛聯系社會上的共建單位,充分挖掘各種社會資源,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服務鋪路架橋。比如:與柳州市蔬菜公司共建現代生態農業綜合實踐基地,讓學生實地了解現代農業科技;與學校附近的村委會共建農業實踐基地,開展鄉村體驗周活動,請農村致富能手談勞動致富的體會;與學校附近的工廠共建現代工業綜合實踐基地,安排學生參觀訪問;與學校附近的派出所、交警大隊、消防大隊共建安全教育基地,組織開展消防疏散演練、安全常識講座和法制教育活動;與附近街道、社區共建社會服務基地,開展為孤寡老人送溫暖活動;與學校附近的環境監測站共建社會調查基地,在專家指導下開展環境污染與整治調查;與附近的烈士陵園共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講烈士故事、談報國志愿”活動;與附近駐軍部隊共建軍事訓練基地,開展新生入學軍訓活動……實踐證明,遵循內外統一律就能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三、指導學生發展,遵循個性成長律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的智能都是由語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等九種智能共同構成,只是這九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而存在,從而使得每個人的智能表現各具特點。在全面開發學生智能的基礎上,及時發現、培養學生的優勢智能,了解學生有待開發的智能,使其揚長避短、健康成長,充分發展個性,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高度轉化,這就是個性成長律。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提出了“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改革考試科目設置,改革招生錄取機制”等五大改革任務,開始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三門必考科目之外,適當自主選擇一些高考科目。學生自主選擇高考科目,除了要考慮各高校的選考科目要求、自己平時的學習興趣和各科目考試成績等因素以外,選考科目能否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優勢智能也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但是,通常情況下,學生對于自己的優勢智能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從基礎教育的起始年級起,教師就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向學生介紹多元智能的有關知識,給學生提供展示不同智能的空間和時間。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分層遞進教學,給學生學習不同科目不同學習內容設定難度不等的學習(教學)目標,多設計一些師生合作實驗、小組合作學習等活動,同時在課堂中多給學生發言、展示的機會;適當留一些非書面形式的課外作業,如“家庭小實驗”“觀察報告”等;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社團、研究性學習等活動,幫學生建立不同層面、不同內容的興趣小組;引導家長經常帶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參觀博物館、動物園、美術作品展、攝影展等;指導學生寫學習反思和學習心得;利用現代科技分析學生平時的學習和應考情況,了解學生對各個知識點、能力點和素養點的落實情況,知道每一個學生在群體中的排序;建立學生個性特長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進步情況;借助專業工具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判斷自己的優勢智能;等等。
每一個學生因遺傳、環境、教育、個體活動不同,其發展方向和培養方法勢必呈現出個體的差異。學生、家長、教師如能準確判斷學生的優勢智能,有的放矢地展開教育教學,便能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其不斷嘗到成功的喜悅,健康成長。
四、組織課堂教學,遵循感官協同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如下記憶規律:初次學習兩周后,通過閱讀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10%,通過聆聽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20%,通過看圖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30%,通過看影像、展覽、演示等學習活動能夠記住內容的50%,通過參與討論、發言等能夠記住內容的70%,通過做報告、給別人講、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等能夠記住內容的90%。也就是說,人在學習過程中越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種感官,就越能提高學習效率,這就是感官協同律。
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全部感官參與學習過程,比如采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倡導的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廣度和深度適宜的學習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注意傾聽彼此的講解和發言,廣泛合作,互相問答、討論,共同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設計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探究活動,提出探究的要求并給予指導,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開展探究;學生在課前養成預習習慣,利用思維導圖等學習工具建構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網絡,并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多向度的交流使自己所建構的知識網絡更加科學、有效,等等。多種感官并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共享優質資源,遵循人機結合律
將人的優勢與現代化教學設備(機)的信息優勢結合起來,實現足不出戶共享優質資源,就是人機結合律。
我國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優質教育資源多數集中在城鎮且城鎮對農村骨干教師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農村教育發展明顯落后于城鎮教育且未來發展前景依舊不容樂觀。國家在近幾年著力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采取了許多辦法彌補農村教育的各種不足,但仍有一些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比如某些農村教師的素質較低和個別學科教師數量不足等問題。為此,各地采取了“支教”“走教”“城鄉結對幫扶”“送教下鄉”等辦法,但這些辦法對農村學校師生的幫扶終歸是暫時的、有限的。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刻而廣泛,它為課堂教學城鄉同步互動提供了可能:只要投入必要的機器設備,對有關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人機結合,就可以讓大規模的城鄉學校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同步互動,讓城鄉學校的師生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柳州市政府從2018年起,把“提升農村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作為政府為民辦10件實事之一,計劃用三年時間,為柳州市原來的6個縣(即現在的五縣一區)所有學校配置同步互動教室設備,讓優質學校的教師在城鎮主講教室上課,鄉下村小及教學點的師生可以在輔講教室與主講教室的師生同步互動。這種人機結合的方式,具有實效性、持續性、全面性,既可以解決語文、數學等學科農村教師業務水平總體相對較低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農村教師短缺的問題。“信息化同步互動課堂”實施一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提高,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城鎮教師和農村教師的教研能力、教學水平都得到了提高,這就為“教育扶貧”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六、考核師生成績,遵循發展評價律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基于其進步值,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基于其所教學生的進步值,就是發展評價律。
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互補性、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用同一把尺子去評價不同的師生是不科學的,應該放棄以原始分數表示的師生絕對成績,而采用師生當前成績與過去成績進行比較后得出的進步狀況相對成績。
柳州市教育局從2003年起探索“實施發展性督導評估,促進學校自主發展”,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總體成績、階段成績、某一個方面的成績進行考核時,既考慮當下又考慮原有起點,給每一個人設定的目標都處于他的“最近發展區”,從而讓每一個人都有努力的動力。同時,對師生的成績不僅作出努力后結果優或劣的判斷,還借助相關軟件讓師生了解自身某一方面或總體情況在全班、全年級的位置,看清自身的發展現狀(即進一步發展的起點),識別出自身的成功與失敗所在,為發現問題、制定問題解決方案提供依據,促進師生不斷進步;了解自己發展變化的軌跡和趨勢,幫助師生樹立發展的信心,明確發展的重點,優化發展的策略,促進師生去實現新的更高的發展目標。這一規律的應用,使得柳州市各級各類學校師生煥發了活力,建立起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機制,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步,從而實現自主發展。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A類資助經費重點課題(立項編號:2015A004)、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FHB170527)“‘168教學改革模式實驗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