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阮清和
中國石油大學,作為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學校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石油資源,而石油工業發展也急需專業人才。在這種形勢下,以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為基礎,匯聚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著名高校的相關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組建成立了北京石油學院,隸屬燃料工業部,是當時北京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
1969年,“北京八大學院”中的四所遷離出京。北京石油學院攜全部師資、設備遷至勝利油田所在地——山東東營,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至此,“油院”主體扎根中國第二大油田。1981年6月,學校研究生部在北京石油學院原校址內成立。1988年,學校更名為石油大學,逐步形成山東、北京兩地辦學格局,分別定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的校訓是惟真惟實。惟真,是指尊重客觀規律,真理至上。它既是一種追求真理的執著信念,又是一種不唯書、不唯上,探求事物規律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惟實,既有求實、求是之意,又指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務實、扎實、踏實的作風。同時,也指一個人必須具備誠實、樸實、正直、耿直的良好品質。“惟真惟實”自身內蘊著一種追求真理,全面發展的理念和精神。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石油大學的幾任校領導曾在不同場合,先后提出過學校的發展目標和培養模式,盡管表述不盡相同,但是其基本內涵和精髓與“惟真惟實”是一致的。“惟真惟實”所蘊含的精神理念不僅是中國石油大學戰勝困難,取得輝煌的力量之源,更是學校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行動指南。
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授予42人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地質1956級校友王啟民獲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王啟民是一代石油人的杰出代表,為“鐵人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被譽為“新時期鐵人”。王啟民認為,母校的教誨對他扎根大慶油田有深刻的影響,他至今記得老師的話:“知識是學來的,認識是靠實踐來的。只有長期的學習和實踐,積累起來,才有可能厚積薄發。”這一教導,為他在沒有計算機的時代找到油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9月21日,聯合國青年氣候峰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綠色校園”項目入選中國青年優秀環保案例。項目組負責人,文學院2017級英語專業學生白煜琦代表學校參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交流,分享中國青年環保經驗,發出響亮的中國青年之聲。
峰會期間,白煜琦拜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區代署長和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并針對中國青年的環保行動、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合作、中國目前的環境狀況等內容進行交流。此外,白煜琦還接受了國外媒體采訪,在采訪中提出“一個人影響一群人,共同改變世界”的觀點。他認為,應該在各高校中積極建設綠色校園,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10月12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首次承辦“山東科學大講堂”(第161期)。講堂主題為“神奇的仿生學”,主要內容為介紹自然界和工業中的各種仿生學實例。講堂邀請李宗劍、萬超、劉建林3名科普專家分別作題為“小貝殼大世界”“昆蟲彈跳力學”“石油工程仿生學”的主題報告。
講堂吸引校內外聽眾200人次,使聽眾領略到仿生學在自然界和工程界的廣泛應用以及所蘊含的美,對于師生拓寬學術視野,激發科研熱情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石油大學青島校區主樓
剛來中國石油大學的時候是2010年。那個時候海底隧道還沒通,想去青島得坐輪渡,至少需要花兩三個小時才能到達。冬天的時候室內暖氣火力全開,使寒冷只存在于室外,令我十分懷念那些有暖氣的日子。那個時候我喜歡去南堂四樓東邊的幾個教室自習,我還記得東西廊之間的玻璃屋頂,我特別喜歡坐在下面的椅子上透過玻璃看天空,我認為那是學校里的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石油大學教會了我們許多:她教會我們去享受從前不能享受的幸福,忍受從前不能忍受的痛苦;讓我們認識更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經歷更多的紛繁蕪雜的事;讓我們明白一切從前認為的成熟,都是因為還沒有長大;她告訴我們生活艱難,幸福要靠自己努力創造;她讓我們學會踏實內斂;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去愛一個人。
于是我們從這里出發,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去路過更美的地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成為想成為的人。當離開的時候,我們才發現,那是夢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