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芳

圖1 古蓮子壺
出淤泥而不染是蓮的珍貴品質,寄寓了古代文人對于崇高精神的追求與敬仰,圖1“古蓮子壺”承襲傳統蓮子壺的造型結構,特意選用黃金段泥來進行制作,以凸顯時光給予蓮子這枚高潔果實身上的痕跡。蓮子壺的造型源于明代崇禎年間流行于民間的蓮子罐,這種陶罐的源頭則更加久遠,以此為原型的“古蓮子壺”造型呈圓葫狀,無肩圓潤,口縮攏,口蓋緊密,壺鈕是便于提攜的圓珠,拿捏便利;一彎流晟出自然,出水流暢,典型的耳把聯通壺身上下,整體看來端莊古樸、大氣穩重,給人一種簡單大方,干脆利落的凝練感,仿佛靜止的造型之中孕育即將萌發的氣韻。
制作的第一步,用泥搭子將黃金段打成厚度均勻的泥片,并且通過控制不同面的拍打次數來決定哪一面是壺面,哪一面是壺的內壁,接著按照尺寸用圓規劃好壺的底片,壺蓋以及壺口,壺面;用一整塊泥片連接成壺的身筒,前后用脂泥粘接,處理好接口,用竹尖刀將鑲接處刮光撫平,直至沒有痕跡,隨后用鳑鲏刀倒角,這一步的手法工藝較為細致和耐心,做完后上線片,同樣用脂泥鑲接,在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控制好前后鑲接脂泥的濕度,不同部位脂泥的濕度不可差異過大,倘若環境較為干燥要注意局部補水;這一步完成后用線杠清理干凈,讓線片跟身筒合二為一,同時用拍子控制出壺身弧線,要注意受力均勻,做完后就可以考慮設置壺身的出水孔,考慮到茶壺重心的平衡以及前后流把的對應關系,再用脂泥將做好的壺嘴鑲接完成,由于“古蓮子”的一彎流采用暗接法,同樣需要用竹尖刀將鑲接處撫平,使線條圓潤過渡,壺把的處理與壺流類同,耳把由于曲線的關系會更加靠近壺身,所以相應的其總體的質量要更大于壺流,通過前后伸展性的不同,使兩者達成平衡。接著就是壺蓋的制作,依照貼片邊緣劃好蓋子的底片,同樣用線桿清理,角落處用水抹布使其光滑,再用毛皮包光,扁圓的蓮子處于壺蓋正中,用少量脂泥粘接,并留出氣孔,最后壺蓋基本制作完成,切開壺口使其正好能容納下蓋子,最后用牛角片反復刮光,完成后敲上印章。
“古蓮子壺”采用黃金段泥進行制作,這種泥料是近代才出現的說法,本身仍屬于傳統“段泥”的范疇,在段泥中透氣性佳,燒制以后的色度更明亮,因此得名。這種泥料表面的質感更偏金石但溫潤,顏色金黃,窯溫可以控制在1100℃~1300℃之間,此時的收縮率在10%左右,制作的時候形體要留出一定的余地以防止變形。使用的工具有常見的竹拍子、鳑鲏刀、鐵片、蓋條刀、尖刀、銅管、銼刀等。
從形態上來將,“古蓮子壺”在傳統蓮子壺的基礎上并沒有很大的改動,同樣是借用蓮文化的底蘊,根據泥料材質的變化而進行了一些局部修正,追求的是那種“菱葉縈波荷風臨,荷花深處小舟通,”的出塵意境。著重點出一個“古”字,整體更為凝束,就如同掩藏在重重荷葉中的小小蓮子,雖然成熟,但卻等待著人前往發掘,是一種成熟內蘊活力的彈性之美。
“古蓮子”是對傳統紫砂壺形的繼承,但卻并非重復性的臨摹照搬,而是根據當代材質的變化,進行了一些適應性的改變,口蓋圓潤精細,骨肉更加勻稱,在平靜中孕育成熟的動感,彰顯生命的活力。在這把壺上,我們可以看到過去蓮子的清韻,也可以看到時代的新風,看似是在描述過去,實則展現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