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芳

圖1 仙瓢壺
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林古度曾有詩云:“世間茶具稱為首,玩賞揩摩在人手。”這“稱首”的茶具說的便是宜興紫砂壺了。而紫砂壺也確實“不負眾望”,在世界各國都有著較高的聲譽。我們不僅要感謝大自然的饋贈,將這紫色的仙土帶給我們,也要感謝手工藝人,正是有他們的努力,那一胚紫泥才能幻化成各種別致的造型。
紫砂壺造型種類十分豐富,尤其在現代化的今天,手工藝人們的思維是極其開闊的,制壺的工藝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一些仿造傳統造型的紫砂壺變得更加精致,具有現代幾何感和創意造型的壺型也大量涌現,從而形成如今廣闊的紫砂壺市場。
圖1“仙瓢壺”由清代制壺名家王東石所創造,是珍貴的玉成窯傳器,壺身上部窄而下部寬,壺腹呈瓜瓢型,蓋呈圓弧形,壺鈕仿造瓜蒂制成,因此稱之為“仙瓢”。仙瓢壺造型別致,具有強烈的自然風格,深受大家喜愛。
此件紫砂壺較傳統紫砂壺有所改變,尤其是裝飾于表面的陶刻裝飾為此件紫砂壺增添了個性色彩和文化氣息,使仙瓢壺在新的時代有新的發展。
此件紫砂壺在造型上更類似于葫蘆形狀,壺由幾個圓形相互層疊構成,壺身圓潤飽滿,線條緊實,壺嘴、壺把手與壺身為一體,兩者都較為粗大且線條柔和。壺蓋依然為傳統弧形,接近于一個半圓形,其大小與壺身比例相適應。壺鈕為一大一小兩個圓珠堆疊,設計精巧,這樣整件作品從上至下便是由幾個大小不一的圓共同構成的,具有層次美。在紅泥細膩質感的映襯之下看上去更加飽滿豐腴,盡顯福態。
在壺身正面有端正大方的六個古體書法文字,這也是此件紫砂壺的藝術獨特之處。這些文字所采用的是歷史悠久的陶刻技藝,也是紫砂壺藝術極為重要的裝飾方法。所謂陶刻即是先用小鋼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圖形,而后再裝套進窯燒制而成。紫砂壺陶刻通常有“刻底子”和“空刻”兩種,區別在于是否先擬好草稿。除此之外還有清刻、色刻、濕刻、干刻等形式,種類十分豐富,同一件紫砂壺上的陶刻還可以由多人協作完成。
紫砂壺陶刻的內容往往是詩文、繪畫、印章等形式,通常會為紫砂壺增添許多文化色彩。此件紫砂壺所刻的是古體書法文字,幾個大字均勻分布于壺面上,筆畫剛直、遒勁有力。字的筆畫是與仙瓢壺的泥料、造型等有內在的一致性的。紫砂壺藝術往往有一種感情思想和精神境界在其中,因此陶刻的刀法、刻法都要與之相符,才能有藝術美感。
仙瓢壺本身就與文化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此件紫砂壺較傳統仙瓢壺更加大氣古樸,莊重典雅,因此在陶刻上選擇了古字體,字形深邃威嚴,與整件紫砂壺的內涵相融合,在藝術風格上達到一致。如果是用較為秀麗的字體進行裝飾的話,那么壺的整體氣息就會不穩定,也就難以傳達出手工藝人所要表達的真正內涵了。
紫砂壺的陶刻技藝豐富多彩,感情深厚,我們在紫砂壺上所見的一撇一捺、一山一水,都是手工藝人思想情感的化身。陶刻不僅為紫砂壺增添了個性,有時更是整件作品的靈魂。尤其是像仙瓢壺這種來源于傳統的造型,更需要陶刻技藝為其裝飾以凸顯藝術風格。陶刻技藝就像是調味料,在滿足人們不同口味的同時也為紫砂壺藝術本身帶來了獨特的價值。與紫砂壺藝術一樣,陶刻技藝也需要人們的守護和傳承,在傳承中發展才是陶刻技藝今后發展的重要路線,這就是仙瓢壺想要對我們訴說的,或許并不是每件紫砂壺都有陶刻的存在,但因為有了陶刻,紫砂壺藝術才能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