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明

圖1 圓融
明朝正德年間,紫砂壺的出現將陶器制作推向高峰,即使在今天,紫砂壺仍然是人們最為熟悉的陶器制品。紫砂壺溫柔敦厚的造型與多樣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兼具使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珍貴的原材料又使其保持著極高的收藏價值,在這三種價值的相互作用之中,紫砂壺能夠在今天依然神采奕奕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1這件“圓融”的紫砂壺以其質樸自然的造型將紫砂壺的醇厚風格完美詮釋出來,通過分析它的造型藝術與內涵意蘊,我們不僅能真切地感受它的美感力量,更能體會到紫砂壺藝術的魅力和藝術傳承中所包含的人類情感。
光器是紫砂壺的一個分類,此件紫砂壺便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光器紫砂壺。壺整體呈紅棕色,這是大多數紫砂壺經常會選擇的一類顏色,這一方面是由原料紫砂泥和燒制程度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國文化中有對紅色的崇拜。此壺以“圓”為其設計的總體理念,以線條與面的配合所形成大小各異的圓組合而成,在簡約之中透露著傳統技藝的精巧。壺身珠圓玉潤,飽滿緊實,因工藝之細膩而使之泛著柔光,宛若珍珠一般明亮透徹。壺嘴短促利落,似竹節般清爽干脆,壺口處也特意設計為圓形,香茶從此處流出,猶如泉眼般靈動飄逸。壺把手為耳狀圓環,上端寬大下部略收,似天上弦月,也可看作是一個半圓,主要提供使用價值。壺蓋則是一個角度完美的半圓形,置于壺口處與壺身構成錯落有致的層次感。壺鈕設計為一枚圓珠,樸素又與壺整體風格相適應。
此壺完美地展現了“圓融”這一主題,各部分都可看作一個圓,又各有其特征,組合在一起則宛若天成,毫無拼湊的強硬感覺。再配以富有光澤,細膩入微的表面質感,可以稱得上是一件毫無瑕疵的紫砂壺藝術作品。
“圓融”所指的即是破除偏執,圓滿融合之意。隨著時代的發展,“圓融“也被人們看作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處事哲學,圓潤而不圓滑,不刻意迎合而是以包容心態應對萬事萬物,才能獲得心靈的豁達與寧靜。
紫砂壺是一種具有文化意味和禪意的藝術品類型,手工藝人以線與圓的組合,將這種處世的方式與超脫的禪意傳達出來,于外表的精致細膩中彰顯深沉大氣。紫砂壺大多以小巧精致著稱,因此過多的裝飾會顯得擁擠局促,在一定程度上遮蓋了原料紫砂泥的成色。設計“圓融”的手工藝人敏銳地意識到通過造型設計不僅可以傳達主題,還可以展現出紫砂泥的質感,因此從“簡”入手,更好地展現出紫砂壺藝術的醇厚美學特征。
古往今來,傳承紫砂壺技藝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而吟詠收藏紫砂壺的人也不在少數。紫砂壺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它強有力的后盾,正如這件“圓融”紫砂壺藝術品一樣,在它小小的身軀之中不僅是那一汪清冽的香甜,還有那百余年的人類情感和紫砂壺藝術的醇厚力量!
在分析這件“圓融”紫砂壺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中國陶器制作的悠久歷史,了解到紫砂壺藝術的博大精深。在對整件紫砂壺進行拆解再重新組合的過程之中,我們體會到光器紫砂壺的光潔,簡約之美,由此才能感悟其中所體現出的“圓融”思想,感悟紫砂壺藝術的醇厚之美,更為手工藝人進行藝術傳承所耗費的精力與心血而感動,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才延續了紫砂壺藝術的生命,才能使中華兒女乃至世界各國人民感受到紫砂壺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