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儀 周逢年


摘 要:南昌繩金塔歷史悠久,其藝術特色和價值意義歷久彌新。文章從繩金塔的建筑空間、形象、結構、空間布局以及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等多個角度剖析,并挖掘其有意義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繩金塔;藝術特色;文化價值
繩金塔,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始建于公元904—907年的唐天佑年間,是南昌市現存歷史最悠久、高度最高的標志性古塔建筑。繩金塔素有“水火既濟,坐鎮江城”之說。據明代文學家宋濂記載:“南昌城南有佛剎,曰千福,相傳唐天佑異僧惟一之所建也。當經營之初,發地得鐵函,四匝金繩,界道中有古劍一,舍利三百余顆,青紅間錯,其光瑩然。于是建寶塔,取舍利藏焉,改千福為繩金塔院。”它在保存江南塔建筑風格特色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特點,即銅鈴飛檐、磚木巧構、美觀而實用的配套設施、精妙的布局等。
繩金塔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由于磚木結構等原因,繩金塔重修次數雖不比滕王閣29次之多,但也歷經多次重建。繩金塔第一次重修是在元末明初,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南昌之時,繩金塔遭毀,于公元1368年重建。后又于公元1713年,因自燃、人為破壞等原因損毀而重修。繩金塔在清代也遇多次修繕,清代恢復科考,當時繩金塔承載著“文峰塔”的獨特內涵。因其外形遠看如筆似文峰,“文風”又與“文峰”諧音,相傳此塔興盛能培植文風,因此,四名清代江西巡撫(岳浚、胡寶泉、阿霖鳩工、劉坤一)為了讓科舉考試報捷,曾對繩金塔進行了修繕,此后的百年間繩金塔也遭多次損毀而重修。最終在2014年,南昌市政府為繩金塔注入重資進行修繕,以恢復繩金塔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伴隨商業價值塑造特色金街吸引游客,彰顯南昌古城特色和古塔風采。
一、繩金塔的藝術特色
(一)實用而美觀的建筑空間
“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圍的人文環境和人們需求對這一時期表達形式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繩金塔融實用與美觀于一體的特色建筑,以繩金塔為核心將周邊空間分隔為四大區域,每個區域都各具特色。第一大區域是藝林園。園區占地4000多平方米,種植有很多名貴的花草樹木,如南昌市樹香樟等品種,還建有木質結構的長廊,長廊的每個柱子上均掛有古代名句,如:“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樂以忘憂氣自間”“民思富裕,一言可振家邦”“觀所由,視所以,查所安”等。園中運用水景、亭臺樓榭和花草來創造素雅而不失野趣的意境,融觀賞、休閑功能于一體,是夏夜散步的好去處,深受市民喜愛。第二大區域是民俗村。民俗村占地5200多平方米,按照明末清初民居風格建立。村內擺放著許多傳統鄉土勞動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品,與人物雕塑結合,充分體現歷史上南昌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當時市民們的精神風貌。第三大區域是文廟。文廟占地3300多平方米,建在繩金塔東北處,為歷代文人雅士聚集的場所。文廟內兩側墻壁均刻有孔子生平事跡,且廳中擺放了許多祭孔時期所用樂器;文廟外擺放著數枚雕像,以銅為基,是為祭奠孔子及其門生而建,深受文人雅士歡迎。第四大區域是隆興院。隆興院占地5600多平方米,建有戲臺和茶樓,每年節假日都會舉辦大型文藝活動,并邀請當地知名戲團演出地方戲,吸引大量觀眾,為繩金塔景區集聚了不少人氣。圍繞在繩金塔周圍的各具不同功能的四大區域,達成一個具有文化表征意義的公共空間。正如阿恩海姆所言:“公共空間因人的活動而獲得意義,這種意義不僅是人與空間的功能有效地發生關系,而且是人的情感釋放、交流與認同的豁要。”它的實用性為市民增添了生活趣味,它的美觀又為市民提升了審美空間,促進市民之間以及市民與游客之間的情感交流和觸感體驗。“一處好的環境意象能夠使擁有者在感情上產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建立協調的關系,它是一種與迷失方向之后的恐懼相反的感覺。這意味著,最甜美的感覺是家,不僅熟悉,而且與眾不同。”
(二)禮制思想的建筑形象
“豫章古郡,洪都新府”,南昌地處華東地區,乃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之所,其中自然也不乏名山古剎,繩金塔正是這座城市的鎮城之寶。繩金塔處于鬧市街區,旁邊高樓大廈圍繞,在強烈的新舊互襯下卻也不突兀,反倒視覺和諧,更顯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各具特色。繩金塔具有江南典型建筑風格,如青瓦白墻、流動的飛檐,有質樸清新之感。從整體環境到塔身內部,從朱紅欄桿到鎏金銅頂,從飛檐翹角到銅鈴高掛,這些靈動輕巧的形象和富麗堂皇的顏色與西方敦實厚重及樸素淡雅的外觀不同,它對每一部分都有嚴格規定,有明確的禮制思想和濃厚的宗教色彩。
古代表征性的實用性建筑總是伴隨著禮制思想,繩金塔也不例外。在我國古代天數奇,為陽數,地數偶,為陰數。塔層數向上朝天,所以為奇,而塔的平面圖形在地,所以為偶。一般塔以七層為多,繩金塔便是如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其中 “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在佛教中七層塔曾經是最高等級的佛塔,同時奇數也為吉祥順利之意。受中國古代哲學影響,在五行的基礎上又繁衍出五方,即東西南北中,這五方又各配有五色。《禮記·玉藻》曾記載“正謂黃赤青白黑,五方正色也”。隨后在宗法制的影響下又出現等級之分,其反應在色彩上便是正色為尊。在之后的朝代,皇家用色也便如此(如秦用黑,宋帝穿紅,明清崇黃等)。繩金塔的用色是為巧妙,其以朱欄青瓦襯托藍天綠樹,再加上鎏金銅頂,整個建筑格外奪目,其“黃赤青白黑”五種“正色”暗喻皇家地位的象征。可以說,其色彩的使用具有明確的禮制思想。
(三)精致的建筑結構
繩金塔是南昌現存最高的古建筑,塔由塔剎、塔身、塔座和地宮構成。塔剎俗稱塔頂,最具佛教代表意義,由剎座、剎身和剎頂三部分組成,位于塔的最高處;塔身具本土特色,是塔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地宮則位于地面以下,用于藏舍利等物品,是漢塔獨創。繩金塔如圖1所示。
繩金塔高50.86米,周長33.6米,景區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塔身七層八面,被朱紅欄桿環繞,內部明七層暗八層,白墻青瓦,陽光下的塔檐陰影處顯出藍綠相配的冷色。飄逸的飛檐處懸掛著銅鈴,微風吹過七層七音,悅耳動聽,既有北方之沉穩厚重又不失南方之婉轉靈動,南北結合,相得益彰。繩金塔塔頂為銅胎鎏金鎮火頂,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透亮,璀璨奪目。在施工之前就對塔剎有周密的考慮與計算,高度3米,各個部位尺寸比例均勻,其線條流暢,柔和程度在江南的諸多名塔中不多見。塔身每層均設有四面真門洞、四面假門洞,各層門洞真假交叉,上下錯開。門洞呈“一、二、四”分布,即第一層為月亮門,二至三兩都為如意門,四至七這四層都為火焰門,三種不同拱門類型集于一塔,其設計手法較為罕見。塔內設旋梯直通頂層,登至頂層可遙望湖山千里、下俯萬戶城郭之壯景。塔下有多層地宮,在1988年對塔進行維修之時打開了清代地宮,出土清代青花瓷瓶、銅器等幾十件文物,并存放于如今的千佛寺內。令人稱奇的是此塔塔基在建筑上鮮為人知的神秘之處,此塔塔基以須彌座為塔基,深度有60厘米,在繩金塔建造后嚴重沉陷而少于傾斜,可見其計算之精、制造之妙。繩金塔二層假門洞如圖2所示。
(四)有考量的選址和空間布局
繩金塔巧妙的選址、空間布局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氛圍。滕王閣是群體塔建筑,而繩金塔是單體塔建筑,與滕王閣選址稍有不同。俗話說,閣鎮水塔鎮火,滕王閣臨江而立,而繩金塔卻位于南昌市西湖區繩金塔街東側,原古城進賢門外,屬于鬧市區域。南至洪城路,西至撫河路,北至站前路,與滕王閣遙遙相望,涵蓋“五街、一園、一廣場”,即繩金塔街、金塔西街、塔東街、十字街、前進路五條街以及繩金塔公園與南門廣場。繩金塔景區布局也較為巧妙。其利用周邊資源加以整合,使之成為整個景區核心點,再根據這個點設計配套設施,帶動周邊空間結構整合,將住宅、服務、醫療設施聯為整體,使之北有醫院,周邊圍繞居民區、酒店,再加上繩金塔本身構成四大特色區域,將實用功能與視覺審美相結合,利用以點帶線、線帶面的方式,促動南昌經濟、文化蓬勃發展,同時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張力感。
中國人重視整體,西方人強調個體。中國古建筑在選址布局上有主次之區分。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彭一剛教授在《建筑空間組合論》一書中寫道,一個有組織的空間序列特別強調高潮,如沒有高潮會顯得松散而無核心,這樣的序列將不足以引起人們情緒上的共鳴。繩金塔以大空間為中心,周邊圍繞數個小空間的形式組成,其在把握整體規劃重建時,注重考量景區的整體視覺效果,有放有收,將體量高大的繩金塔放在突出位置,其次配以文廟、長廊等較低的建筑空間來襯托,使繩金塔足夠突出,成為整體空間序列的“高潮”。杭州的西湖文化廣場也是以類似的組織空間建構的建筑群,主塔樓是170米高的浙江環球中心,周邊配建有博物館、展覽館和商場等建筑,建筑整體主次分明,主題突出。
二、繩金塔的價值意義
(一)藝術價值
繩金塔是綜合性的塔建筑,由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研究院進行整體規劃設計重建,融材料、美學、雕塑藝術為一體的特色塔建筑。繩金塔屬于佛教文化中眾多藝術形式的一種,它的精神內涵在如今時代并不具有太多的宗教色彩,而更多表征的是在四維空間中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內涵。四維空間具有時空之意,是在三維空間的基礎上加上時間維度,再將其各個局部串聯起來,形成整體印象,它的視覺性的藝術價值和觸感體驗的日常生活價值不言而喻了。如果單純地把繩金塔作為三維空間來看,是不足以體現它的藝術價值的。如今所見的繩金塔是按照原有風貌重修而成,是時間延續的產物,也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夠看見它過去的原貌,體驗時間與空間上的“穿越”。
物是人非塔猶在。繩金塔無論是建筑本身的文物價值還是建筑空間的形體語言,都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汗水。作為建筑藝術,繩金塔充分展示著自身的藝術價值,為文物研究乃至建筑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佐證材料。
(二)文化價值
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南昌現存古建筑已越來越少。保護古建筑與使用好古建筑刻不容緩,利用而不保護或為了利益而不計后果都是得不償失的,只有在充分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古建筑才能最大程度保護其藝術價值,顯現其經濟價值。繩金塔在保護原有古建筑基礎上合理利用,為南昌帶來了可觀的效益。每逢金秋時節,繩金塔都會舉辦各種大型文化活動,如中外文藝匯演(歌舞、戲曲)、廟會、美食節等,真是好戲連臺,熱鬧非凡,可謂是萬人空巷,還展示各類民俗文化,有眼花繚亂之感,充分展現了“尋千年古塔,品南昌特色,游百年老街,淘民間藝品,觀金塔傳奇”的特色。
繩金塔在投資商眼中也是塊寶地。隨著繩金塔名聲遠揚,被吸引而來的不僅是游客還有投資商。如王府井商場慕名而來,在繩金塔的附近街道上,興建傳統特色商鋪,為繩金塔增添了更多的各類文化空間,其中打造的金街獲得了江西省第三條“國字號”步行街的稱號。南昌地鐵三、四號線交叉口也建于此,由此可見,繩金塔未來商業價值不可估量,無論從所處位置還是建筑本身來說,都潛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是當今社會建筑藝術和諧發展下的產物。
三、結語
兩水分流,兩峰并起,與滕王閣遙遙相望的繩金塔之所以深受市民喜愛,不僅在于它是著名的地標性建筑,還在于其建筑之精美,規劃之巧妙,與市民日常生活的友好共處,通過空間造型、景觀藝術、現代建筑規劃等,利用不同時代題材和獨特建造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表達了視覺認知和觸感體驗的建筑美。阿恩海姆認為:“美、完善、和諧、秩序等等,的確能通過呈現一個合乎人類需要的世界而使人幸福和快樂,但它們同時又是促使一個認識性的陳述變得清晰、連貫和易于理解的不可缺少的條件,人們之所以感到美,乃是表達的內容和表達的方式之間達到同型性對應的結果。”輕風舞明月,塔下人癡醉,細品繩金塔,別有一番風味。
“唐宋元明清,一塔看得清”,繩金塔是南昌古城的表征。作為信息的載體,繩金塔的千年歷史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江西的塔建筑藝術研究提供了活化石,也為后人研究塔文化提供了詳細的技術參數。作為南昌古城的記憶者,繩金塔見證了南昌這座城市的發展,承載著南昌城市的文化積淀,其在南昌人民心中的地位無以言表。
參考文獻:
[1]萬湘兵.繩金塔簡介[J].老友,2002(2).
[2]蘭中英.遼西地區遼代佛塔藝術考古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3]楊保軍.城市公共空間的失落與新生[J].城市規劃,2006(6).
[4]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5]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王儀,中國計量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學生。
周逢年,中國計量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