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焓冰



摘 要:西北民居的建筑風格因西北地區特有的人文地理環境而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同時也一定程度反映出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胡氏古民居因其獨特的形制成為西北明清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不但深刻體現了當地特色,而且為當地歷史脈絡、民俗風情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歷史資料,對研究明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胡氏民居不僅為當地的民俗博物館,也是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館,對現代建筑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西北民居;明代民居;胡氏民居;建筑特點
一、西北民居建筑地域特征
民居是建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僅能夠深刻反映當地的歷史、審美、文化,更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體現,也展現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西北地區地域遼闊,具有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與影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西北特色的民居形式。
民居建筑無論是內外環境,還是它的裝飾、形制、格局布置,都反映了地域文化差異。西北傳統民居大都以傳統四合院形式呈現,形制多為長條狀,左右廂房的間距較窄,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建造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依勢而建,建筑的夯土或石磚墻體高大厚實,充分起到防風保暖的作用,是西北建筑的典型代表。民居建筑在實用的前提下,其外在形式、裝飾是當地獨特文化的集中體現。不同地理地域間,民居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使民居文化形成了多元的地方特色,西北民居也是西部文化獨特魅力的體現。
西北地區最典型的幾類傳統民居建筑如寧夏民居,陜北、隴東等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等。與北京四合院不同,西北傳統民居房屋大多為“一坡水”,從材料上看,土坯、青磚、木材兼有。與西北雨水少有關,民居的屋頂采用方磚平鋪的居多,少用筒瓦。
二、胡氏民居基本概況
(一)地理位置及功能價值
天水胡氏古民居(也稱南北宅子),是由明代名臣胡來縉和其子胡忻所建造的個人住宅。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毗鄰文廟,是當前西北地區現存的明代品官府第,明代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為當地人文歷史和民俗風情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就其規模來說,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十分難得的明代古民居群落,南宅子和北宅子,兩處古宅的結構形制、建筑布局、屋頂脊飾以及磚木雕刻等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有著當前不可多得的建筑規模和建筑整體構造,細節也同樣精雕細琢。
(二)建筑特點
胡氏民居屬于明代品官府第,是個人住宅,屬傳統意義上的小師建筑,由南宅子和北宅子兩處古建筑群組成。其形制受地域環境影響,雖有傳統四合院的影子,但其特有的構建方式又不同于四合院。最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屬北京四合院,大門多采用屋宇門形式,部分大門采用對山式墻垣門,厚實,造形簡約樸素。北京四合院無論是正房或廂房均為人字脊結構,這一點與胡氏民居只有正房與倒座為人字脊結構有很大差別,廂房均采用俗稱“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構建方式,四面屋頂均為一坡,各自向院內延伸,因而造成后墻高峻,形成深巷奇觀,具有地方特色。墻面多以土木為基礎材料,外部立面墻則以厚實的夯土堆砌而成,內墻高度相對降低,建材主要選用木竹材料,土石、磚頭用于輔助修葺踏跺和漫道。 圖1為墻面用材。
南北宅子受到明代禮制的影響,建筑布局也是等級制度森嚴的體現,整體結構嚴謹,“前堂后寢”成為品官宅第的經典建筑模式。因是官式建筑,其形制基本按傳統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構建,呈三進式。進入大門后是小天井,南設照壁,東西各設一垂花門。主要庭院由四周的房間基本圍合,這樣的布局形式避免雨淋。
三、胡氏民居建筑藝術特點
(一)南宅子
南宅子是明清建筑,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古樸典雅,占地約5000平方米,是胡來縉之子胡忻的居所,自明萬歷朝建成之后,正屋至今保持基本原貌。大門形制上書“副憲第”為單面卷棚頂。其中前后兩進四合院,東西各加一側院,圍合中庭形成傳統的布局形式,避免雨淋,這一點有南方布局的特點,但房屋圍合之中又有間隙,相互走動互不干擾。建筑形制屬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組合,整個宅院的入口臨街朝北,大部分房屋坐北朝南,現存前院正廳坐南朝北。
大門以獨立建筑物呈現,位于坐南朝北院落組群的東北角,這種形式在天水古民居甚至西北民居中也屬獨一無二。進入大門首先是一個小天井,正對南墻設青磚影壁,影壁兩側分別通向東西兩個院子。現今游人參觀的路線由西側門入,東側門出,東西各設一垂花門,西垂花門上康熙書“桂馥”二字仍依稀可辨。
東西兩院均為廂房,由西海棠門入,到達前院,坐南朝北的主房為明代過廳,過正廳后直達后院,前院的東廂房一側可入書院。
書院同為四合院布局,院內種植有竹、梅等植物。建筑小巧玲瓏,雕飾精細,琴棋書畫、喜鵲梅花和博古圖案是主人雅致氣質和審美情趣的體現。
仆院,由書院南通道向西行,經過垂花門可進入,圖2、圖3為院外巷道。后院的正房是宅院主人的寢房,還有東、西兩廂房。后花園具備園林的基本造園元素,但面積不大。后院東為仆院,水井、磨盤、馬車等構成生活場景。后院東側的繡樓為兩層閣樓,是大家閨秀的居所,相對隱蔽。一樓是生活用房和丫鬟房,現陳列紡車、織布機、繡花支架等,二樓為閨房,是小姐起居室。
主院集中在前、后院,是南宅子建筑群的主要活動區;東院為副院,是生產區;仆院和雜院是服務區。院落整體功能布局明確、動靜分明,表現了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整體東區民居現為民居保護所在地,建筑種類繁多,由大小14個院落組成,古民居建筑60多座。
南宅子是天水民居的集中展示,對于我國西北地區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的研究起著重要作用。
(二)北宅子
北宅子為胡來縉的居所,相比南宅子,北宅子建筑結構比南宅子復雜許多,建筑體量、規模也更大,但因嚴重毀壞,規模遠不如從前。整個建筑布局呈正方形,原為正院三進,側面建有大小院落五個,現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廳與中院庭樓及廂房。東南設總門三間,門前牌坊上書“太常第”,表明主人的身份。前院正廳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中院廳樓是一座二層樓閣式硬山建筑。中院東、西廂房為近代改建,已不見原貌。由廳樓東側進后院。后院廳房有明初建筑的特點——崇尚古風,講究制度,裝飾樸素。
四、裝飾藝術特點
(一)立柱、大門和花板裝飾
當地建造者創造性地將塑佛造像的手法用在傳統民居裝飾中,在胡氏民居中的雕刻裝飾上得以體現。明代木柱建筑裝飾有很大發展,古建筑中立柱為整個建筑的主要承重部分,因此建筑體量的大小也與柱子的多少相關,官式建筑更制式,民居建筑則結合地方特色,立柱多種樣式并存,因此裝飾手法也存在差異。
明代建筑在畫面題材以及設色方面更加多變,并在逐漸成熟發展的過程中走向程式化、規范化。與普通民居不同的是,胡氏民居采用直柱,雀替主要起裝飾作用,其雕花精致清秀。大門整體呈面闊兩間的雙檐懸山式建筑風格,門板主要運用浮雕手法,內容豐富,畫面生動。門頭分上下兩塊,上為幾何圖形,下方連桿透過海漫與經線。依傳統形式安置兩道格柵門,分別是月洞門和海棠門。胡氏民居海棠門位于內庭至倒座間隔的門,安置在住宅中軸線上,呈干闌形樣式,具有分割空間的功能。
民居雕刻藝術的升華集中展現在花板上(圖4),花板和締環部位大多雕刻花草樹木、琴棋書畫等,更能體現建筑空間裝飾特征的門扇、窗戶,其做工考究,有明代建筑典型的隔扇窗設計,精美大方。欄桿裝飾基本組件包括尋杖、立柱、禪杖、寶瓶等,尋杖扶手有一層或者兩層,柱間欄板簡潔素雅,多飾以梅蘭竹菊。
(二)雀替、柱頭和間隔空間裝飾
胡氏民居的雀替主要起裝飾作用,雕花細致精秀,具有明代特點,對角科、柱頭科、垂帶踏跺、單斗等同樣施以精美裝飾。與西北渾厚、凝重的建筑特色形成對比,梁頭、柱頭的雕花彩繪(圖5、6),頗有江南風格,繁復中透著清秀。在柱上進行雕花、裝飾,并涂以油漆,顯得豐富多彩。主梁的前端穿過前檐柱并向外挑出,在挑出的梁頭下各懸一根懸空短柱從而形成懸臂梁。在柱頭裝飾上,主要雕刻有精美的花飾紋樣。月洞門設置在胡氏民居主干道上,具有分割住宅內部空間的功能。
在胡氏民居修繕過程中,屋頂運用了多種工藝。明清民居在檁子、大梁結構形式上已有明顯變化,主要為屋頂垂脊和太平梁變化。太平梁承重功能逐漸減弱,多了許多雕飾。天水民居在界定室內環境的同時融合了裝飾技巧——多寶格與隔扇的設計與運用。隔扇類型分為幾腿扇和月光隔扇,多寶閣作為裝飾也普遍在胡氏民居中使用,其裝飾題材多為充滿生機且極富生活氣息、展現審美情趣并能夠體現自然形象的紋飾。
五、地域內涵
南北宅子是典型的官式建筑,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兩座宅院隔街相望,南宅子因門外臨街有百年古槐,于是也叫“大槐樹下”。
受五行學說的影響,宅內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周易·說卦》中“向明而治”就是“向陽而治”。與地理環境有關,中國古代特有“面南文化”之說,北方地區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盛行偏北風,因此為防止冬季冷風入侵而封閉北方,為夏日涼風的引入和冬日長時間日照而通透南方。院落的大門一般位于東南方向,是整個院落的“氣口”,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成了最佳方位,使整個院落通透。
天水坐落于西北關中平原地帶,以北接黃土高原,以南接秦嶺關山。胡氏民居具有北方四合院規整的共性,因為冬季西北風的盛行需要建造厚重的墻體來保溫。建筑整體色調以暖黃、暖灰為主,與關中民居相似,單坡屋頂,院內有的墻體開窗采光,朝外的墻體則起到防風的作用。天水雖處于大西北,但并不像西北大多數地區那樣干旱少雨,夏秋季雨量充沛,所以也要充分考慮到防雨、排水。胡氏民居在兩房的轉角處設有一排水槽,連接兩屋角的同時房檐轉角之間的縫隙也被填補,而屋頂基本連貫,避免雨淋。
六、結語
民居文化長期發展形成的地域特色和長盛不衰的經典建造案例,對當地的人文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當代設計更應吸取其精髓,充分運用到現代建筑規劃和設計創作中。借古開今,研究經典古建筑典籍,了解中國建筑史,對古建筑修復和現代建筑設計仍具有長遠影響,是創作創新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建筑藝術圖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2]徐聰慧.天水胡氏民居淺談[J].文物春秋,2004(5).
[3]王曉華.生土建筑的生命機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