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駿輝 李虹霖



摘 要:對于我國的許多內陸城市而言,歷史文化街區已然成為這些城市的主要名片。為了提高歷史街區的空間環境品質,在開發和保護中必然會引入城市設計的概念和方法。文章主要透過可持續性發展的觀點,從文化、經濟、技術三個方面談論文化歷史街區的可持續性城市設計,以期對當前的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建設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城市設計;可持續性發展
一、歷史街區的探索
(一)歷史文化街區的定義解析
在人們的共識中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稱為歷史文化街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而這在學術上叫“歷史地段”。根據戴湘毅教授的《歷史街區定義探索》[1]可知“歷史街區是指基于一定規模的歷史遺存之上,具有完整的歷史風貌,并具有延續的社會結構和功能結構的生活街區”。由此不難看出,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文化街區是需要具有三個必要條件:第一,歷史街區需要具有一定規模的歷史遺存。第二,歷史街區需要具有一定相對完整的歷史風貌。第三,歷史街區需延續社會的功能結構。通過佘龍的《成都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與利用研究》[2]一文可知成都寬窄巷子作為中國清王朝的駐兵休憩、生活場所,聚集了大量的清代建筑歷史遺存。寬窄巷子作為中國北方建筑在南方地區的“遺孤”,其城市肌理和建筑風貌幾乎保持著原有風貌未變。現如今的寬窄巷子在功能上已變成旅游聚集地和商業零售區,是順應時代的變革,因此可以看出寬窄巷子基本符合戴湘毅教授所定義的歷史街區。
(二)寬窄巷子的歷史特色和功能轉變
1.寬窄巷子的歷史特色
談寬窄巷子的城市特色就不得不談成都的城市歷史,根據李旭、曾寒梅《成都城市形態演變及歷史地域特征研究》[3]一文可探知成都的城市形態發展主要是圍繞成都本地的自然形態發展而來。同時,由于歷史時期的文化習俗不盡相同,成都的城市形態在大致順應自然地形的條件下出現局部的差異性。自先秦到后蜀,成都的城市發展幾乎遵照成都的自然地形逐漸發展(圖1)。成都城市格局從先秦到后蜀其基本發展方向是“主軸偏心”——以南偏西、北偏東為主要城市軸線。到了明朝,成都城市一改主軸偏心的城市格局,恢復了明清時期象征皇權的正南正北的城市格局。到了清朝,由于統治者的生活習俗不同,加之成都戰略地位的提升,北方滿族軍隊入駐成都,也帶來了北方人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最終形成寬窄巷子的城市肌理并保留至今。因此寬窄巷子成為北方建筑在南方城市的典型代表,這里所討論的北方建筑并不是指一棟具體的建筑,而是寬窄巷子里所有建筑所形成的城市肌理。
2.寬窄巷子的功能轉變
以清朝為始,寬窄巷子作為部隊駐軍的生活、住家場所,其功能以居住和零售商業為主。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總督趙爾豐隨后交出政權,大批的達官貴人在此修建了許多公館。1949年后,政府把寬窄巷子作為國有企業員工的福利房分配給國有企業職工,至此寬窄巷子還是維持了其主要的居住生活功能。直至2003年,成都市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主體改造工程確立,在保護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礎上,形成以旅游休閑為主、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濃郁巴蜀文化氛圍的復合型文化商業街,并最終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內涵的“天府少城”。至此,寬窄巷子從一個居住區完全轉變為一個商業文化區。
二、城市設計的意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城市設計是對城市形體環境所進行的設計,一般是指在總體規劃指導下,為近期開發地段的建設項目而進行的詳細規劃和具體設計。城市設計的任務是為人們各種活動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形式的物質環境,內容包括各種建筑、市政公用設施、園林綠化等方面,必須綜合體現社會、經濟、城市功能、審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稱為綜合環境設計。”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設計在中國不僅是城市詳細規劃的重要參考,更是為下一步的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做出了重要的指向性。以成都寬窄巷子為例,其城市設計首先要遵循成都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其次,該區域的城市設計需確定用地大小,劃定公共空間范圍,對建筑的風貌進行大致的勘察設計,創造出一個宜人的街區環境,最后根據該區域的城市設計確定修建性詳細規劃。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城市設計對城市的外部環境至關重要,其直接決定了外部空間的形式、色彩、空間、業態及未來發展等因素。
三、城市設計在歷史街區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體現——以寬窄巷子為例
城市設計可以塑造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場所,在支撐國家廣泛的經濟、生態、社會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社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于我們的歷史文化街區,城市設計依然可以做到讓歷史街區的文化延續、經濟延續和生態延續。
(一)從城市的肌理、建筑風貌設計中探索歷史街區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傳承
1.城市肌理對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肌理,放在城市空間中,其含義是一種由建筑所引導的規律性的空間變化。凱文·林奇曾在《城市意向》[4]一書提到人們感受城市肌理的最直接體驗就是街道。因此,街道的排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城市印象的感知。在我國,由于南北環境的差異,形成的城市肌理也有所差異,如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肌理應屬呈魚骨狀的胡同,而在南方,典型代表為上海的里弄。在這里引入城市類型學的思路[5],既可以研究傳統建筑傳統形式的特征和其變化與發展,又可以研究建筑與建筑群的空間組合關系和解析城市肌理。從類型學微觀角度來看[6],街道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布局延續的重要因素。如果在縱橫交錯的道路上零星坐落著一些歷史悠久的建筑或者具有文化標識的建筑,保留一段特有的歷史“建筑細胞”就會達到人們所需要的文化訴求,城市設計者需要通過類型學的幫助來尋找這樣的“建筑細胞”。而這種文化訴求,其實就是我們對歷史文化傳承的一種物質體現。寬窄巷子城市設計就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文化訴求。在寬窄巷子的城市設計中,基本保留了其原有城市肌理和一定存量的老舊建筑,其具體表現為街道尺度上未做更大的變化,建筑大小及建筑布局未做變化。同時,街道中也加入了一些文化性的標識,如壁畫、青磚路面,以這樣的設計手法來延續街區的文化。從宏觀角度出發,肌理本身就是文化的傳承,它記載著千百年來先輩們生活的軌跡。就肌理本身而言,筆者認為有兩種保護措施:其一,隔離保護。就是將歷史街區周邊進行綠化,形成外圍的一圈“綠籬”。這樣的方法能很好地保存現有的歷史街區,但問題同樣明顯。它打破了城市固有的發展軌跡,讓歷史街區肌理以比較孤單的方式出現,不能和未來城市肌理發展進行有機結合。其二,在原有街區的肌理上進行延伸,對局部建筑或空間進行更為精細化的管理和設計保護。此種保護措施的意義在于城市中每一塊土地都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同時,與新時代城市發展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具有文化內涵的城市特征。
2.建筑風貌對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在建筑風貌的問題上,之前許多歷史街區的建筑選擇“拆真建假”“大拆大建”兩種方式。這樣的做法可以快速改變城市的風貌,提高街區基礎設施水平。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它直接中斷了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之前的設計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種新的城市設計理念應運而生,那就是城市修補理論。許多國內學者專家對城市修補理論給出了自己的理解,但筆者認為,城市修補理論的核心要素就是場所感、城市文化的重塑。特別是重點建筑的文化再塑,已期滿足現代人們對生活的功能需求。在寬窄巷子的建筑風貌設計中,力求保留原有建筑的空間形式和材料結構。由于時代發展原有建筑功能已然不能滿足現代人居住生活要求,寬窄巷子的建筑面臨著功能的置換和改變。因此在設計中不能夠完全保留建筑的內部空間結構,但總體外觀上大致保留了原有建筑特色,一些重點建筑被單獨列出,其建筑內部空間完全不做改變,只對其進行修復工作,讓其成為未來的旅游景點。
(二)從城市的交通、業態設計中探索歷史街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1.交通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歷史街區的保護的外部經濟性及其內部化探討》[7]一文提到歷史街區保護可以在兩個方面帶來顯著的外部經濟效益。
其一,歷史街區的保護提高了城市競爭力。通過對街區建筑風貌和空間肌理的保護,將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風貌和空間形態保存延續下來,有利于城市多樣性的塑造;通過對街區歷史空間以及生活場景的復原,再現城市記憶,提高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多樣性的塑造和認同感的增強將有利于城市競爭力的提高,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此時受益的是城市整體和社會公眾。由于寬窄巷子周圍高樓林立,交通不便,其位置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使得寬窄巷子經濟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圖2、3),因此希望通過城市設計提高寬窄巷子的可達性和可視性。可達性和可視性的增強可以提高城市活力[8],從而帶來持續人流以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可達性包括兩個方面的討論,第一是步行空間的便利性,第二是公共交通的可達性。在寬窄巷子的設計中,為增強步行空間的可達性,對其周邊建筑的圍墻進行一定的拆除,如圖4所示。一方面可以提高游客的可達性;另一方面,空間的拓展帶來更多的人群流入,激發社區活力,可帶動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設計公共交通的可達性其目的有兩個:第一,可以有效緩解寬窄巷子部分道路擁擠的現狀。第二,增加旅游大巴停運路線,能高效地帶領外地游客到寬窄巷子旅游觀光,從而提升寬窄巷子的旅游品牌價值。
可視性提高的方法即打造視覺通廊。打造視覺通廊需要優先確定一個重要建筑或建筑群或山脈等具有歷史文化記憶的標志物,讓人盡可能在各方向上能夠觀察到確定的標志物。[9]為了盡可能地提高寬窄巷子的可視性,盡可能置換寬窄巷子以南的土地,其中大多以居住建筑為主。置換后的土地一部分用作景觀設計,以獲得更多的開放性空間,從而提高寬窄巷子的可視性(圖5)。讓越來越多經過的路人知道寬窄巷子的位置,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寬窄巷子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活力。
其二,歷史街區的保護促進了周邊地段企業的發展。通過對歷史文化信息的保護,提升了歷史街區及周邊地段的環境品質,由此帶來地價上漲、地產繁榮以及商業發展。此時的受益者包括城市政府、地產開發商、商業運營者等。由于此觀點更多體現在古城的運營上,在此就不多做贅述。
2.業態設計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業態設計主要是針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在傳統的旅游業發展框架內,旅游開發與保護之間存在“零和博弈”。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旅游資源,創造新的旅游業態設計。《新業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10]一文闡述了如何提取信息和利用新技術做到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在整體規劃上,設計者著重于寬窄巷子的文創開發。旅游產品只是一次性消費,因此不太容易做到不斷刺激游客進行消費。把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融合,就能夠滿足消費者觀光、購物、餐飲等一系列旅游體驗。因此致力于提高寬窄巷子的經濟可持續性發展,需不斷去挖掘寬窄巷子的文化內涵。通過對歷史古跡的研究,在寬窄巷子中總結出了兩條歷史文化線(圖6、7)。這兩條文化流線和寬窄巷子旅游路線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成的歷史文化商業體驗圈,刺激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化發展。
(三)從慢行系統設計考慮對歷史街區生態發展的可持續性
楊·蓋爾在《交往與空間》里將慢行的概念定義為:“慢行首先是一種交通類型,一種走動的方式,但它也為進入公共環境提供了簡便易行的方法。”[11]所以他認為“慢行活動常常是一種必要性的活動”。
城市步行空間,是指以步行行為為主要交通方式,步行者享有交通優先權,能夠保證步行行為正常進行的那部分城市空間。即指連接分散于城市中的各類空間的步行網,包括人行道、生活廣場、步行林蔭道等。M.蓋奇和M.凡登堡指出:“步行環境是連接分散于城市中的開敞空間的步行網。”[12]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步行系統和公共空間相連接就構成了我們的慢行系統。慢性系統主要考慮步行系統和自行車系統的構建。而這兩類系統的構成都需要大量的綠植、景觀去構建,通過慢行系統的建立,一方面增加綠色植被,從而增加氧氣釋放量。另一方面,減少私家車出行,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因此在歷史街區城市設計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增加城市慢行系統,以期達到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在寬窄巷子城市設計中,我們盡可能多地設計城市慢行系統,以減少該區域的交通壓力,促進生態可持續性發展。通過場地周邊的綠道、景點等,構成了主要三個自行車友好圈(圖8)。三個自行車友好圈分為:泛少城自行車友好圈(7km,40min)、文旅自行車友好圈(2.5km,15min)、文創自行車友好圈(1.7km,10min)。其中泛少城圈通過錦江綠道連接周邊的其他旅游景點,實現生態共享的目的。其余兩個自行車友好圈通過內部環境的改善,亦可達到提高綠化率,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四、結語
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已經從建筑和規劃的范圍擴展到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等眾多領域。如何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以及保護的關系 ,如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保住傳統風貌與城市發展的文脈尤其值得關注。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關鍵,因此在舊城改造中應對具有歷史特色的街區進行保護以及合理的利用與開發。專家指出,現在許多城市仍然用一些與城市歷史毫無聯系的規劃手法搞建設,摒棄了傳統風貌,隔斷了歷史文脈,當一個全新的城市建設起來后,這個城市年輕得幾乎沒有歷史,沒有文化內涵,甚為可惜。歐洲的城市文脈正強而美,而中國的很多城市文脈在淡化消失中,城市厚重感面臨著弱化的趨勢。而寬窄巷子是最具代表的傳統中國街區,其位置又處于成都市的中心。寬窄巷子城市設計有效解決了歷史街區位于城市中心的發展問題,從歷史文脈、經濟、生態上切實做到可持續發展,為以后的舊城改造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戴湘毅,王曉文,王晶.歷史街區定義探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5):38-41.
[2]佘龍.成都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與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6(4):202-209.
[3]李旭,曾寒梅.成都城市形態演變及歷史地域特征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6):98-103.
[4]林奇.城市意向[M].林慶怡,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4.
[5]沈克寧.建筑類型學與城市形態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232.
[6]周儉,陳亞斌.類型學思路在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中的運用:以上海老城廂方浜中路街區城市設計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7(1):65-69.
[7]趙天英,劉軍華.歷史街區的保護的外部經濟性及其內部化探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5(3):76-79.
[8]孫靚.城市空間步行化研究初探[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5(3):76-79.
[9]曾舒懷.城市設計中視線分析的控制方法與應用研究[J].南方建筑,2009(1):19-22.
[10]李雪麗,陶婷芳,張振國.新業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J].江蘇商論,2011(12):117-120.
[11]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13-53.
[12]蓋奇,凡登堡.城市硬質景觀設計[M].張仲一,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208.
作者單位:
成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