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衛二
2013年,陳哲藝憑《爸媽不在家》在戛納大紅,金馬大紫。六年之后,這個出生于1984年的新加坡導演,沿用前作的演員楊雁雁和許家樂,拍攝了《熱帶雨》。
故事依然發生在獅城,有關一個華文女老師和她的男學生。類似猝不及防的跨年齡組合,可以參照李安的《飲食男女》,以及《飲食男女》的源頭,桑弧的《哀樂中年》。想來想去,老師這一職業,最適合充當度人度己的電影角色。
《熱帶雨》圍繞生、死和活著而展開。女主阿玲是“求生不得”,公公癱瘓在床,待死而不能。阿玲要應付學校的教書事務,又要幫忙照顧公公的日常起居,身心疲憊。先生冷漠不理解的消極態度,更讓他們的婚姻處在一潭死水無波瀾的狀態。如此一來,阿玲精神負荷過大,就連面對活著這件事,都感受不到太多生命快感。
阿玲的角色,被設置為馬來西亞華人。她從大馬嫁到新加坡,但還沒有入籍。她不時跟家人聯系,賣水果的弟弟也經常捎口信來看望她。單從這處開始,你就會發現,陳哲藝埋下了考據索隱的機關。從大處落筆,阿玲的人物存在,她所擔任的華文老師教職,完全可以引到歷史上,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如果你認為這是過度解讀,那么,華文與英語的并置沖突,電視機里的馬來西亞局勢新聞都是佐證。
不難發現,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是有意被并置的兩個對象。阿玲每天生活兩點一線,即便開車上路,還是置身在水泥建筑和花園城市的都市生活,還有那吞噬人的熱帶雨。而最后一掠而過的大馬鄉野風貌,那里陽光明媚。不少人可能會想得更遠,把華文和華人,包括模糊、無法達成的母親身份,與更遙遠的中華聯系在一起。這是后話了。
搭好人物的生活空間,觀眾才能正視另一段感情是如何幽暗滋生,瘋狂蔓長,像紅色墨水那樣,在紙卷上打出一個鮮明印記。阿玲是否無愛可訴,找不到別的更合適的對象。家庭婚姻生活的失敗,似乎令她更執著于把學生的華文教好。她的個性,就是較勁,不放過一線機會。如此一來,出現在她視線之內的男性,先生不見影,公公不得動彈。能說會笑,能跑會跳的,就只有學生郭偉倫。
劇情故事就不多說了。陳哲藝設置電視機里,播放胡金銓的武俠動作片《俠女》,這與現實中阿玲推著輪椅,帶公公去看偉倫的長拳比賽,做了呼應。師生二人在補習授課過程中,不斷走近對方的錯位設置。比如兩個人大啖榴蓮,吮手指的美味畫面,你說沒有暗示點什么,那也太不敏感了。更有電梯處,另一位女老師的眼色,乃至提“鋼琴教師”,都在指點觀眾,暗示后面要發生的故事。
陳哲藝的電影致敬可能但不局限于:二人在校園吵架時,有一支銅管樂隊,從二人之間穿過。此處,是呼應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尾回大馬,家中無人,母親就好像女兒剛放學回來那樣,回頭答話,宛如侯孝賢時刻的復盤重現。華語影迷不喜歡,幾乎不太可能。
有趣的是,當偉倫在雨中草地上,喊出像愛情偶像劇般,夾雜Singlish的臺詞,他好像真的把阿玲,當做了戀愛對象,遭遇第一次失戀。苦于無法用生育維系婚姻的阿玲,被丈夫冷落,遭家庭壓迫,似乎忘記了女人本還有欲望與快樂一說。這不該發生的愛,就像這總是不請自來的熱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