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
摘 要:色彩能感染人的不同情緒,是大腦對色彩的一種心理反應。在藝術作品中,色彩是最具表現力的視覺元素之一,它能夠迅速吸引觀賞者的注意力,從而引起觀賞者佇足,發現作品中的美。所以,創作者往往在色彩的表達上更加傾注自己的內心情感,通過作品中的藝術語言與觀賞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關鍵詞:色彩;情感;表現力
色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客觀的,同時也因個人的主觀感受不同而存在差別,當人們在看到一種色彩時,腦海中會自然聯想到與色彩相同的事物,這在藝術創作中被稱為“直覺”。色彩本身并沒有情感,色彩情感是創作者以色彩原理為重要媒介,調動人的情感并在作品中對視覺語言進行藝術升華,運用不同色彩營造不同的意境,以此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讓觀賞者通過色彩感知創作者作品的真諦,構筑一座觀賞者與創作者之間心靈上的交流橋梁。
色彩的不同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感心理反應,并且賦予不同的色彩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從而在作品中形成多樣性的藝術風格。歌德曾把色彩分為主動色和被動色,主動色表現為生命、努力、積極向上;被動色表現為消極、后退、不安。比如,紅色:熱烈喜慶、熱情興奮、危險暴力、引人注目,對人的感官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綠色:生命安全、年輕成長、和平自然、嫉妒;黃色:艷麗活潑、單純光明、溫和明亮、疾病懦弱;藍色:整潔沉靜、穩定保守、冷峻忠誠、冷漠悲傷;紫色:沉著富麗、高貴迷人、孤傲悲哀等。而黑白兩色所表現的是極端對立,它們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特征,兩者都可以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哀的氣息,都有著不可超越的虛幻境界,白色本身給人明朗清新、光明圣潔之感,黑色則顯得莊重神秘、成熟、前衛、與眾不同。灰色屬于最被動的色彩,它需要依托周圍的鄰近色而獲得生命,比如偏灰的冷色系和偏灰的暖色系,所以灰色給人的感覺永遠是謙虛溫和、平凡中庸、寂寥樸實。黑白灰雖然在色彩學中劃為無彩色系,但在藝術創作者心中,它們的藝術價值等同于有彩色系,在任何畫面中,它們都能搭配出多種多樣的視覺效果。
一、藝術語言中的色彩表現力
西方很多藝術評論家、美學家和畫家對色彩進行了精彩評述。 瓦爾特·赫斯的論著《歐洲現代畫派畫論》中指出:“色彩是直接對心靈產生影響的手段,當色彩表面的印象發展成為深刻的內心體驗,造成情或情感震動,像在一個回聲里,使心靈的別的領域進入共鳴。”黑格爾在其《美學》中也寫道:“顏色感應應該是藝術家所特有的一種品質,是他們所特有的掌握色調和就色調構圖的一種能力,所以也是再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個基本因素。”印象派畫家雷諾阿曾說:“只要色彩豐富,形象就會飽滿。”色彩學家伊頓曾說:“色彩就是生命,因為一個沒有色彩的世界在我看來就像死的一般。”法國野獸派代表馬蒂斯在研究色彩時發現顏色的單純性能夠作用于人的情感,并且發現顏色越單純情感越強烈,他說:“那些簡單的色彩正是因為簡單,對內在的情感發生了更大的力量。”“色彩越來越說服人,有一種藍色在印進你的靈魂,一種紅色在影響著你的血壓,這是音樂的匯合。一個新時代正在開始。”在藝術語言中,色彩的獨立運用能最大限度地把人的情感與視覺元素聯系起來。
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有諸多關于山水景物“春夏秋冬”色彩的描寫。中國古代把“春夏秋冬”稱為“四時”,表達了古人對時間、對生命的一種感悟。如魏晉時期南朝宋畫家王微《敘畫》云:“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圭璋之琛,豈能仿佛之哉。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楊風,白水激澗……此畫之情也。”唐代詩人、畫家王維《山水論》云:“春景則霧鎖煙籠,長煙引素,水如藍染,山色漸青。夏景則古木蔽天,綠水無波,穿云瀑布,樂水幽亭。秋景則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鴻秋水,蘆島沙汀。冬景則借地為雪,樵者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凡畫山水,須按四時。或曰煙籠霧鎖,或曰楚岫云歸,或曰秋天曉霽,或曰古冢斷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類,謂之畫題。”北宋畫家郭熙在其畫論《林泉高致·山水訓》中寫道:“真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其實就是對色彩情感表現的一種聯想和反應。
二、繪畫語言中的色彩情感表達與審美價值
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通過韻味、氣質、美感等手段對情感做出表達,他們認為藝術就是情感與審美價值的真實體現。羅丹曾經說過:“藝術就是情感。”馬蒂斯則認為:“色彩不是用來模仿自然,而是用來表達感情的。”劉海粟的論著《論造型藝術》中寫到:“真正的繪畫藝術就是以內心世界為起點進行創作的。外部的藝術創作基于此,契合了內在的情感體驗,色彩作為外部藝術創作的手段之一,對藝術家內心情感的契合是不言而喻的。”繪畫語言中的藝術情感表達離不開色彩的應用,它是藝術創作過程中自然散發的光芒與力量,是繪畫藝術作品中的靈魂與生命,為使這一情感表達得更為深刻,色彩的沖擊力與感染力就要表現得愈加強烈。色彩情感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點,能夠帶領畫家走向藝術的最高峰。
在繪畫作品中,色彩作為一種最具表現力的視覺元素和繪畫語言,畫家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和特定的審美價值觀與情感意象,把這些因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如色彩的手法表現、色彩的調性選擇、畫面的構圖編排等。色彩在表現手法上多種多樣,寫實性的、寫意性的、裝飾性色彩等。不同的表現手法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及情感表達也是不同的。例如寫實性色彩,注重色彩美感,不受主觀因素影響而自然反映出光在物體上產生的色彩變化,即對客觀對象色彩的真實記錄和描摹;而裝飾性色彩則強化個人感受,突出畫面整體效果,強調色彩調子和畫面整體協調關系,視覺風格大多是浪漫的、唯美的,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
油畫是繪畫語言中色彩的表現手法之一,被越來越多的觀賞者所熟知與喜愛,油畫所表現的色調、筆觸、形式風格給人們帶來精神上和情感上的震撼與滿足。中國當代油畫超寫實繪畫最具代表性人物冷軍,在他的手中,畫筆產生了靈魂,作品被賦予了風骨。即使是不懂油畫的人,也會在他的作品中感覺到一種情感的宣泄,一種驚心動魄的力量。《小唐》是冷軍的美女肖像畫之一,少女安靜,淳樸,甜美,眼睛通透,水靈,肌膚細膩濕潤而又散發著柔和的光澤;秀發黢黑濃密,襯托著純真、細膩的粉紅色臉龐;臉部膚色與嘴唇上的紅色和諧自然,畫面的精細入微令人嘆為觀止。區別于冷軍“細膩而不膩,逼真而非真”的超寫實繪畫,陳丹青的”西藏組畫“被公認為劃時代的現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作品語言鮮明,色彩塊面明亮厚重,用筆穩健、渾厚而有力,寫實能力深厚,并對歐洲古典油畫語言有著深刻的理解,借鑒了法國鄉村畫派的風格但不失個人特色。人物與環境形神兼備,洋溢著藏民的生活情趣,形象地塑造了西藏人特有的典型形象和精神氣質。而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女性畫家之一閆平的作品中色彩在深厚寫實功力的掌控下掙脫寫實束縛,色彩分割大塊集中,更多采用觀念色,調控畫面色彩對比關系,特別是大對比的亮色與固有色色塊富有動感和生命力。她的作品中,除了運用純熟的技法之外,將對個人情感、生命的體驗及對色彩的深刻理解充分地結合起來。如《母與子》,畫面緊湊簡潔,作品融合了西方油畫的一些技巧和風格,各類形式的元素新穎獨特,筆觸、線條、形狀色彩和空間結構的運用都非常有跳躍性,畫面所營造的色彩張力以及作者情緒的融合給后者以啟迪。所以,在中國當代油畫中,閆平老師對色彩形式的探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為這個多元文化時代創造了一種新的趣味性,她瘦小的身體里所蘊含的繪畫情感給沉重的國民吹來一股明朗、清新、溫暖的風。
寫意精神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本質體現,它追求的不是寫實,而是一種具象又單純、現實又浪漫、細微又生動的寫意性審美意境。寫意油畫是將中國與西方藝術相結合,并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發現。“油畫中國風”就是在油畫的創作中融合中國文化韻味,如早期油畫家李毅士、王悅之,后來的林風眠、徐悲鴻一輩,他們從不同題材、色彩、氣韻等角度尋找與中國文化相聯通的繪畫語言。王悅之的《燕子雙飛圖》以中國畫為基礎,材料取西畫之長,融合中西觀念,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以線描為骨法,大量使用黑色油彩,散點透視,豎構圖,墨線勾勒,弱化明暗光影塑形及環境色影響,側重固有色的平光表現,結合薄彩于絹上施色。采用中國畫立軸章法裝裱、背景與道具設置、油色薄涂等方式,融合了濃郁的中國情調,創造了中國現代油畫的一種新格式;林風眠的繪畫則把西方古典藝術、印象主義和野獸主義與中國漢唐藝術及民間美術之精髓,通過水墨與油彩交融一體,形成自己的風格。如作品《仕女圖》在中國文化特色基礎上融入后印象藝術特色和立體主義風格,以幾何圖形構成畫面,色彩組合運用深灰、淺灰的同色系,色調統一,協調;仕女的衣裙線條流暢,身體婀娜,從容舒展;仕女的姿態與背景的青花瓷瓶形態又形成呼應,畫面生動,靈活,富有層次變化。
縱觀中國與西方、古代與現代的藝術家的藝術理念及各種繪畫表現形式能夠看出,色彩有著獨特的意蘊,色彩的情感表現力可以貫穿整個藝術作品,是任何繪畫語言都無法替代的,所以稱其為藝術的靈魂,它在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藝術家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必須將個人對色彩的濃厚情感以及對生活所感受到的現象凝聚在作品中,色彩作為永恒不變、取之不竭的魅力源泉,在任何時候都是情感最直接的表現方式。繪畫作品之美,源于繪畫藝術語言色彩形象的情意表達,藝術作品中對情感的追求與表達,才能反映繪畫藝術的本質及審美價值,才能使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更加旺盛。
參考文獻:
[1]吳麗娜.論中國當代油畫中的寫意色彩[D].沈陽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