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怡
摘 要:在西方繪畫藝術史中,男性一直處于明顯的主導地位,很多藝術作品中,不管是畫家本人,還是作品中的人物,亦或是作品背后的主導力量通常都是偏男性化的。但事實上,在西方傳統繪畫歷史發展中,也有明顯具有女性化特征的藝術風格——洛可可繪畫藝術,它在男性主導的藝術史發展中閃爍著溫柔而燦爛的光芒。
關鍵詞:洛可可繪畫藝術;女性化
在對洛可可繪畫藝術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將其看成是矯揉造作、輕浮及享樂主義的代表,有失偏頗地去評價洛可可繪畫藝術。然而這種負面的評價實際影響了大眾對洛可可繪畫藝術的全面認識,忽略了其進步性。事實上,洛可可藝術作品中蘊含著豐富女性元素及進步的女性意識,同時反映了女性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本文將針對洛可可繪畫藝術中的“女性化”的表現及成因進行分析。
從廣義上講,洛可可藝術(Rococo)泛指18世紀初,發源于巴黎后影響歐洲的一種室內設計、裝飾藝術、繪畫、建筑和雕塑的藝術風格,從藝術演變的角度看,洛可可起源于晚期的巴洛克風格。①洛可可繪畫藝術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豐富的曲線運用,例如常用C形、S形、漩渦形等曲線,構圖時遵循非對稱法則,色調柔和而優雅,在主題表現上相較于傳統宗教主題,它更加傾向于表現各種不同的情和愛。②
在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繪畫作品中,藝術家對于女性的人物刻畫相較于巴洛克風格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巴洛克風格偏向于典型的男性化風格,是宏大而陽剛的,而洛可可風格傾向于一種精致女性化的風格,是充滿輕盈纖細的秀雅美,是輕快細膩的。同時筆者也發現,女性在這一時期徹底擺脫了宗教中女性受苦受累的人物形象,相反體現出了享受當下的思想,傳達出幸福之感,她們不再是用來烘托男性形象的配角,逐漸登上了舞臺中心。例如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作品、魯本斯的《圣喬治斗惡龍》,這幅畫的題材來源于《圣經》,據基督教史所述,圣喬治曾因從一條惡龍爪下拯救過一個女郎而被后世頌揚,后期被神化為圣者,成為英格蘭的保護神。在畫面中,魯本斯用英勇士兵形象代表圣喬治,士兵騎在一匹精神抖擻的戰馬上,一手拿著利刃準備刺向惡龍。在遠處,一位婦女拉著羊羔,手無縛雞之力,象征那位被救女郎。整幅畫通過明暗分明的色調、鮮明的色彩及飄逸的筆觸體現出面對惡龍之時圣喬治作為男性英雄的勇猛,整個場面是宏偉而充斥著宗教色彩的。而華托的《舟發西苔島》作為洛可可藝術的代表作品,少了宗教氣息,多了細膩柔和的生活氛圍,同時其中女性形象也更加豐滿。《舟發西苔島》的創作題材來自傳統歌劇,講述了一批貴族男女出發訪問愛神維納斯之地去追求無憂無慮的愛情。畫中動態的人物與靜態的風景形成了對比,在霞光的普照下,幸福的情侶們面帶微笑等待依次登上船只。這里的女性不再是受苦受難、只能等待男性救援的形象,畫作中的女性與男性是以平等的形象出現的,同時女性的狀態是自然幸福愉悅的。整幅作品色調柔和而夢幻,處處透露出優雅而平和的氛圍。
那么,是什么導致從巴洛克時期到洛可可時期,法國繪畫領域的風格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有了如此明顯的女性化特色呢?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巴克森德爾曾說過:“只有確切的了解繪畫作品完成時的社會歷史背景與主題,才能正確的閱讀它。”③
洛可可的興起大約是從路易十四1715年逝世后開始的。路易十四追求的是一種刻板古典主義之美,在他統治時期,法國貴族階級大部分的活動場所被固定在凡爾賽宮之內。1715年至1723年,即路易十四去世至路易十五親政時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二世攝政,攝政王的喜好引發了藝術潮流風向的轉變,這標志著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進入發展期。與此同時,在路易十四去世后,法國一直處于壓迫狀態的沒落貴族和躍躍欲試的資產階級開始追求一種逍遙自在的輕松放縱的生活,這種上層階級生活方式的改變及追求新興藝術的需求使當時的藝術風格由古典轉為享樂奢華,由理性轉變為感性作畫,更多關于追求浪漫及細膩的情感表達從畫作中表露出來。
在這一時期,有一位不容忽視的女性——蓬巴杜夫人,她的出現對于洛可可繪畫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作為路易十五的情婦及位高權重的女公爵,蓬巴杜夫人在當時享有相當的財富和地位。在財力及權利的支撐下,她參與到了許多經典洛可可藝術作品的創作之中。例如她對凡爾賽宮進行了洛可可式的裝飾,參與設計了巴黎協和廣場以及她個人購買的多處豪宅,包括小翠儂宮和現在的愛麗舍宮。④同時蓬巴杜夫人作為藝術贊助人主動資助了當時一批洛可可風格的代表性藝術家,例如華托和布歇,并與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在西方藝術史中,西方贊助人的歷史幾乎與西方文明同時起源,藝術贊助人是藝術發展的重要推動者,藝術家作為被贊助者通常需要在創作過程中反映贊助人的意識和審美,甚至藝術家為了獲得上層階級的認可,也會主動迎合掌權者審美趣味。⑤在蓬巴杜夫人的藝術贊助之下,華托與布歇等主流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自然會重視蓬巴杜夫人女性化的審美意識,也充分反映了她的藝術追求。同時,在這一時期,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開放給了更多女性貴族尋求自由的條件,更多的女性貴族追隨蓬巴杜夫人的腳步,不僅逐漸滲透到社會的政治及經濟生活中,也作為贊助人參與到了藝術活動中去。即便當時不少主流洛可可藝術家為男性,在女性地位提升、女性贊助人激增的影響下,他們的創作也更多地注重女性意識與女性元素的體現。
沙龍⑥文化的流行也是洛可可藝術女性化特色的重要成因之一。在這一活動中,男女之間是平等的,并沒有任何的束縛,甚至女性可以作為主人主持沙龍。這個時期的沙龍一方面是貴族和知識分子自由暢談理想、文化、藝術、思想的聚集地,另一方面沙龍也是藝術和文化品評的新場所⑦,藝術家們將自己的作品拿到充滿了新思想的文化場所進行交流,這種新的展覽機制打破了壁壘森嚴的階級制度,同時給藝術家也創造了一個相對公平的展示空間,1720年威尼斯藝術家羅莎巴·卡里拉來到巴黎后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標志著女性藝術家第一次能夠取得像男性藝術家一樣同等的社會地位,同樣受到上流社會的歡迎和尊重。⑧而這批女性藝術家們的崛起,將更多的女性意識與審美更加直接地帶入藝術創作之中,給洛可可時代增添了濃重獨特的女性化色彩。
在洛可可女性化風格的行成過程中,色粉畫的引入也起到了推動作用。18世紀初,色粉由威尼斯女畫家羅莎巴·卡里拉由意大利帶入法國⑨,因它色相鮮艷和飽和,在塑造和暈染方面有獨到之處,有助于表現細膩的物體,也逐漸被廣泛運用至洛可可繪畫作品的創作之中。它獨特的柔和質感切合女性主題,使畫作中的女性氣息更加濃郁,與其他不同藝術風格產生了巨大差異。例如,巴洛克時期的作品色調明暗對比強烈,用色深沉厚重,以此來展現宗教題材的莊嚴和宏大的敘事場面,而洛可可時期的作品在色粉材料的介入下,色彩更加柔和,質地細膩,幫助作品形成一種朦朧夢幻之美。拉圖爾為蓬巴杜夫人創作的《蓬巴杜夫人全身像》就是典型的色粉作品,畫面中的蓬巴杜夫人輕倚在桌子上,眼神溫柔地看向側面。她面容白皙粉嫩,服飾華麗而有光澤,整個畫面效果呈現出朦朧而精致的美感。正是色粉獨特的材質特性,幫助拉圖爾完美地展現了蓬巴杜夫人作為女性的柔美及其作為女性貴族的優雅高貴。
洛可可藝術發展的18世紀,由于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經濟的繁榮以及思想文化一定程度上對于女性的開放,女性有更多的機會影響并參與到藝術創作中去,色粉畫的發展也使得洛可可繪畫藝術更富有女性之美。而洛可可繪畫藝術中的“女性化”傾向,也同樣反映了當時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以及獨立自主的進步女性意識。魏國英在《女性學概論》里曾指出:“女性作為主體對自己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具體地說,就是女性能夠自覺地意識并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人生義務,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點,并以獨特的方式參與對自然與社會的改造,肯定和實現自己的需要和價值的意識。”⑩擁有獨立意識的女性,不再是如過去作為客體而存在,而是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意識與獨立價值觀,同時這也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女性及男性的認可。洛可可繪畫藝術實際已到達了一個新的層面,一個從女性視角出發追求美、愛情、自由及自我的社會認知的層面。因此在評價洛可可繪畫藝術時,不能夠片面地對其進行負面評價,忽略它所包含的藝術價值乃至社會價值,洛可可繪畫藝術正是當時歷史背景下人性進一步解放的成果,在藝術史中有重要的地位,同時,女性在洛可可繪畫藝術發展的主導作用亦反映了女性意識的發展對于藝術創作領域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注釋:
①②徐惟誠譯:《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第14卷,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第4頁。
③Baxandall,M.,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④《女人寫給男人看的藝術教科書》,《藝術中國》,2012年5月15日,http://art.china.cn/education/2012-05/15/content_5009765.htm。2019年9月5日讀取。
⑤張鵬:《美術史研究中的“贊助人”》,《美術研究》,2006年第4期,第45頁。
⑥原指法國上層人物住宅中的豪華會客廳。從17世紀起,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常把客廳變成著名的社交場所。其中進出者多為戲劇家、小說家、詩人、音樂家、畫家、評論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等。他們志趣相投,聚會一堂,一邊呷著飲料,欣賞典雅的音樂,一邊就共同感興趣的各種問題促膝長談,無拘無束。
⑦高露:《法國洛可可繪畫中的女性化現象研究》,天津美術學院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⑧魏超:《法國洛可可繪畫中的女性意識個性化表達探究》,合肥工業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
⑨李建群:《西方女性藝術研究》,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頁。
⑩魏國英:《女性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頁。
參考文獻:
[1]李建群.西方女性藝術研究[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2]魏國英.女性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M].徐惟誠,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
[4]Baxandall M.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M].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5]高露.法國洛可可繪畫中的“女性化”現象研究[D].天津美術學院,2010.
[6]魏超.法國洛可可繪畫中的女性意識個性化表達探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4.
[7]張鵬.美術史研究中的“贊助人”[J].美術研究,2006(4).
[8]女人寫給男人看的藝術教科書[EB/OL].(2012-05-15)[2019-09-05].http://art.china.cn/education/2012-05/15/content_5009765.htm.
作者單位:
南京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