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萌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時代的來臨,我國基礎教育價值觀與教育知識觀也正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同時,美術學科的教學方式也應隨之進行調整或改變。為此,美術學科將“像專家一樣思考”的教學理念融入實際教學,并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提出“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研究性學習過程。文章將從藝術家創作過程的不可復制性與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要求兩個角度來具體分析《課標》中所舉教學案例的有效性,旨在為此種教學過程提供新的設計方向與思路。
關鍵詞:美術教學;藝術家;亨利·摩爾
一、“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教學過程的內涵及本質
身處在這一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教育如何才能夠使學生未來避免從事機械、重復的職業,直到終有一天被電腦編程或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師應如何面對教材更新速度遠落后于知識更新速度這一現狀?以上都是現今社會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問題。為應對知識更迭速度過快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逐步推行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使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以應對未知的挑戰。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敏銳地發現問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以應對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沖擊。據此,美術學科《課標》中提出“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教學理念。其具體教學過程強調面對真實的創作主題,將美術家的思維和創作過程轉化為教與學的方式,通過師生合作的探究與“做中學”,全面發展美術學科核心素養。[1]
那么“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像”字具體指什么?筆者認為,“像”字有模仿之意,但并不止于模仿。從“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教學過程內涵的表述中我們可以提取這樣兩個關鍵詞,即“思維”和“創作過程”。將二者轉換為可供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思維”指的是藝術家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創作過程”則是藝術家在創作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可見“像藝術家一樣創作”中“像”字的實質是引導學生在體驗特定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時,汲取藝術家思維方式與工作方法中的有益成分并內化于心,從而更進一步外化于學生自己的藝術創作過程或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
二、“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教學案例有效性分析
在明確“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教學過程的內涵與本質后,如何使其真正落地,融入學校美術教育課堂中并發揮其作用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將依據上文關于“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教學過程的實質來分析《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以下簡稱《課標解讀》)中所呈現的教學案例的有效性。“藝術心靈之旅——向大師學習肖像”共14課時,分為6個單元:“探尋藝術”(會欣賞)、“走進藝術”(選大師)、“研究藝術”(評大師)、“臨摹藝術”(學大師)、“創作藝術”(表感情)、“評價藝術”(共分享)。在“走進藝術”小單元中,教師引導學生選取一位自己喜愛的藝術家,查閱資料并填寫學習單,了解藝術家的生平經歷、藝術風格、代表作品等。隨后在“研究藝術”小單元中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制作圖文并茂的研究報告,教師要求報告中包括藝術家的繪畫風格、作品特色。在“臨摹藝術”小單元中模仿、學習所選取藝術家的表現手法和風格語言。最后在“創作藝術”單元進行主題創作,并在“評價藝術”環節嘗試對作品進行評價。值得肯定的是,本單元化研究型美術課程設計具有明確的實踐導向,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價值,教學環節連貫、完整并成一定體系。
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此種教學過程是否真正具有有效性?首先,筆者認為有效性具體指此種教學過程是否真正實現使學生“像藝術家一樣創作”,即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藝術家的工作方法,批判地吸收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值得肯定的是,《課標解讀》中所選取的教學案例對于學生了解藝術家基本信息與掌握藝術家獨有的形式語言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的美術表現與文化理解能力。但僅僅把教學停留于研究藝術家生平、風格等信息與模仿藝術家的形式語言這一層面,對于實現“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此種教學理念的本質要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具有不可復制性,藝術家獨有的形式語言是社會因素與個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雕塑家亨利·摩爾為例,摩爾的雕塑創作作為其認識世界與表達自我的手段有著不可復制的特殊性。我們所熟知的是他雕塑中的孔洞、凹進的輪廓線、堅實的體量等形式語言。這些語言中包含著他的人生經歷,流露著無意識層面對其產生的影響。同時,其不同階段的創作重心也有所轉移,與之對應的創作手法也發生著轉變。正如摩爾所說:“把藝術作品歸結為受到某一種影響的說法是不合理的,它只能來自于整整一生綜合各種影響力的發展和經歷……藝術家自己的觀念和自身的能力,以及一種附加的生活力,將他所創造的東西緊緊地凝成一體,除了來自藝術家自身,誰也無法說清這種附加的力來自何方。”[2]可見,藝術家獨有的形式語言是各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后呈現出的結果,其中蘊含著藝術家獨特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式。因此,學生在“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過程中過多停留于模仿藝術家的形式語言是不夠的,如此淺嘗輒止的學習過程可能無法體會到藝術家創作過程的精髓。
三、提升“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教學過程有效性途徑
如何提升“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教學過程的有效性,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真正了解藝術家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方法,并汲取其中的有益成份。在此,本文從美術教師的角度來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明確教學目標
為有效落實“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教學理念,教師首先應該理解“像藝術家一樣創作”中的“像”之所指,明確此教學過程的重點所在,是避免使課程設計流于形式。“像”字是指在模仿藝術家獨有的形式語言外,還意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體驗藝術家創作過程中內化藝術家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方法。以摩爾為例,其雕塑語言中所特有的孔洞形式背后蘊含的是藝術家辯證的視覺原則。摩爾認為雕塑造型中的虛、實空間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他所塑造的孔洞與實體的雕塑一樣具有意義,這種觀念為藝術帶來的是視覺思維的多樣性與可能性。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摩爾雕塑中孔洞這種形式語言的同時,還應該盡可能地使其體會形式語言背后的思維方式。再如,摩爾雕塑形式語言中的不對稱性其實是源于他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于大自然的觀察,摩爾認為在自然界中存在著無限多樣的形體和節奏。大自然所創造之物從未出現過完美的對稱,這一原理也成為摩爾創作的基本原則。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把關注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自然和發現美的能力上。
(二)選擇特定藝術家進行單元式教學
《課標解讀》中所提供的教學案例選擇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藝術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同時也有其局限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收集資料并將成果呈現在研究報告中,此種教學方式雖然可以保證資料的廣度,但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在此過程中進行了深度并有效的學習。因此,建議教師以單元課為單位,選擇某一位特定藝術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研究。
(三)以基本問題為引領進行研究性學習
建議在研究性學習環節適當加入教師的引導,以基本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與理解藝術家的工作方法與思維方式。教師帶領學生展開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進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動,共同探尋藝術家的藝術觀。教師適當的引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對于藝術家的理解片面地停留于生平資料等基本信息的層面。基本問題的設置可從橫向與縱向兩個角度來擬定,一種是縱向挖掘特定藝術家自身創作經歷,一種是把藝術家放入美術史中進行橫向對比。以亨利·摩爾為例,教師可圍繞摩爾自身來設置貫穿整堂課的基本問題:“批評家說亨利·摩爾的作品是審美的墮落,你認同嗎?”另一方面,教師也可從美術史橫向角度提出基本問題:“亨利·摩爾為什么是現代雕塑的代表人物?”在此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可進一步探討西方傳統雕塑與現代雕塑的區別。再如“摩爾的抽象與賈科梅蒂的抽象有何不同?”另外,教師可選擇畢加索、布朗庫西、勞倫斯等藝術家可作為對比研究的對象,以基本問題引領學生進行較為完整的、有深度的研究性學習。
正如達·芬奇的模仿說所說,繪畫始于對自然界的模仿。美術教學中善用“模仿”無可厚非。但作為核心素養時代的美術教師,應更進一步關注美術形式語言下蘊藏的更加深層次的內容,即作品背后藝術家的工作方法與思維方式。“像”字有模仿之意,但不止于模仿。實現“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需依靠教師教學觀念與方式的改變。
參考文獻:
[1]奚傳績,尹少淳.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38.
[2]翟墨,王端廷.摩爾論藝[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61.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