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琴 薛敏
摘 要:每一個民族都有每一個民族的本土文化藝術。安塞民間繪畫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的一部分,兩者必然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和繼承關系。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畫家都不能憑空地產生和發展。在社會商品經濟快速發展中,民間藝術商品化嚴重,安塞民間繪畫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失傳的危機,因此,對安塞優秀民間藝術家及其優秀作品的挖掘和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民間藝術作為一種社會藝術形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有自身的發展規律。薛玉琴傳承的安塞民間繪畫正是民間藝術門類的一種,所以它的發展必然遵循這一規律。
關鍵詞:民間繪畫;繼承;薛玉琴;繪畫
提起安塞民間繪畫,薛玉琴可算是最值得推崇的人了。薛玉琴為人所熟知是緣于1988年她創作的《牛頭》榮獲文化部、農業部共同主辦的全國農民書畫大賽一等獎。頒獎那天,頒獎儀式就在薛玉琴的獲獎作品《牛頭》前舉行,文化部原部長王蒙微笑著走到薛玉琴面前,將獎狀鄭重地遞到她的手中。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面,被薛玉琴牢牢地記在心中。當時,她感到的不僅僅是榮譽,更多的是感到黨和人民對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為繁榮和發展安塞民間繪畫所肩負的責任。
薛玉琴1942年出生在安塞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中。她沒有讀過書,但為人謙和,待人忠厚,干活利落,吃苦耐勞,受到鄉親們的稱贊。薛玉琴小時候就是個心靈手巧的孩子,受喜愛剪紙的母親的影響,七八歲時就拿起小剪刀,跟著母親學習剪花草蟲魚、人物動物等剪紙作品,還學習刺繡枕頭頂、捏面花、做布玩具,用這些民間藝術品裝點、美化生活。
1977年,35歲的薛玉琴走進縣文化館,在輔導人員的幫助下開始學習民間繪畫,一畫就是30余年。在30多年間,她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勤勞質樸的陜北人民和渾厚蒼涼的黃土高原,滿腔熱情地謳歌陜北人民新生活的甜美和幸福。她創作的《陜北大秧歌》是一幅全景式地描繪陜北群眾在新春佳節鬧秧歌時喜氣洋洋的生活場景的佳作。這幅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35個面貌、身材、服飾、神態各異的陜北秧歌手有的手持花傘,有的打著腰鼓,有的舞動彩扇,有的仰頭鼓腮吹起了長長的嗩吶……表演的人舞動身姿,盡情扭擺,看熱鬧的男男女女背著娃娃,挎著竹籃,臉上掛滿燦爛的笑容。整個作品情感飽滿,生活氣息濃郁,色彩豐富鮮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是安塞民間繪畫中的精品之一。
薛玉琴畫的《牛頭》畫面上有三個牛頭,正面一個,側面倆個。有人問她:“一頭牛為什么畫三個牛頭?”她解釋說:“牛吃草時,牛頭要搖來搖去;牛虻叮時,牛頭也要搖來搖去地去驅趕。這不就成了三個牛頭嗎?”用黑、紅、黃搭配的色彩描繪的三個牛頭,三種姿勢,三種表情,大大的眼睛,彎彎的牛角,無身無蹄,更沒有她說的那只牛虻。這幅《牛頭》打破了以往農民畫什么都全畫出來的通常慣用的手法,而是采用局部特寫的處理方法,融入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理解,開啟了農民畫創作的新思維和新手法。
隨后,薛玉琴又創作了《牛頭柳》等作品。《牛頭柳》是一幅得到很多專家、學者稱贊的民間繪畫作品。陜北農家院落前的崖畔上、小河邊,到處都長著椽柳。農家人用柳樹枝做椽蓋房,給葡萄、豆角之類的水果、蔬菜搭架。到了傍晚,粗大的柳樹在暮色中若隱若現,像是站著、臥著或盤頭而眠的老黃牛。薛玉琴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想象,用手中的畫筆將這種意境表現出來。《牛頭柳》已成為安塞民間繪畫的代表作之一。
薛玉琴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繼《牛頭》獲獎之后,《臥虎山迎親隊》榮獲全國農民書畫大賽一等獎,《雞》《一個石榴》獲得全國農民書畫大賽二等獎,《蛇盤茶雞蛋》《看驢口》《三羊開泰》《踏蛋雞》獲得全國農民書畫大賽三等獎。她的100余幅作品參加了在上海、北京、香港及美國紐約等地舉辦的民間藝術大展,80余幅作品被國內外大型博物館收藏。1996年,陜西省文化廳授予她“民間美術家”稱號,2008年,她被陜西省文化廳公布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塞民間繪畫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薛玉琴還傾心于培養年輕的作者如何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教給他們繪畫技巧,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看著新人茁壯成長,薛玉琴從心底里感到由衷的高興。
從以上對民間藝術家薛玉琴個案優秀作品的了解與分析,可以看出其民間繪畫作品的創作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表現手法
馬克思主義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認為,新的藝術對于傳統的藝術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辨證關系,安塞民間繪畫就是在繼承傳統民間藝術基礎之上發展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安塞農民畫的表現手法是先剪后畫。調了解,安塞農民畫是以民間傳統剪紙為主要造型手段,民間藝術家薛玉琴回憶,自己七八歲時受母親的影響,經常學母親的花樣子剪各種花草、蟲魚、動物,學繡花枕頭頂,還會多種面花泥塑和動物布藝玩具,后將所有民間藝術融于民間繪畫中,創作出獨具陜北地域特色的、經典的繪畫作品。這表明學習傳統造型藝術對民間繪畫創作的完成起到了極大的幫助。
二、情感表達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思想和每個時代的藝術表達語言。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藝術的發展必將是一個嶄新的面貌。藝術來源于生活亦高于生活,安塞的藝術家們在繼承前人的造型表現方法上堅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找尋藝術靈感,從而創作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民間繪畫作品。
據了解,安塞的作者們在她們的作品中畫的大都是自己的生活或者是自己聽過的一些民間傳說,以此來表達自己內心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或者是對生活實踐的一些真實感受。如作者孫殿珍的作品《剝玉米》,她說:我們小時候經常種地,到了秋天收割玉米,莊稼人都會先把玉米連桿桿割倒收攢,堆成一堆一堆放置在莊稼地里,然后先去收割其他它莊家,農村人活太多了,只能等到其他莊稼都收割結束,最后才會去地里剝玉米,那些個玉米欻欻(即玉米根根)也都會被挖出來曬干燒火做飯用,那時候窮哪有炭火,都是燒木柴火。講罷,她滿臉歡喜地指著畫面說:你看我畫的就是我種地的事情,畫面上有一大堆,倆小堆,再放幾個散的就好看了,還有玉米根根長在地里就是這樣的。在談到色彩搭配時,筆者問她:黃土地頂多是黃色的,你怎么畫成紅色了?她說:你看,玉米是黃色,土地畫成紅色,紅配黃亮晶晶,又喜慶,這可以表現農民豐收的喜悅的心情。作者這樣的說法也挺合理,她告訴筆者,農民畫在配色上確實有點難,要經常比對。她們在客觀表現自己真實生活的同時,更多地會通過題材、色彩等關注表達自己內心對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意象表現”分析
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優勝劣汰,將民間傳統紋樣及造型手法作為自己創作語言,并結合當下生活進行更深入的表現。沒有學習就沒有突破,安塞的民間藝術家們正是在不斷的學習中,體驗生活,并將自己的親身思想感受表達于紙上。
正如,問及薛玉琴的繪畫作品《牛頭》為什么畫三個牛頭時,她說:牛在樹林里吃草,身邊的牛虻到處叮咬,牛頭就不停地搖晃,晃來晃去看上去有重影,感覺有可多牛頭,所以畫三個就有那個意思了!這就表明安塞農民畫這時期已經開始擺脫描摹生活圖象的寫實手法,并從藝術層次上注重表達作者自身對生活的內在感受。
四、構圖演變
藝術需要創新,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只會繼承而不會創新,藝術就不能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創新。只有很好地引導民間繪畫,從美學角度、藝術專業角度對其進行一定的啟發,民間藝術之花才能綻放出絢麗的色彩。
據作者回憶,早期婦女們畫畫,每一個形象都要畫出來,不喜歡分裂成局部。薛玉琴牛畫得可好了,陳老師叫她試著多畫幾個牛頭。薛玉琴那個時候就把牛頭和腿蹄子都畫出來了。還說:“沒有腿把子不行,誰家的牛不長腿把子?”陳老師硬是堅持讓薛玉琴不要腿和蹄子,結果這個畫完成后被送去參展,竟然還獲了全國大獎。薛玉琴自己也不敢相信,沒有畫完整的畫也能獲大獎,畫面效果也還挺美的(1988年薛玉琴在全國首屆農民書畫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原文化部部長王蒙頒發了獎杯并合影留念)。據相關文獻記載,安塞農民畫發展初期,其構圖特征都是人小、景散、東西多、畫滿。這時期的民間美術輔導者為了打破這種構圖思維模式對農民作者的創作構圖做了大膽的改動引導,主要幫助農民作者突出畫面主題,強調作者個人內心感受表達,增強繪畫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薛玉琴的《牛頭》《看驢口》、曹佃祥的《吹手》的共同之處就在于成功地將畫面主體表現突出,用特寫的形式處理,以表達作者內心真實的視覺感受。這些資料表明,再好的繪畫感覺與技法,若沒有專業美術輔導人員的合理引導,一幅好的藝術萌芽也將毀于襁褓之中。藝術需要保護,更需要合理挖掘引導。
五、結語
安塞民間繪畫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當時的人們把自然生活中事物的形象用簡單的表現手法畫在陶器、箱柜及炕圍子上。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的產生,民間繪畫也形成了不同階級的風格,但不論是哪一個階級、哪一個民族的繪畫作品,都有繼承和借鑒的價值。不僅僅是因為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對于我們認識安塞乃至陜北黃土高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還因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總結了以往人們在與自熱、社會的斗爭中取得的豐富的經驗,對于今后年輕人的學習和研究仍有啟發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藝術鑒賞能力。
因此,要創作出無愧于我們本土民族的作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不但要深入生活,從群眾中、從生活中汲取營養,還必須借鑒優秀的民間藝術家的作品創作經驗,為安塞民間藝術的繁榮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宏明,陳山橋,謝妮婭.安塞民間美術叢書:安塞民間繪畫精品[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2]陳山橋.民間剪紙技法研究:動物紋樣剪法[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寧宇,榮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農民畫)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市安塞區文化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