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學院)
生態建筑,就是要將生態與建筑結合,建筑屬于整個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建筑也應該成為一個微型的、單一的小型生態系統,從而使整個建筑健康、友好地運作。生態建筑的目標體現在:通過對建筑內外空間的各種物質要素的合理設計與組織,使物質在其中得到順暢循環,能量在其中得到高效的利用,在更好地滿足人的生態需要的同時,也滿足其他生物的生存需要,在盡量減少環境破壞的同時,也體現建筑的地域特征。
建筑環境是生態建筑的重要考慮、設計內容。在建筑環境中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建筑的外環境。建筑的外環境需要設計師綜合考慮太陽、氣候、地質、建筑水環境、植被等方面的問題。2.室內空氣污染。3.建筑熱濕環境。4.聲環境。5.光環境。
生態建筑應該注意建筑節能問題,生態建筑的節能設計要考慮到的問題有:室內生態、節能設計,要考慮好采暖、通風、空調、室內空氣質量等問題;建筑墻體的節能設計,注意墻體的保溫、隔熱、隔聲的設計;建筑屋面和樓地面要考慮的隔熱、隔熱、防潮等方面;建筑的門窗的生態節能設計要考慮材料節能、面積、遮陽、保溫、隔熱等方面問題;建筑還要注意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問題。生態建筑的低碳、節能環保建設中應該考慮運用的技術有:綠色照明、水處理、遮陽設備、呼吸墻、節能電梯、太用能、風力發電和地源熱泵等。
現代建筑中的優秀作品可以在生態問題、節能環保問題上給我們一些啟發和幫助,上海世博會中的作品“滬上·生態家”就是生態、節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優秀結合。
“滬上·生態家”采用了里弄、山墻、老虎窩、石庫門、花窗等上海地域傳統建筑元素,江南風韻十足,是“滬上”二字的表征。“生態”二字在“滬上·生態家”里主要轉換為“風、光、影、綠、廢”五大關鍵字。風——“滬上·生態家”是一棟風導向建筑,迎合上海夏季主導季風方向,橫向的穿堂風、底層的導風墻等達到自然通風、遮陽場所;光——一方面強化自然采光,不僅設置了采光中庭和“老虎墻”,連水池面的反射光也被考慮進去,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太陽能;綠——“滬上·生態家”在智能化控制綠化微灌系統的支持下,在室內室外種植了各種不同的選取自上海的鄉土的植物,既適合植物生長,也達到了很好的綠化效果;廢——15萬塊老石庫門青磚砌筑建筑立面灰磚“呼吸墻”,生態核鋼樓梯的鋼材,是舊廠房拆遷回收的處理加工而成,內隔墻材料是建筑垃圾混凝土、脫硫石膏、長江口淤泥、粉煤灰等等。
“滬上·生態家”通過對生態、節能的設計,以及對城市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去得良好的生態效果,是名副其實的“生態建筑”優秀作品,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隨著世界經濟的繁榮,科技的進步,城市的迅速擴張,如今的超高層建筑的興起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建一座高耗資、高耗能的超高層建筑是否真的有必要?比如中國臺北101大廈,耗資17億美元,高達508米,包括底下5層共有106層,在當時{2004年竣工以前}是世界第一高樓,但在地震、臺風多發的臺灣建造如此高的大樓是否合適?是否充分考慮了自然因素?是否達到“生態”的要求?我們不禁感到質疑,誠然,101大廈有它的一套防震、防風設計,但這是不是我們追求的“生態建筑”?我想這是我們當今高度發展的經濟技術下我們需要思考的。建筑不應該因為商業、因為政治等因素遺失了建筑應該具有的美。
日本著名結構工程師川口衛先生對于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的評價也讓我們產生對“生態建筑”的深思。川口衛先生認為:“在進行建筑設計時,結構的合理性與經濟性非常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建筑規模越大,其重要性也越大。”他認為“鳥巢”的浪費令人“啞然”,“該巨大體量支撐的不過是本身的重量,成為非常沒有效率的構造物……相當于生物進化中的巨大恐龍。”被他批評的還有蒙特利爾奧運會的主場館設計,他站在節約地球資源、能源和環保的角度上進行這種批評,他的這些批評,也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建筑?生態建筑離我們有多遠?
我們在提倡、呼吁“生態建筑”,但現在的許多看似宏偉的建筑在很多方面確實讓我們感到失望,我們需要的是生態的、節能的、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的“生態建筑”。我們在考慮建筑是否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有建筑是否順應自然、是否適合地域、是否適合功能需要、技術支持等等很多方面的問題,這些都要求我們的設計師能真正理解建筑的真諦,真正利用好“生態”所能賦予建筑的一切,創造出符合生態,符合人們真正需求的建筑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