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馬立克氏病是一種淋巴組織增生性腫瘤病。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病雞外周神經發生淋巴樣細胞浸潤和增大,從而引起肢(翅)麻痹,性腺、虹膜、各內臟器官、肌肉、皮膚等處發生腫瘤。近年來,馬立克氏病已成為危害養雞業(尤其是生態放養雞)的重要疾病之一。
一、流行特點
馬立克氏病的易感動物是雞,多發于2~5月齡雞,發病高峰在100日齡左右,母雞的易感性高于公雞。
馬立克氏病毒存在于雞的羽囊細胞內,來自皮膚和羽毛的灰塵顆粒能攜帶病毒。病毒主要經呼吸道進入雞體內;也可通過飼料、飲水經消化道入侵雞體。種蛋污染馬立克氏病毒后,可增加雛雞感染病毒的機會,但不經種蛋垂直傳播。吸血昆蟲如某些甲蟲、蚊子等,也可能是傳播該病的媒介。雞一旦感染了馬立克氏病,即表現一定的臨床癥狀或呈隱性感染,無論病情如何發展,均終生帶毒。
二、綜合防控措施
1.完善生物安全措施
(1)設置圍欄或圍墻。使用圍欄將雞群活動場所圍起來,不但可防止雞只逃跑,還可減少無關人員和其他動物進入。如果條件允許,可將圍欄改成圍墻,以更好地維護草坪,利于雞群覓食,還能阻止老鼠、黃鼠狼等攀爬進去,防止疫病傳播。
(2)科學合理地安排雞場環境衛生、消毒、驅蟲等工作。放養雞場門口時刻上鎖,并設立消毒池,經常清理放養場內環境衛生,撿拾死雞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消毒劑定期進行環境消毒;重點加強孵化全過程的衛生管理,保持育雛舍干燥、通風,定期消毒,嚴防雛雞早期感染馬立克氏病;因放養雞會吃很多螞蟻、蒼蠅、蚯蚓等雞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容易感染絳蟲病、蛔蟲病等寄生蟲病,因此要定期選用阿苯達唑、吡喹酮等低毒、低殘留的驅蟲藥進行預防性驅蟲,經常清掃雞棲息舍內的糞便及墊草,并集中堆積發酵,以殺死其中的蟲卵。每批雞出欄后,放養雞場的環境、棲息雞舍要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洗、消毒和滅蟲、滅鼠,空場、空舍25天以上,空舍期間要防止野鳥和鼠類進入雞舍。
(3)堅持“自繁自養”模式。放養雞最好自繁自養。如果條件不允許,在引進雞苗時,必須到正規雞場購進健康雞苗,防止購入雞苗時將馬立克氏病毒帶入雞舍。
(4)雞場實行“全進全出”模式。一時做不到“全進全出”的雞場,必須將雛雞和成年雞分開飼養。一旦發病,應清除感染場地內所有的放養雞,將雞舍清潔消毒后空置25天以上,方可引進新雛雞。
2.加強免疫預防
接種疫苗仍然是防控雞馬立克氏病的主要手段。雛雞一出殼,就應立即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并放在干凈的環境中飼養。
目前我國應用的雞馬立克氏病疫苗產品中,國產的有雞馬立克氏病Ⅰ+Ⅲ型二價活疫苗(CVI988+FC126株)、雞馬立克氏病活疫苗(814株)、雞馬立克氏病活疫苗(CVI988/Rispens株)、雞馬立克氏病活疫苗(CVI988株)、雞馬立克氏病火雞皰疹病毒活疫苗(FC-126株)、雞馬立克氏病火雞皰疹病毒耐熱保護劑活疫苗共六種,進口的雞馬立克氏病疫苗產品有雞馬立克氏病Ⅰ+Ⅲ型二價活疫苗和雞馬立克氏病活疫苗(CVI988株)共兩種。
(1)雞馬立克氏病火雞皰疹病毒活疫苗(FC-126株)。FC-126株為來源于火雞的血清Ⅲ型病毒,對雞完全無致病力,是目前較常用的一種預防馬立克氏病的疫苗。為避免雞只早期感染病毒,須在雛雞1日齡時接種,1~2周后即可產生免疫保護力。使用該疫苗的凍干苗時,按瓶簽注明羽份和劑量,每1000羽份用SPG稀釋液(SPG稀釋液配制方法:蔗糖76.62克,磷酸二氫鉀0.52克,磷酸氫二鉀1.64克,谷氨酸鈉0.83克,無離子水1000毫升,用過濾器濾過、檢驗無菌后冷凍保存)200毫升稀釋,每羽肌內或皮下注射0.2毫升。
(2)雞馬立克氏病活疫苗(814株)。疫苗需在液氮中保存,使用時從中取出并快速放入37~38℃的溫水中融化,用SPG稀釋液按瓶簽注明的羽份稀釋,1日齡雛雞肌內或皮下注射,每羽注射0.2毫升。
(3)雞馬立克氏病活疫苗(CVI988/Rispens株)。用SPG稀釋液按瓶簽注明的羽份稀釋,頸背部皮下注射,每羽注射0.2毫升。
(山東省沂水縣院東頭鎮獸醫站 ?張之進 ? 郵編:2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