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東漢著名書法家張芝,因擅長草書,被后人尊為“草圣”,但他說“上比崔杜不如”。杜指的是東漢章帝時期的書法家杜度,崔指的是杜度的學生崔瑗。崔瑗不僅是章草書法名家,還是著名學者,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座右銘》,而這篇字字珠璣的《座右銘》里也深藏著崔瑗跌宕起伏的一生。
漢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崔瑗出生在河北省安平縣。父親崔骃是當時與班固齊名的學者,博學多才。受父親的影響,崔瑗從小就愛學習,立志讀遍天下書。讀書之余,他還非常注重與人交流。青年時期,崔瑗到京城洛陽游學,與著名學者馬融、張衡等交游問學。除了工書善于文辭,崔瑗更是逐漸通曉天文、律歷、數術等。
崔瑗才學非凡,受到學者推崇,而醉心學問的他直到四十多歲才當上郡吏。可沒過多久,崔瑗的父親早亡,他與兄長崔璋相依為命。這年,崔璋不知何故被人殺害,崔瑗聽說后,怒發沖冠而“手刃其仇”,背上了人命官司。隨后,崔瑗被抓,投入大牢,幸好遇到朝廷大赦,才得以重返家中。
經歷牢獄之災的崔瑗深刻反省,思慮良久,寫下一篇銘文,放在書桌座位的右邊,時時警戒自己,這篇銘文得名《座右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正式以《座右銘》命名的作品。
《座右銘》開篇寫道:“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意思是說不要津津樂道于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慎言”。崔瑗還指出:“世譽不足慕……謗議庸何傷。”意思是說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別人的誹謗對自己又有何妨害,為人處世要寵辱不驚。
獲釋后,崔瑗被度遼將軍鄧遵征召。鄧遵是鄧太后(漢和帝皇后)的堂弟,被提拔為度遼將軍。可鄧太后一死,鄧氏家庭便遭到漢安帝清算。鄧遵被迫自殺,崔瑗再次失業。
公元125年,安帝在巡游途中去世,皇后閻姬順勢攬過大權。為了達到長久把持朝政的目的,閻姬廢安帝獨子濟陰王劉保,從宗族里找了一個年幼的孩子劉懿迎立為帝(即東漢前少帝),封哥哥閻顯為車騎將軍。閻顯大權在握,肆意誅殺,為非作歹。
崔瑗受到閻顯征召,他很清楚閻顯兄妹所為完全不合法度,定會招至災禍。可閻顯終日飲酒作樂,醉生夢死,崔瑗根本見不到人。災禍來得很快,小皇帝劉懿在位僅七個月便駕崩了,閻顯、閻姬兄妹想長久掌權的計劃落空,反而被登上帝位的濟陰王劉保(即漢順帝)誅殺。閻顯人頭落地,崔瑗連坐遭到斥退,第三次失去工作。其門生上書替老師辯解,崔瑗卻安之若素,將其制止。
經歷幾次變故,崔瑗決定不應任何征召,專心治學。多年后,他因才學出眾被舉為茂才,擔任縣令。在縣令任上,崔瑗廣施惠政,為民開墾稻田數百頃,百姓感激他,將其贊為“神君”“仁父”。
七年后,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初,有人以“宿德大儒,從政有跡,不宜久在下位”為由舉薦崔瑗,得遷濟北相。幾番沉浮,崔瑗終于揚眉吐氣,誰知命運又將他打入深淵。
擔任濟北相后不久,崔瑗就被人以臧罪(即貪污受賄罪)彈劾,被捕下獄。崔瑗為官一向清廉,經查罪名不成立,最終免罪。142年底,崔瑗獲釋不久后,得病去世。
崔瑗一生,經歷人命案,當過階下囚,各種倒霉事都攤上了,甚至差點丟掉性命,人生大起大落,但他始終以《座右銘》為準則,外柔內剛,寵辱不驚。正如文中一句話:“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