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封國華
“麈”與“塵”的音、形、義均有明顯區別,一般不會用錯。不過,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塵”繁體作“塵”。“塵”與“麈”的字形極其相似,字義雖不同,但相關聯,麈尾可做拂塵,省稱麈也指拂塵。因此,有些書法愛好者遇到“麈”時,援筆立就,將“麈”誤作“塵”。
《說文》:“麈,麋屬。從鹿,主聲。”《清稗類鈔·動物類》:“麈,亦稱駝鹿。其頭類鹿,腳類牛,尾類驢,頸背類駱駝,而觀其全體,皆不完全相似,故俗稱四不像。”麈屬大型鹿類,又稱犴。麈尾也指拂塵,在細長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麈的尾毛,有的說像馬尾松,有的說像羽扇,古人閑談時執以驅蟲、撣塵。高檔的有白犀麈、白玉麈、琥珀麈等。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志,蓋有領袖群倫之義,后來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北宋書家米芾在他的《滿庭芳·詠茶》中說:“雅燕飛觴,清談揮麈,使君高會群賢。”這里的麈就是指麈尾,燕通宴。大致意思是非常高雅的宴會上,來的都是德才兼備的人,大家一起推杯換盞,論辯談玄,意氣飛揚。古人為了體現風度,即使不清淡,也常執在手。《世說新語》:“庾法暢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在耳。’”和尚庾法暢去拜訪庾太尉(庾亮),手中握的麈尾非常好。庾公問他說:“這柄麈尾這么好,怎么能留得住呢?”庾法暢說:“廉潔的人不會要,貪婪的人我不會給,所以就會在我這里了。”麈尾本是拂穢清暑之物,由于清談名士手執而身價倍增,它能顯示一種高雅的領袖身份,在文人筆下出現的頻率也非常之高。宋代詞人楊炎正的《賀新郎》結尾處:“扶醉玉,伴揮麈。”筆者看到一位書法老師的作品《賀新郎》結尾寫作“扶醉玉,伴揮塵(塵)”,一看就覺得就不對,筆者讀書少從沒見過“揮塵”一詞,“揮塵”應該是“揮麈”之訛,古詩文中“揮麈”很常見。如戚繼光《韜鈐深處》:“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董其昌《贈陳仲醇徵君東佘山居詩·十九》:“平生揮麈解圍談,名理尤從老境諳。”楊炎正的《賀新郎》是“揮麈”還是“揮塵”?我們可以看一下這首詞的大致內容,這首詞我沒有找到任何關于注釋、賞析、翻譯的資料,也許這首詞不好翻譯。四月二十七日,我去聽了一場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莫礪鋒的講座,莫教授說有些古詩文是無法翻譯的,除非考古能找到原作者的創作心得。楊炎正的《賀新郎》不能翻譯嗎?“為喚取,扇歌裙舞。乞得風光還兩眼,待為君,滿把金杯舉。扶醉玉,伴揮麈。”這應該是歌舞助興的宴飲場景,“醉玉”或許是舞女,舞女裙擺飄揚似醉態,美女也可比作玉。“醉玉”亦或許指作者。《世說新語·容止》:“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后以“醉玉頹山”形容男子風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風采。“醉玉頹山”亦省作“醉玉”。“伴”的本義為伴侶,引申也指陪同,依隨。筆者愚見,“伴揮麈”大致意思是舞女陪同一起清談。后來我發現有些古詩詞網上竟然也作“伴揮塵”,百度也作“伴揮塵”,以致三人成虎。另外,網上還有大量同樣的錯誤,如:“揮塵錄”“揮塵堂”等,實際是“揮麈錄”“揮麈堂”。
“麈”和“塵”高度形似,傳抄過程中有些人不假思索,將“麈”誤作“塵”或“塵”,還有一種情況原文錯訛用了“塵”,抄寫者不明是非將“塵”寫作“塵”,殊不知以訛傳訛,貽笑大方。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陽的光輝,一個字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文化修養。作為書法愛好者,我們必須“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